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長安十二時辰》最大的敗筆是嚴羽幻(楊玉環)?

2019-07-31   岱岱岱安

這幾年能擔起良心國劇稱號的片子,《長安十二時辰》必須有姓名,電視劇剛開播的時候,安安寫過一篇稱讚劇集細節的彩虹文,現在劇集接近尾聲,劇情仍然有料,但前天看到嚴羽幻(楊玉環)出場,略感失望,在這樣一部龍套角色都有血有肉的劇集中,居然把楊玉環這個角色臉譜化成具備宮斗屬性的后妃?

大量的影視劇文藝作品中,楊玉環姿態各異,這個攪動唐朝盛世的女性,總是被紙片化。

不同作者所塑造出的楊玉環形象,都為了契合自己的作品屬性,這當然無可厚非。

《長安十二時辰》小說版中,馬親王筆下的楊玉環,是道姑時期的太真,單純不諳世事。

這個角色設定,令人拍案叫絕。

而劇集版的太真,儼然一副宮斗女主架勢,實在失了一些風采。

50歲的玄宗李隆基,瘋狂寵溺20歲的兒媳婦楊玉環,丟了賢主的門面。

能讓殺伐半世的玄宗如此這般,楊玉環,真的就只是個一門心思玩宮斗的庸俗后妃嗎?

首先,我們得知道,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後世為了凸顯帝王的與眾不同,總是把帝王的少年時代描摹的特立獨行,李隆基也不例外。

只不過,單純閱讀《舊唐書》和《新唐書》,會發現,少年時代的李隆基,只是個窩囊貴族。

他出生時,父親李旦是皇帝,看起來尊貴榮耀,其實,這個龍椅坐的非常燙屁股。

唐睿宗李旦

李旦是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大哥李弘和二哥李賢,因為跟母親武后政見不一致,都早早橫死。

三哥李顯,短暫的做過一陣皇帝,也因為不受母親待見,被貶到房州,過著每天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悽慘日子。

李旦看著三個哥哥死的死、慘的慘,自己雖坐在龍椅上,也是每天提心弔膽。

在李隆基5歲時,皇帝父親李旦為了保命,把帝位讓給了武則天。

武則天

李隆基的生母,是李旦的德妃竇氏。

唐朝後宮,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皇后之下,設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個一品頭銜。

李隆基的生母被尊為竇德妃,在四妃中排名第三,身份之尊貴,不言而喻。

然而,這位竇德妃實在命運不濟。

當時武則天身邊有個心機女婢韋團兒,這個婢女仗著跟武后關係親密,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她看上了李旦,於是各種勾引。

可惜李旦那時候在母親的淫威之下,每天想的都是怎麼努力看到明天的太陽,對於這種亂搞男女關係的破事,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被拒絕的韋團兒,認為是李旦的寵妃從中作梗,這個假想出來的敵人寵妃,就是李隆基的母親竇德妃。

