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說:「贏得爭論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避免爭論。」
年幼時,我對這句話不以為然,總想通過爭辯來說服別人認同自己,
年長時才發現,面對爭辯,最好的方式,不過是沉默。
1
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卡耐基說過這麼一件事。
他的學員奧海爾,想轉行當卡車銷售,但過程並不順利。
經一番了解後,卡耐基才知道其中緣由。
每當有客戶上門,對卡車質量有質疑時,作為銷售的奧海爾不是給客戶解答疑惑,他的第一反應是暴跳如雷。
緊接著,奧海爾開始激烈的和客戶爭辯,直到吵贏客戶為止。
他絲毫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甚至以此為榮,說道:「我給那傢伙上了一課。」
奧海爾非常解氣,但與此同時,他面對的結果是,一輛汽車都沒有賣出去。
都說客戶是上帝,奧海爾更應該懂得這條服務準則,可很明顯的是,他過分享受爭辯帶來的快感。
他自己痛快了,但客戶呢?
奧海爾的喜爭辯,好爭辯,直接讓客戶對他敬而遠之。
無疑,在每一次的爭辯中,奧海爾看似贏了,可實際上他卻輸得徹徹底底。
因為沒有一個客戶會願意成為他的回頭客。
所以,卡耐基得出結論:
在大多數情況下,爭論非但不會令雙方和解,反而會火上澆油,令對方更堅信自己言之有理。
與客戶爭辯,只會讓你丟掉潛在的財富。
2
而與愛人爭辯,則可能會讓你儘快喪失一段感情。
朋友李靜畢業後來到深圳發展,在公司里認識了現在的男友。
兩人剛開始相處得挺好,但日子久了,問題慢慢暴露出來。
前段時間,李靜跟我吐槽,她和男友又吵架了。
一問原因,我哭笑不得。
起因是,李靜手機壞了,想換個iphone,男友卻認為,iphone價格虛高,為什麼不買性價比更高的華為?
她說,iphone的用戶體驗好。男友就說,它的續航能力太差。
她說,iphone系統流暢,能用好幾年。男友立馬反駁道,螢幕一摔就碎,太垃圾。
李靜很無奈,我花自己的錢,買個手機怎麼了?
男友卻偏要跟她爭辯,還說,本來就不指望你能買什麼好東西,你不過就是虛榮,想顯擺……
男友見李靜不認同,直接上升到人身攻擊說:「買這個手機的人,都是腦殘。」
然後,兩人為此爭得面紅耳赤。
最後,他們之間的問題逐漸從手機衍變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男友總是用爭辯的方式贏得李靜認同,可這樣的結果卻是,兩人漸行漸遠。
在感情中,爭辯或許能贏一時,但最後卻會輸掉人心。
男友為了自己的優越感,總希望女友改變想法。
實則卻是在傷害女友的自尊心,讓她感到低人一等。
其實,在任何一段親密關係里,我們或多或少都希望能改變對方,說服對方。
一旦發現對方的看法和自己不一致時,好用爭辯的方式取得認同。
然而,不是所有人的認知都在同一個層面。
面對思想層次上的不同,我們更要懂得尊重,而不是拜高踩低。
秉承著凡事都要爭個明白的觀點去獲得勝利,那不過是一種自我損耗罷了。
3
人越成長,越會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更不需要逞一時口舌之快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因為無論在爭辯中是輸是贏,你都無法改變他人的看法。
比起別人灌輸給我們觀點,我們更喜歡自己思考而得出結論。
正如富蘭克林所言:
「爭辯或許會帶來短暫的勝利,但你永遠無法通過這表面上的勝利來贏得對方的尊敬。」
後來,作為銷售的奧海爾深刻意識到這點,在面對客戶說類似的話時,他再也不急著反駁。
而是耐心的傾聽顧客的話,趁機再把話題引到自己所銷售的汽車優點上。
他很清楚,越爭辯,對方越會反駁我;他越反駁我,他自己就越覺得那個牌子好。
相比之下,你更願意贏得形式上的勝利,還是對方的善意與尊敬?
在生活中,面對爭辯,我們都要學會:
1、坦然接受分歧。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同理,也不會有兩個三觀完全一致的人。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見解都是極其正常的。
有時不同的意見反而能幫你拓寬認識的邊界,所以不必怨恨。
2、合理控制情緒。
保持冷靜,回歸問題本身。
而不是從爭辯上升為人身攻擊,對他人罵罵咧咧。
不要讓本能反應使你變成最糟糕的你。
3、先聽,後說。
給別人說話的機會,先耐心聽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而不是一開始就關閉了溝通的渠道,一昧的進行反駁。
就像後來的奧海爾對待客戶一樣。
總而言之,遇到有爭議的問題,不如用理性的態度去分析。
面對不同認知上的差異,與其耗盡心力改變他人,倒不如做好自己。
不爭辯,適時的讓步,才是人生中真正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