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10條老街道,背後竟都有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9-10-28   留住最美瞬間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味道,

這種味道不僅會凝聚在流傳千古的詩句中,

也常常凝聚在老地名里。

生活在南京的你,

知道這些老路名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南京10條老街道的故事

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地方吧!

成賢街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四牌樓東側,北到北京東路,南到珠江路。使這條街輝煌併名播天下,得緣於明初在這裡設置的國子監。據資料記載,明初南京的國子監北及雞籠山南麓,西至進香河,南臨珍珠橋,東達小營,面積覆蓋了今天的成賢街東西兩側和東南大學。

圖:@2010Arthur

國子監鼎盛時期,有來自國內外近萬名監生吃住在這裡,釀造了一部世界上最早、內容涵蓋最廣、約有3.7億字數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南京街道旁的行道木以法國梧桐著稱,成賢街兩旁卻遍植槐樹,每年七八月間,槐樹開花時,滿路芬芳,散發著淡淡幽香的槐花常常會落到行人身上。

清代的大行宮的位置為東到龍蟠中路,西到碑亭巷,南到棉井巷、科巷、仁孝里,北到長江后街。長江路兩側梧桐成蔭,和旁邊的中山東路肩並肩,低調的展示著南京的風華。大行宮的江寧織造府,一個中國園林風格的博物館,也是「大行宮」這個名字的由來。康熙皇帝曾經六下江南,四次都居住在當年的江寧織造府,因此才有了現在的大行宮。

圖:@光影劍客N

江寧織造府也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出生地,1912附近的東箭道一帶曾是曹雪芹家族的織造工廠。曹雪芹家祖孫四代都生活在南京,幾乎可稱得上是「南京土著」了。很多人都說,大行宮的織造府就是《紅樓夢》大觀園的原型。住在大行宮的老南京人,經常驕傲的跟別人說,「我家住在大觀園裡……」

圖:大行宮地鐵站

現在,途徑大行宮的地鐵3號線,是南京地鐵最有特色的「紅樓夢」主題線路,一共9個「紅樓夢」文化主題站點,唯獨把《紅樓夢》中最美的「金陵十二釵」留給了大行宮。

朝天宮,位於新街口的南段,背依冶山,前臨古運瀆,是江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明清官式古建築群

朝天宮的歷史可上溯到2500年前。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曾在此設立冶煉作坊煉製兵器,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冶鑄作坊,並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從而形成了原始城邑。其後歷代帝王在此建寺廟宮殿,名稱更迭,歷經興廢。

圖:@光影劍客N

明朝建都南京後,明太祖朱元璋,取"朝拜上天"之意,親賜「朝天宮」之名,作為朝廷舉行盛典的禮儀場所。清末朝天宮改為江寧府學和文廟。現在,朝天宮是南京市博物館的所在地哦!

莫愁路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北起漢中路和上海路交叉路口,南至水西門大街東端和昇州路西端,因通莫愁湖而得名。莫愁湖公園是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

圖:@光影劍客N

莫愁湖古稱橫塘,因其依石頭城,故又稱石城湖,名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因家貧遠嫁江東富戶盧家,移居南京石城湖畔。莫愁端莊賢惠,樂於助人,後人為紀念她,便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後在她的故居鬱金堂側賞荷廳的蓮花池內,塑起了一尊二米高的漢白玉塑像,現已成為南京標誌性景點之一。

泥馬巷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橋西南,絨莊新村南側,東起絨莊街,西至評事街。泥馬巷在全國奇葩地名中屢屢上榜。為此小編想說,泥馬巷真的好委屈,這個名字背後明明是一段傳說呀!今天就為大家說說「泥馬渡康王」的故事。

話說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後, 康王趙構作為人質留在金營。他攜帶著兩位皇帝的血詔,從金營出逃,至建康江邊時,坐騎被射死。此時,一位牽著馬的老道人,從一旁的樹林裡走來,將馬借給趙構,讓他趕快過江。前有滾滾江水,後有金兵追殺。束手無策之下,趙構狠狠地抽了馬屁股三下,躍入江中,沒想到馬兒在江中如履平地,頃刻之間就上了岸。

