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智慧屏、打通家電生態,華為的三項布局幾乎是劍指小米的核心業務,而在這場博弈中,小米的處境變得越來越被動。
文/都保傑 億歐專欄作者
單說在C端業務方向,華為的動態,越來越牽扯到小米的神經,而目前最值得關注的博弈點落在了智慧型手機、電視和智能家居三個板塊。
最近,華為方面有三個動態炒得比較火熱:7月26日,華為在深圳總部發布了一款5G商用手機Mate20X;8月5日,華為榮耀總裁趙明又與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布穀總經理李國林等會面,刷了一波行業關注度,雙方表示將全面生態合作,共建全場景智慧生活;8月7日,榮耀又在官微宣布,智慧屏預約量突破10萬台,將在2019華為開發者大會上正式亮相。
5G、智慧屏、打通家電生態,華為的三項布局幾乎是劍指小米的核心業務,而在這場博弈中,小米的處境變得越來越被動。
據CINNO Research發布的中國手機銷量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國內智慧型手機銷量為1.9億部,同比下滑了6.0%。其中,華為銷量占比為34.3%,攻占了市場份額第一,同比增長18.1%,小米手機排名第四占比12.3%,但銷量同比降低了19.3%,前三名華為、OPPO、vivo三家占到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的71.4%,並且仍有擴大的趨勢。
一方面是手機大市場的下滑趨勢,一方面是友商的競爭蠶食,無論是憑藉性價比橫掃中低端市場還是衝擊高端手機之列,小米都壓力重重。
國內手機戰場對於小米來說首要任務是守住份額,尋求細分市場機會提升銷量。2019年5月,小米集團宣布組織架構調整,雷軍兼任中國區總裁,被外界解讀為其重回一線親自督戰中國市場,試圖扭轉手機戰局。
緊接著的數月時間裡,小米品牌聚焦旗艦機型、Redmi主打性價比、小米CC滲透女性時尚拍照市場、黑鯊遊戲手機籠絡遊戲用戶等策略頻頻出招。但無奈的是,從技術本質來看,手機紅海競爭下,友商們的商業競技幾乎雷同,手機產品配置不僅逼近了極限而且同質化嚴重,性價比策略已疲態盡顯。
還一個比較反差的例子是,同樣是當前旗艦配置的手機,小米9和Redmi K20pro上市後不斷下調價格以沖銷量,價格檔回到2000~3000元的水平,而華為的mate和P30系列高價邁進4000-6000元的區間,卻成了國產旗艦機的代表。
過去9年,小米手機靠性價比所向披靡,而如今手機進入品質競爭時代,性價比卻成了一個難以擺脫的劣勢標籤,不僅導致衝擊「高價」屢屢失敗,也直接影響利潤和高端手機形象難以爬升。
對比友商的高價手機,雷軍經常提到「感動人心,價格厚道」,想俘獲廣大消費群體的人心,但商戰的規則可能是「叢林社會,成王敗寇」,有份額有利潤就是成功。且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的消費心態也在「升級」,如果資金充裕,或許都更願意買一部「昂貴」的手機當門面,而不是選擇「便宜」的手機拼性能,商業社會不是理想國。
不少網友表示,從小米手機近年來開始請吳亦凡、TFBOYS等明星代言開始,營銷有些落入俗套,感覺當年那個「為發燒而生」的純粹小米正在漸行漸遠,如今的小米整體業務體量越做做大,什麼產品品類都涉足,性價比也是行業之最,但不做明星廣告就有些帶不動流量和銷量了。
除了旗艦機和多品牌、多線路競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技術變量其實是5G。5G普及勢必會引發新一輪的換機潮,各路廠商已紛紛進入戰備狀態,磨刀霍霍想翻身,回顧歷史上的每次技術疊代,市場格局都會醞釀新一輪的行業洗牌,如果小米跟不上節奏很可能再次掉隊。
但在5G技術方面,做通訊技術起家的華為有先天優勢。官方資料顯示,從2009年到2013年,華為在5G技術研究投入超6億美金,2017年-2018年,華為投資5G產品開發近14億美金,華為to B的業務給了C端業務長線的技術支撐,當華為的5G基站通過運營商開始鋪設,相對應的終端解決方案也會具備先人一步的優勢,這點對於小米而言有些吃力,只能加速去推進產品應用而缺少對5G轉向舵的話語權。
