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提問,隨著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被打破,未來銀行理財違約潮是否會來呢?對此,有銀行業內人士表示,以我行為例,經營十年中,發行的理財產品,真正的虧損只有一例,而且主要是因為運營時間比較短,在這方面可能經驗不足。所以說理財產品運營虧損是極個別的事情,不會很普遍的存在。
而我們認為,除非是銀行代銷的信託、保險、股票基金等理財產品,以及少數銀行工作人員挪用客戶資金對外投資失敗時,有可能發生違約之外。銀行自已發行的理財產品不可能出現違約潮。這不僅是剛性兌付時不會發生,即使是打破剛兌之後也不可能發生違約潮。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投資的是底層資產,而底層資產違約率較低,決定了銀行理財不會發生違約潮。在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披露了保本理財產品資產的配置情況。在非保本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中,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占比僅為9.92%,這說明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中,投資高風險資產占比相當低。
除了高風險資產外,還有基本四類底層資產的違約率:第一類,現金及銀行款的占比為5.75%,這部分資產肯定不存在違約可能。第二類,拆借同業及買入返售的占比為6.59%,這部分資產的交易對手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違約率也是極低。第三類,債券的占比最大,為53.35%。
其中,國債、地方政府債、央票、政策性金融債的占比為8.29%,這些資產的背後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信用擔保,違約率也極低。而商業性金融債、同業存單、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外國債券等占比為45.06%。其中,商業性金融債、同業存單發行主體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違約率也低。但是,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外國債券等是屬於信用債,近幾年信用債市場有不少違約,但整體上違約率不高,2018年國內非金融企業信用債違約率為0.66%。
第四類,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占比為17.32%,這部分資產是類信貸資產,違約率可以參考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2018年末,我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為1.83%,不到2%。因此,我們可以判斷,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違約率仍處於較低水平。
通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非保本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中,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占比僅為9.92%。而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中,現金及銀行存款、拆同業及買入返售、債券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這四大類的合計占比達到83.01%,這四塊才是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主要方向。而這四類資產的違約率不高,所以,可以判斷銀行財違約潮還沒有到來。
再者,銀行理財產品通常以低風險產品為主,不會發生大規模違約的可能性。現在客戶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銀行一般推薦風險等級在二級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而風險等級在二級以下的理財違約的可能相當的低。所以,並不存在發生違約潮的基礎。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披露的數據,2018 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 98.45 萬億元,占比為 83.3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 0.28 萬億元,占比僅為 0.17%。
最後,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高,相對應的風險也不會很大。近幾年線上線下的理財產品頻繁暴雷,收益率動輒就是10%甚至20%以上,風險自然很高,但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只有在3.5%-5%之間。從收益率情況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高,風險相對也不會很大,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違約潮。
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將會打破剛兌,很多人擔心違約潮會到來,事實上,我們從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方向是底層資產違約率較低、銀行理財產品以低風險為主,以及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並不高,這三個方面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即使打破剛兌,也不會發生所謂的違約潮現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mAD6m4BMH2_cNUg5iF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