真是倒霉到了家,竇德妃跟著自己的窩囊老公,每天吃齋念佛,踩死只螞蟻都大呼阿彌陀佛,居然被心機女韋團兒盯上了。

韋團兒告訴武則天,李旦的妃子搞巫蠱之術,要咒死武皇。

本著寧信其有的原則,武則天詔令竇德妃和另一位劉妃入宮覲見,竇德妃和劉妃以為這只是尋常的向婆婆請安。

然而,竇德妃和劉妃入宮後,再也沒有出來,李旦在家等了又等,心急如焚。

但也不敢派人去母親宮中打聽,於是這兩位妃子,死的無聲無息,連具屍體都沒留下。

生母竇德妃死的時候,李隆基才8歲,跟著自己的窩囊老爹,也只能窩窩囊囊接受母親橫死的事實。

竇德妃死後,李隆基也被幽禁在宮中,直到14歲才出閣。

童年的李隆基,就是在這種動盪不安和提心弔膽中慢慢的成長著。

16歲時,李隆基領了個跟孫悟空一樣的虛職,給皇室養馬,

這時的李隆基,恐怕並沒有什麼偉大的抱負,畢竟在血腥殺戮的唐朝宮廷中,活著,就不容易了。

唐代,對於百姓來說,是個美好的朝代。

但在宮廷中,李唐皇室子弟,都在為活著而努力搏殺。

唐玄宗之前,沒有任何一任皇帝,是和平上位的,每一個皇帝的腳下,都屍橫遍野。

為了登上皇位,他們都踩著自己骨肉兄弟的屍身。

宮廷政變,是唐代皇室的註解。

少年李隆基,第一次見識宮廷政變,就是在16歲時。

張柬之帶領朝臣發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讓位給中宗李顯。

李隆基目睹整個過程,看著叔叔李顯,從廬陵王之位登上帝位。

唐中宗李顯

如果說自己的父親李旦是個窩囊廢,那么叔叔李顯就是窩囊廢2.0。

李家的男兒,被武則天壓制的服服帖帖,李隆基從小見到的族親,無不唯唯諾諾。

但與之相對應的,李朝皇室的女性,個個神采飛揚。

武則天開啟了女性執政的先河,於是無數宮廷女性以此為榜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隆基的皇后嬸嬸韋氏,和姑姑太平公主。

李隆基在奶奶的淫威之下,戰戰兢兢的長大。

成年後,所見到的都是野心勃勃的女性,為了活著,他選擇跟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聯手。

在25歲時,發動了「唐隆政變」,幹掉了韋後一黨,跟姑姑一起,把窩囊老爹李旦又一次扶上了龍椅。

從一個宮廷政變的旁觀者,成長為宮廷政變的發動者之後,李隆基再也不是李唐王室的閒散貴族了。

第一次發動政變時,他要依靠姑姑太平公主的力量,但姑侄之間的政治聯盟,絕非鐵板一塊。

因為都是幫助李旦稱帝的功臣,姑侄二人為了取得更大的政治權利,明爭暗鬥。

李旦的窩囊,是從一而終的,早年懼怕母親,現在,受到妹妹和兒子的兩面夾擊。

一番明爭暗鬥之後,李旦選擇了兒子,自己讓位,讓27歲的李隆基登上帝位。

太平公主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姑侄兩個開始決一死戰了。

李隆基28歲時,又一次發動了「先天政變」,殺死了姑姑太平公主,從此徹底掃除了自己龍椅邊的荊棘。

唐玄宗李隆基

幼年時代,他看著奶奶武則天玩弄權術,少年時代,又目睹了嬸嬸韋後在宮闈內外翻雲覆雨,成年後,跟姑姑太平公主達成政治同盟,後又展開爭奪,沒有人比這個李唐少年,更懂得女性的野心與能量。

因為懂得,所以畏懼。

生母死於女性的心機鬥爭,叔叔李顯死於韋後和安樂公主的政治野心,自己也差點被姑姑的政治手段吞噬,皇帝李隆基,真的會喜愛心機深沉的女子嗎?

當然不會!