2019年第三季度,手機廠商們已開始陸續跟進曝光5G手機,不管是為了營銷炒作還是確有其實,都在爭先恐後打響招牌,小米在國內手機市場將面臨新一輪的夾擊和廝殺。
2019年7月24日是讓雷軍高興的一天,在公司內部甚至特地舉辦了慶功會,手機業務承壓之下,電視業務逆勢崛起,開闢了第二戰場。小米方面表示,2019年上半年,小米電視銷量、出貨量雙雙取得中國市場第一,銷量超過400萬台,國內市場份額占到20%。
據群智諮詢的數據表明,小米上半年出貨量達552萬台,同比增長了73.7%,其中內銷出貨473萬台,同比增長82%,儘管有一眾國內外品牌林立,小米還是憑藉性價比和比較符合年輕群體的產品創新,成功打開了局面,實現了在電視市場的「爆破」入圍。
但筆者認為電視跟手機有一種相似的市場狀態,那就是整體趨於飽和以及逐年下滑的趨勢,2019年上半年全球TV市場出貨量為1.1億台,同比降低0.4%,環比減少了19.1%。
況且在電視市場,頭部的企業我們可以發現都是在顯示、螢幕技術、供應鏈、乃至電視生產製造方面都有比較重的產業布局,小米作為一個高調的「異類」,輕裝上陣跑得快,激增的銷量短期來看確實迅猛,但拼電視銷量第一的舉動難免會受到各類廠商的警惕和排擠,長線觀察,小米電視的勢頭並沒有持續保持領先的產業基礎依託,且性價比策略之下難以衝擊高端電視市場去掘金,唯有拼銷量和品牌效應。
跟智慧型手機一樣,小米可以降維打擊那些不如自己,以及思維固化決策遲鈍的電視廠商,但對於真正有產業實力和核心技術的廠商,小米卻難以撼動。
備註:上圖為2019年上半年全球電視分品牌出貨數量及同比走勢情況(單位:百萬台, %),資料來源於群智諮詢(Sigmaintell)。
從智能家居場景經濟來看,電視是家庭AIoT的一大入口,筆者並不認同電視或者類似電視的大屏設備會成為中樞型的產品的觀點,但它一定是一個比較強交互的產品類別,如今的智能電視普遍可以控制AloT電器、有語音、視覺乃至傳感交互的功能,具備深化運營網際網路內容和服務的空間。
華為布局智慧屏除了看到小米在電視領域取得的市場突破,更是打著「智慧屏」的新概念悄然衝擊現在的網際網路大屏電視市場,「智慧屏」的說法好處在於比較隱性,不容易直接激起電視產業巨頭們的牴觸情緒。
按計劃,2019年8月10日,榮耀智慧屏將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正式亮相,在8月6日,榮耀官微表示該產品的預約量已破十萬台,8月7日下午,榮耀總裁趙明又在微博上造勢率先打出差異化牌,智慧屏沒有開關機廣告,並表態以後也不會有,消費者體驗至上,營銷一波接一波,可謂來勢洶洶。
拋開一些傳統老牌的電視廠商不談,小米和華為作為電視行業新勢力將在手機戰場之外再次針鋒相對,而通常情況下,先行者往往可以拿下初期的銷量優勢,但後入局者不僅可以規避前者走過的坑,還可以針對其弊端進行精準打擊,小米電視將以何種策略應對華為的侵襲是個棘手的問題。
如果說手機、電視等是重要的連接器和交互入口,那麼放到生態層面就是IoT平台級競爭,誰能把握入口、連接和平台,基本上就掌控了C端的市場局面,小米米家和華為智能家居的HiLink生態再次對壘。
華為HiLink與小米的生態圈模式區別在於,華為HiLink很少涉足平台上具體IoT產品的研發生產,除了路由器、網關等類產品,更多產品是與平台外的廠商合作引入,打通連接協議,因此跟很多大小家電企業、配件企業不會形成直接的業務競爭關係。
而在小米模式之下已經扶持了上百家生態鏈中小企業,共同去打造用戶生活中所需要的各類消費級IoT產品。此外,小米米家APP還跟小米有品零售體系打通,圍繞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引入設計風格和品味自成一派的產品,迎合新興消費群體的需求。
不只是手機,小米在IoT各類產品領域都試圖把自己塑造成新消費品牌的代表。
