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盤光,節約已成餐桌時尚

2019-12-03   聊城新聞網

快餐店桌上宣傳節約的小提示。陳金路 攝

6年前發起的「光碟行動」,颳起一股餐桌新風,也讓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的觀念和意識逐步走入人心,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光碟行動」中再次被放大。如今,6年過去了,聊城晚報記者調查發現,打包、節約漸漸成為主流。

自助餐廳,浪費會被罰

11月27日,聊城晚報記者首先來到開發區的兩家餐廳,其中一樓是包間餐廳,吃飯的人還真不少。說起「光碟」這一話題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客人點菜時,工作人員會根據客人的人數提醒客人點幾個菜足夠吃,點多了也會浪費;基本上不會有太多剩餘。一旦客人吃不完了,工作人員會主動拿出包間裡的食品袋為其打包。

在另一家自助餐廳,記者發現,前來用餐者非常多。可以說,這裡的客人隨來隨走,在客人離開的飯桌上,幾乎沒有什麼剩餘飯菜。「吃多少取多少,取多了不但浪費,而且還得受罰。」餐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長期以來,餐廳都用廣播循環播放「節約」警示語,提醒客人量力而行。一旦客人吃不完,剩餘超過100克讓客人自費打包帶走。鑒於這種管控措施,加上經常吃自助餐的有節約意識,所以,在自助餐廳浪費的很少。

大學餐廳,很少見浪費

11月27日晚6點,聊城晚報記者來到聊城大學東校區的餐廳內,發現這裡的餐廳非常大,人也很多,打飯的學生秩序井然。記者轉了一圈,著實沒有發現人走後剩下很多飯菜的情況,也沒有看到剩很多飯菜倒進垃圾桶的現象。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的小朱和兩位同學一起來餐廳就餐,他們有的要了一碗米飯一盤青菜,有的要了一碗面加一盤菜,另一位則要了一個餅子、一碗湯加一盤菜,然後坐在一個方桌上面對面吃起來。小朱一邊吃飯,一邊劃劃手機,另兩位同學一邊吃一邊交談。20分鐘左右,三人吃完飯各自打掃「戰場」,記者發現3人幾乎沒剩什麼東西,只有點殘羹冷炙。「學生們都知道自己的飯量,尤其是女生飯量不大,吃不多少,自己能吃多少要多少,浪費了也是父母的錢嘛!」小朱笑著說。「這麼大的餐廳,你說不浪費一點也不現實,不過,沒有看到有剩很多飯菜的,基本都是人走盤光,這一點大學生們一直做得不錯。」一位穿綠色工作服的餐廳工作人員一邊擦拭桌面一邊說。

快餐飯店,偶爾有浪費

11月28日晚6時許,聊城晚報記者在閘口附近一快餐店,發現來這裡吃飯的人比較多,一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前來用餐。飯店每個桌子角上貼有不同的節約用餐小提示,諸如「文明用餐 節約惜福」,下面的幾個小字是「不剩飯 不剩菜」。還有的桌子上貼著「粒米雖小君莫扔 勤儉節約留美名」「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一米一谷,都是滴滴汗水的結晶,不剩飯不剩菜」。儘管如此,聊城晚報記者發現,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吃著吃著,外面一個小朋友一喊他,他拿起自己的衣服就離開了,飯桌上剩下一盤糖醋裡脊和半碗米飯。

11月29日晚8時30分許,聊城晚報記者在閘口附近一家小飯店看到,一個6個人的包房內,客人離開時,主動將剩餘的飯菜打包帶回家。「這條魚幾乎沒動,不打包帶走就浪費了,那盤魚香肉絲也不錯,打包後下一頓做飯就簡單了。」吃飯的夏先生說。記者調查時發現,尤其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在外吃飯出現吃不完的情況,一般都會打包,這也許與他們長期的生活習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