但處在政治權利頂端,要找到一個全無心機的女子,太難了。

皇帝李隆基,最開始,選擇了一個成長於宮廷的女子——武則天的侄孫女。

這位武氏女,從小跟著武則天長大,在風雲詭譎的李唐王朝里,經歷了無數宮廷政變,還能活命,說她沒有心機,是不可能的。

但也同樣因為她能在權謀與競爭中活下來,說明她的心機並不外露。

《新唐書》記載,這位武氏女,性情乖巧,善於逢迎。

皇帝李隆基在眾多女子中,選中了武氏,說明他傾向於乖巧聽話的女子。

李隆基廢除了之前的四妃制度,將四妃改為惠妃、麗妃、華妃,三妃地位由高而低。

這位武氏,被封為武惠妃,居於三妃之首。

因為是武則天的侄孫女,朝臣是存在偏見的,所以李隆基始終沒有立她為後。

但武惠妃在李隆基的後宮之中,榮寵有加,生下了四子三女,直接威脅到了太子李瑛。

武惠妃,是個見過世面的女子,但不夠心狠手辣,在李林甫和女婿楊洄的慫恿下,害死了李隆基的太子和另外兩位親王。

昔日乖巧的女子居然一朝變了臉,成了自己最痛恨的心機女,李隆基的內心震顫。

武惠妃本質上只是個希望榮寵不衰的普通女子而已,害死李隆基的三個兒子後,她也日日揪心,害怕李隆基遷怒自己,最終鬱郁而亡。

李隆基算是個有情有義的皇帝,武惠妃死後,給了她皇后的封號,但並未按皇后禮儀下葬,也沒有將武惠妃的兒子立為太子,這也說明了李隆基對心機女還是膈應的慌。

武惠妃死後,李隆基迷茫了一陣子,直到他見到了武惠妃的兒媳婦——壽王李瑁的王妃楊氏。

這其實是非常戲劇性的,武惠妃在世時,壽王李瑁是李隆基最喜愛的兒子,武惠妃鋌而走險,害死李隆基的太子,就是為了扶李瑁上位。

而楊氏成為李瑁的王妃,也正是武惠妃向李隆基求來的。

最終,武惠妃被自己玩死了,李瑁的王妃被李隆基看上了,李瑁從此也喪失了李隆基的寵愛。

這場多角關係里,唯一的贏家,只有楊氏。

50歲的李隆基,在腥風血雨里走了半生,寧可跟最鍾愛的兒子翻臉,也要奪來的女人楊氏,一定是觸動了李隆基最深的情結。

李隆基最缺什麼?

缺的是一顆赤誠乾淨的心。

宮廷太髒了,人心都是黑的,20歲的楊氏,卻是乾淨澄澈的。

於是,皇帝李隆基,說什麼都要得到楊氏。

這位楊氏,當然就是楊玉環,但玉環只是個綽號,「環」是戲稱楊氏圓潤,楊氏,名玉。

楊玉還叫玉奴和玉娘,《長安十二時辰》里的楊玉,剛被李隆基看上沒多久。

為了合法化將兒媳婦變成媳婦,李隆基學習自己的爺爺高宗李治,把楊玉送進了道觀,賜道號太真。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嚴羽幻被叫做太真,這時的太真,並沒有封號,只是個李隆基鍾愛的女人而已。

這個時期的楊玉,絕對是不是熱衷宮斗的心機美人兒,不然李隆基是不會看上她的。

李隆基,在無數個心思深沉的女性中成長和衰老,他具備判斷能力。

同時,他是痛恨心機女的,這很自然,因為見過太多心機女引發的血案了,如果到了50歲,依然迷戀心機女,難道李隆基有受虐傾向嗎?

《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中的楊玉,始終是天真的。

李隆基為了她,重啟了唐初的貴妃制度,封其為貴妃。

距離後位,只差一步。

但楊貴妃終其一生,都沒有要求李隆基立其為後,這說明,楊氏對自己的地位是滿足的,壓根無心上位。

楊貴妃被人詬病的,是她的紅顏禍水,其實,這真的是欲加之罪。

唐朝由盛轉衰,有沒有楊貴妃,都是必然發生的事實,楊氏,只不過成為了人民痛恨朝廷腐敗的靶子而已。

楊貴妃,在史料記載中,從未在宮闈之中搞過宮斗。

很多影視劇作品中,說李隆基還有一個寵妃——梅妃,她是楊貴妃唯一的勁敵,兩人纏鬥多年。

可惜,這位梅妃,是後人杜撰出來的,歷史上,並無其人。

其實,從梅妃的封號就能看出端倪,能夠跟楊貴妃分庭抗禮的女人,居然不在四妃或三妃之列,只被稱為梅妃,是不合常理的。

楊貴妃,在李隆基的後宮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她並不需要心機,只需要傻單純,就能獲得皇帝源源不斷的愛戀。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里,還是道姑太真的楊氏,絕對不會跟歌女許鶴子搞爭風吃醋的橋段。

也許是為了讓劇情更有看頭,所以編劇把太真做了戲劇化的處理。

但作為一部難得一遇的良心劇集,如果能更尊重史實一點,就真的趨向完美了。

以上,都是我個人讀史的觀點,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