無論是各類智能家居硬體產品,還是家居家裝、手機周邊、生活日常,小米生態鏈均有涉足,其優勢是在產品體系上形成了統一的風格和產品互聯生態,缺點是各種高性價比的小型產品不足以支撐小米業務規模尋求更大的突破,且產品線越分越瑣碎。
IoT的重頭戲還是需涉足更廣闊和普及的黑白家電市場,諸如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但大家電領域在國內基本是海爾、美的、格力等龍頭在主導市場,小米想進來切蛋糕,勢必與這些行業龍頭們形成直接的產品和業務競爭關係。相比之下,華為沒有這樣的擔憂,可以和各類家電廠商去做打通,逐漸豐富HiLink生態的產品品類和合作品牌。
涉足大家電領域會導致龍頭級的行業友商牴觸,難談深度合作和產品生態更大範圍的互聯互通,小米生態鏈企業並沒有完全的能力做大做強大家電品類,而不進軍大家電,光憑IoT平台上零零碎碎的智能產品,看不到更大規模的營收增長點,小米IoT平台處於進退兩難的處境。
筆者最近在瀏覽內嵌在米家APP內的小米有品商城時發現,在家用電器和智能家庭兩個分類下,無論是生態鏈內部還是外部,都存在著一種微妙且尷尬的競品關係。
比如說,在洗衣機品類,小米除了經營米家、雲米的滾筒洗衣機,也在銷售松下、西門子的洗衣機產品;在空調品類,除了米家、智米的產品,也開始出現美的空調產品;在智能門鎖品類,更是出現了米家、德施曼、優點、鹿客、櫸樹、創米等多個品牌同台。
小米有品電商是小米IoT平台上的一大消費入口與出貨助力,扶持生態鏈企業的成長還是引進大品牌的家電商?生態鏈企業相互之間形成競品關係又該如何調和?一個個問題都逐漸浮現困擾小米IoT戰略的下一步決策。
可以說,生態鏈計劃讓小米IoT體系變得大而全,收割了第一波IoT消費市場紅利,小米財報顯示,2018年小米IoT平台連接IoT設備數突破1.5億台,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營收達438.2億元。但小米也因此背上了一個越來越大的包袱,自成一派也給自己的生態豎起了圍欄。
相比之下,華為反而成了輕裝上陣的對手,用開放和HiLink協議跑馬圈地,快速與小米形成了對壘之勢。
近年來,華為、小米的博弈成為行業熱炒的話題,兩家廠商之間的唇槍舌劍也頻頻交鋒,但筆者認為小米與華為博弈孰勝孰敗並不是智慧型手機、電視乃至智能家居這些行業所期望看到的終局。
小米帶來的新產品理念和產品的高性價比,讓不同的行業從業者有了新的變化和思考,不少企業在模仿和借鑑中激發了新的品牌活力,而華為在晶片、5G等核心技術方面的布局和投入,也讓行業看到掌握核心科技對企業長線發展的重要性。
萬物互聯互通最理想的狀態是,各路廠商不僅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能以開放的心態共同開發市場潛力做大市場規模。
雖說當下國內現實的商業競爭環境導致開放和包容之路依舊長途漫漫,只著眼自身和局部的利益進行生態封閉割據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但大家都能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開放的生態才是最有希望的。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現場有東方賽富劉俊宏、前海梧桐併購基金謝聞栗、CCTV2《創業英雄匯》投資人中青創投付岩、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杜明堂等10多位有10年以上投融資經驗的資本專家顧問現場授課分享並賦能產業升級尋找優質項目合作!還有10多家風投機構現場精準一對一對接項目方。
峰會解決什麼問題?
【資本對接】:股權融資、債權融資
【關注領域】: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教育,先進位造業等符合條件的領域。
舉辦城市:北京、深圳
(如果在站外閱讀是看不到下列「了解更多」連結的,可以進入頭條APP顯示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