上岸後,馬兒一撅將趙構掀倒在地,一溜煙地鑽進了樹林裡。趙構走進林中尋找,馬兒沒找到,卻發現了一座古廟,廟門上方書「崔府君廟」四個大字。趙構推門一看,廟主崔府君和之前的道士有幾分相似。再一看崔府君手中牽著的泥塑馬,渾身上下濕淋淋的,轉到馬後一看,屁股上還有三條鞭痕,康王心中大喜,暗自禱告說:「若果然復得宋室江山,那時與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南京的泥馬巷,相傳就是這一典故的遺址。

評事街位於南京老城南,北至笪橋市,南至昇州路。它曾經是南京乃至中國最繁華的街道,但關於其名字的由來,至今尚未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也鮮有史料可供考證,這裡小編給大家分享其中一個關於「評事街」名字由來的故事。

圖:舊時的評事街

評事街的歷史,可上溯到近千年前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定國號為大元,5年後占領南宋首都臨安。評事街東側——府西街和中華路一帶,成為南京的政治中心。大量蒙古族官員蜂擁而來,定居於此,並且帶來了草原上的生活習慣——吃牛羊肉穿皮衣

相應地,一個大型的皮毛交易市場——「皮市」應運而生,正在今日的評事街一帶。資料記載明朝初年,南京有「九市十八坊」之說,「皮市」是其中之一。「皮市街」也由此叫開,因為口音訛傳,變成了「評事街」。

三元巷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北段,東起中山南路,西至明瓦廊。三元巷的故事要從一位明朝狀元說起了。

「三元」是指在鄉試中考取第一名「解元」,接著在會試中取第一名「會元」,殿試中又考取第一名「狀元」。這種「連中三元」的喜事極為罕見。

尹鳳幼年喪父,家境並不怎麼好。當年,東南沿海一帶倭患蜂起,官兵無能,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尹鳳看到這種情況很著急,立下了報國之志。在刻苦攻讀的同時,兼習騎馬射箭、戰略戰術,文思武功大為長進。嘉靖年間考武舉科,鄉試、會試、殿試三場均獲第一名,即「連中三元」,官拜參將。後屢建大功,萬曆年間官至都督僉事。

尹鳳所居之巷,被命名為「三元巷」,而他的事跡,也為南京人津津樂道,是南京人的驕傲。

桃葉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個古渡口,位於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合流處附近,南起貢院街東,北至建康路淮清橋西,又名南浦渡。關於桃葉渡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者,傳說在東晉,兩條河的岸邊栽滿了繁縟的桃樹,春天起風的時候就會有接連不斷的桃葉輕浮水面,被風吹得四處飄零,撐船的艄公望那滿河浮泛的桃葉,笑謂之桃葉渡。

圖:@南京大儉

二者,傳說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有個愛妾叫「桃葉」,她往來於秦准兩岸時,王獻之放心不下,常常都親自在渡口迎送,並為之作《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從此渡口名聲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稱呼為桃葉渡了。

桃葉渡從六朝到明清都是重要的渡口,其實還有一個故事也發生在這裡,那就是「秦淮八艷」之一顧橫波的愛情故事,這段才子佳人的故事,小編在這裡留個懸念,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發掘哦!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可以說是南京巷子中的網紅了,關於這裡名字的由來,小編為大家找來了最可靠的兩種說法。

其一,這裡曾是東吳時期的禁衛軍駐地,由於軍士悉穿烏衣,由此得名烏衣營,後改烏衣巷。

其二,東晉大臣王導謝安兩家居住於此,而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彰顯身份尊貴,所以得名烏衣巷。這種說法在南京民間廣為流傳。

現在烏衣巷在秦淮河畔文德橋南。來往遊人絡繹不絕,不僅是瞻仰東晉名相、抒發思古幽情的地方,也是全國各地遊客來南京必打卡的網紅景點。

今指位於中華門外長干橋南,東側立有「古長干里」牌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南京長干里一帶便是人口聚集之地,也是該地區最早的繁華之地。《吳都賦》是這麼解釋的:「江東謂山岡間為『干』。建業南五里,山崗間平地,吏民雜居,故號為干」。

這裡還有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典故,你能猜到是什麼嗎?「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沒錯,就是「青梅竹馬」的故事。

相傳在古代南京長干里一帶,有兩家鄰居的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自小就在一起玩耍,男孩騎著竹馬跑來跑去,女孩也歡快的跟著男孩後面嬉戲打鬧。女孩看到樹上結了許多青梅,要男孩去摘,男孩便摘了許多送給了女孩。後來男孩女孩長大了結為夫妻,白頭到老,成為了一段佳話。如今這個南京默默無聞的角落,竟然是中華愛情故事萌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