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庸 鄭衛明
2019年,美國繼續向全世界舉起貿易戰的大棒,英國脫歐鬧劇越演越烈,法國大罷工,拉美國家暴亂不斷上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變局中,西方經驗、西方模式及西方價值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不斷提升的經濟發展體量及質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逐步顯現,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以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倍顯珍貴。
從2019年中國青年閱讀指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這種現實的演變對國民心態正在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還可以發現中國青年已經走在時代的前列,他們的閱讀理想和抱負不只是從文化覺醒到文化復興,更力圖在新的話語體系中重新表達中國,發掘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影響和價值。正如孟子所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新時代青年的文化主體覺醒
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年,是中國傳統文化備受質疑的一百年,民族存亡的危機,導致了對傳統文化的全面檢討和批判。五四運動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這是自漢代確立儒家思想為正統以來從未有過的變局,當時的知識界全面揭露舊傳統醜惡面,大量引進西方國家的各種思想,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由此而建構的對於世界的新的認知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國人追趕列強的需要,同時卻不自覺地遮蔽了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完整的世界圖景。
進入21世紀,中國在科技、製造、貿易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成就,經濟和物質高度發達之後,民眾對於適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就越來越強烈了。文化歸屬感越來越成為剛需,這也為傳統文化覺醒提供了好的環境和土壤。
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新興群體的形成,成為文化覺醒的推動力量。新興群體決定了文化的發掘、傳播、成型、發展。這一群體以90後、00後為主。中國90後和00後的認知中,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貧窮落後的記憶只在書中,祖輩、父輩的口中聽說過。他們有著有高度的人文素養,網絡又為其打開了全世界的窗口,他們已經不再滿足外來文化的單純灌輸,在中西文化的比較視野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獨特性、歸屬感讓青年群體尤為看重。他們主動發掘並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追尋更加適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層面的需求。
註:中國青年閱讀需求指數
從本期中國青年閱讀需求指數中,我們發現,哲學及社會科學閱讀域高居閱讀需求第一位,超越文學這種最熱門的沉浸式休閒閱讀。從這種閱讀偏好中可以看出,中國青年努力探尋社會本質,開闊視野,發現新的文化可能性。
結合最新數據,在中國年輕人最集中的B站,國風興趣圈層(國創、國風舞蹈、漢服等)的覆蓋人數相比5年前增長了20倍以上。在音頻平台荔枝app上,與古風相關的直播接近全平台所有品類的15%,用戶以90後的學生群體為主。中央民族樂團的蔡陽在直播平台上演奏二胡,普及相關知識,一場直播有超過20萬網友觀看。在鬥魚上,一個直播寫書法的主播就有近5萬粉絲;花椒上,一個男主播彈古箏吸引了超16萬粉絲。
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傳統文化開始藉助視頻、音頻、電商等新興渠道,不斷疊代和裂變。文化繁榮與時代興盛互為促進,這股文化覺醒的潮流與中國夢的偉大構想相互激盪,滾滾前行。
文化復興的內在動力和必然性
中華文明屹立數千年不倒,仍然煥發強大生機,這是源於內在文化先進性的支撐,正是這種先進性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讓我國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歷程,讓西方社會經濟理論失效。實際上,中國古代哲學如儒家、道家、禪宗等的思想理論,一直影響著從啟蒙主義時代至今的西方思想界。中華文化、古希臘理性主義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既是對世界認識和解釋的不同框架,同時也意味著世界未來「文化話語」競爭的三大格局。
然而,一百多年的被動挨打,塑造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急切心態和實用主義方法。西方國家挾其工業化現代化勢能,建構了龐大而複雜的世界知識體系,並以此解釋現代世界的發展過程與世界歷史的演變。
幾十年巨大的國家成就和社會進步,漸漸幫助我們找回了失去上百年的文化自信。中國文化正在走向歷史性復興。這種復興不是回歸兩千年儒家傳統,而是繼承和發展那些今天仍然煥發生機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中和剛健等文化精神,它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中國人的主體文化意識。
中國古人的世界觀是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四夷」的朝貢體系。五四新文化運動粉碎了這個天朝上國的觀念,中國的自畫像以貧窮落後為主色調。但中國的未來,必將更深地介入世界秩序重構,要重塑中國人完整的世界觀,探尋人類文明新的可能性。
從中國青年閱讀指數中可以發現,當代青年重新表達中國的行動已經開始。
註:2019年11月哲學及社會科學閱讀域閱讀熱度詞雲圖
從哲學及社會科學閱讀域閱讀熱度詞雲圖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青年的閱讀視野傾注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政治、文化、國學等宏大主題上,中國青年的閱讀抱負不只是自我精進,更是在國際視野中發現了復興文化、重新表達中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造詞:表達的革命
近代的白話文運動,雖然是一場完成了文言向口語化轉化的運動,但同時也是中國語言西方化的運動。在這一運動中,大量的重要概念,經過日語的轉化,形成了今日我們思維結構的組成部分:比如帝國、民族、民族國家、主權、政黨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我們今天的思維和表達結構。
新中國成立及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人民奮鬥的歷史必須跳出西方敘事的範疇,跳出西方的語詞背後隱藏的價值判斷。中國紛繁的、豐富的奮鬥歷程、寶貴經驗必須給出以中國為主體性的表達,以切中中國的實際。
中國青年已經認識到語言的力量,他們在網絡亞文化群體中展開造詞運動。近年來,網絡新詞層出不窮,90後、00後更是創造了自己的語言體系,被戲稱為「黑話」。
最為突出的是中國青年通過自黑式造詞進行日常表演與自我呈現,從而完成快節奏生活壓力下的自我釋放和治療,達到進退自如的目的。如「涼涼」「真香」等詞。表達立場和態度則採用幽默、調侃的話語方式,在戲謔的傳播語境中調侃社會現象。這類話語基調都是「你懂的」,用巧妙的話語風格躲避了針對性的諷刺,卻又從中獲得了發泄的滿足,從而實現對當下生存境遇的突圍。
對話語規則的解構與再結構則採用無厘頭式造詞。在日常交流中,一個充滿邏輯性的對話往往具有明確的方向性,而無厘頭的對話則比較跳躍和隨意。其背後早已不是對交流對象的評價,而是用這種方式篩選交流雙方是否處於共同的語境之中,是否具有共同興趣愛好或者說是價值取向。
針對當代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中國青年自創熟人式對話,作為對社會距離的彌補。例如「親」「迷之微笑」等,通過熟人式對話拉近陌生人之間的距離,這不僅能有效降低溝通成本,還能讓冰冷的網絡富有溫度。更深層次來說,這是中國青年對傳統和合文化形成的人與人的溫暖感、親密無間感創造式建構。
近年來,不少網絡新詞被《現代漢語詞典》《牛津詞典》收錄。由中國青年主創的網絡流行語打破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影響著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思維和言行。這是話語權力關係的體現。中國青年旨在發動一場語言的革命,以傳統文化為內核,結合當下現實,重新表達更為美好的中國。
如果說20世紀一個走出物質貧困的世紀,21世紀將會是一個走出文化貧困的世紀。我們不妨重溫羅馬哲學家普羅提諾那句話:「一場偉大的、最後的鬥爭在等待著心靈。」
本期詳細指數報告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