東莞首批「莞邑工匠」僅10人,厚街2人入選,憑什麼?

2019-12-14     厚街發布

日前,東莞市首批「莞邑工匠」名單公布,全市共有10人被評定為2019年東莞市「莞邑工匠」。在這10名「莞邑工匠」中,有2人來自厚街企業,他們分別是南興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產品經理賴正友和廣東鼎泰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政。

據了解,「莞邑工匠」是從東莞市「首席技師」、「名城名匠」、技師工作站內具備技師以上職業資格或具有同等技能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中評定產生。

李政

「刀鋒戰士」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李政是廣東鼎泰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項目經理,還未過而立之年的他,早已擔起公司研發部門的「大梁」,2011年入職公司以來,他帶領團隊負責研發四軸微鑽加工機、五軸合金刀具加工機、微鑽四站式開槽機、微鑽刃面檢測機、雷射直徑檢測機等PCB刀具相關設備,在國內刀具行業中率先探索、勇於突破,獲得多項國家專利。

打破國內產業被外資壟斷現狀

據了解,廣東鼎泰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於3C行業刀具生產設備的研發和製造,已成功研發了全自動鑽頭研磨機、四站式PCB微鑽加工機等多個高端智能設備,均達到國內領域先進水平。

2001年,剛畢業不久的李政從老家河南南陽來到東莞謀生,但他不曾想到,18年後的自己,會成為一名對精密刀具加工設備研發駕輕就熟的工程師。「剛來東莞不久,就進入一家日資企業工作,從事研發硬碟磁頭相關設備,由於當時國內自動化水平較低,我發現類似於磁頭、精密刀具這樣的精密設備領域,很多都是被外資壟斷的。」李政表示,選擇精密設備行業的初衷不僅僅與自身專業有關,更重要的是,希望打破國內產業被外資壟斷的現狀。十多年來,他研發的十幾款精密刀具加工設備,從未出現過質量問題,這些經過他雙手誕生的設備,每月產出約四千萬支刀具,並服務於全球 3C 產業。

作為本次莞邑工匠項目申報主體,由李政牽頭研發的五站式銑刀加工機,以其獨創的多站式結構,浮動式工作頭和夾持方式更是填補國內該項設備的技術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此之前,國內銑刀加工行業高端設備主要被日本企業所壟斷。」李政介紹,為了突破技術局限,公司專門組織了研發團隊,歷時10年終於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僅這一台機器里,就包括了十二項國家技術專利,預計項目產值可達1.1億元。

朝著更高端精密刀具領域發展

作為公司研發部門的項目經理,李政的愛崗敬業精神影響了一大批與他志同道合的人,他帶領 20 多名研發人員一同將公司打造成為國內最大的微型鑽針生產企業。在他的團隊里,也不乏年輕一輩,莫樹輝是李政研發團隊中,最年輕的一位,2016年從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畢業後,在同學的推薦下,來到該公司工作,「我的專業是機械自動化,當自己真正走上崗位後發現,實踐才能出真知。」莫樹輝介紹,他跟隨李政的研發團隊不斷摸索實踐,從最基礎的設計方案、繪圖做起,直到現在自主製作樣機,獨立完成項目,短短3年時間,他已經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學生,成長為公司的機械工程師。

說起未來的打算,李政表示將與團隊朝著更高端的精密刀具領域發展,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為國內精密設備領域作貢獻。李政說,「東莞很重視技術人才,大力推崇工匠精神。讓我們這些技術人員能夠在這裡安居樂業,專心搞研發。相信此舉將帶動更多技術性人才加入『智造東莞』的隊列中來。我們對東莞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賴正友

智能設備的探險家

賴正友是南興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產品經理,近十年來,由他主導設計的多款木工機械產品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獲得多項專利和省市技術進步獎。

從業十年不斷提升自己

賴正友2009年加入南興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10年來,他從一名基層工程師成長為產品經理和團隊項目負責人。

而說起這10年,賴正友表示並不容易。由於從事的是高科技產品研發,工作相當枯燥且費腦筋。「在碰到技術難關,或遇到瓶頸卻沒有解決方案時,工作加班加點乃至通宵更是家常便飯。」 賴正友說。

正是這樣的艱苦付出,這一路走來,賴正友積累了大量機械設計、加工製造和裝配方面的經驗,攻破多項技術難關,解決客戶痛點,促使公司產品質量達到質的飛躍。從業十年來,賴正友獲得已授權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33項,外觀專利1項,他還先後獲得2013年東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5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17第三屆「中國林木裝備三維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2017年「中國木工機械行業設計大師」,2018年東莞市「首席技師」等榮譽。

得到業界同行高度讚許

今年內,賴正友帶領的研發團隊花了一年時間研製出通過式六面鑽設備,更是得到業界的高度讚許,成為了目前柔性鑽孔的主流沒備。面世不到一年,平均月銷量已經達到80台以上。

據介紹,以前的木工鑽孔設備一次只能打4個面,而需要打6個面時,就需要反覆操作兩次,效率不高。而他們研發的通過式六面鑽不僅可以一次打6個面,同時智能化水平也顯著提升,可以實現機器自動進料、出料,工人只需放木板就可以了。對比老式設備必須人工上料,人工接料,大大減少人工成本。同時,設備還可以實現無人化生產,通過機器人智能操作,減少勞動力。

「相比以前,現在設備的工作效率起碼提高30%以上。」此外,之前啟動機器,需要人工開啟調試,直至把設備調試到最佳狀態才能開始運作生產,而現在用軟體控制就可以一步到位。

研發時每個問題都不會忽略

作為工匠,賴正友嚴格要求自己和團隊。「在研發過程中出現的每個問題我們都不會忽略,每個問題都會開會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尋找解決辦法,直至把問題解決為止。」 賴正友介紹,因為他們生產的產品技術難度比較高,所以對產品精度要求也較為嚴格,如果沒能達到性能指標就投入市場,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在研發通過式六面鑽設備時,研發團隊對鑽孔精度要求是正負0.1毫米,但在他們幾乎完成成品進行測試時,卻發現鑽孔精度只能達到正負0.15毫米,精度超差0.05毫米。「其實超差0.05毫米基本不影響產品性能,而且客戶也都能接受。可是對我們研發者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賴正友表示,希望把每個產品都做到極致。

而為了弄清楚這個超差0.05毫米是從哪裡來的,賴正友動員整個項目組尋找原因,進行了全面的複查。「從鑽孔、到齒輪、到軸承,每一個環節都得進行排查。」經過一輪排查,發現鑽核的精度本身存在超差,同時齒輪精度設計也偏大,最終,把鑽核、齒輪重新製作和更換,確保了設備的精度。「雖然研發周期拉長了,研發投入的成本也增加了。但作為產品研發人員,一定要把研發產品做到盡善盡美,這樣才能保持在行業里的領先水平。」

推動東莞製造水平提高

目前,國內木工機械行業正往數控化、智能化方向飛速發展,賴正友決心繼續走研發創新之路,為提升中國板式家具企業的裝備水平作出更大的努力。在得知被評為東莞市首批「莞邑工匠」後,賴正友感到十分意外,但同時也表示這是對他付出的努力最好的肯定。「不斷去挑戰自己,提升自己,希望能把團隊帶領得更加出色,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促進行業的發展升級,推動整個東莞製造水平的提高。」賴正友說。

文稿:許鑄 王勤鋒

圖片:網絡 受訪者提供

編輯:江洵

版式:王小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o_vBm8BMH2_cNUglr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