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這個峽谷深處的教堂,至今還堅守著百年孤獨的苦旅

2019-11-23     蘇白傳媒

西藏這個峽谷深處的教堂,至今還堅守著百年孤獨的苦旅

西藏瀾滄江這個峽谷深處的百年教堂 尚未消失在地平線上

標籤:中國西藏旅遊、西藏瀾滄江峽谷教堂、峽谷深處的百年教堂、中國宗教建築游、旅遊散文隨筆遊記見聞

瀾滄江在西藏流過的地方,一條峽谷也在崇山峻岭中緩緩打開,這條峽谷叫著瀾滄江大峽谷。此行,我們順著峽谷一路向南。而在峽谷深處遇見一座具有基督特色的教堂,而且是一座對於藏地文化有著重要影響,卻又位於峽谷深處那麼孤獨的地方,它就像堅守在這裡的一個百年的孤獨的執著者。

瀾滄江江水滾滾向前,不斷拐彎,不斷經歷曲折和蜿蜒,就像我們行走的公路一樣,也是在九曲十八彎的急拐彎中前行。當我們車到了一個寬闊之地,瀾滄江上出現了一座吊橋,江的對面就是茨中村了。在西藏這樣人稀地廣的地方行走,要看見一個村莊也是不太容易的。而小村莊也就在一片開闊平緩的河畔,這是一處極佳的良田。

這個季節,麥子已經到了收割的季節,金黃的麥田,綠色的樹林,具有藏地風格的木質結構村落,古樸而雅致。在村莊的上方,矗立著一座灰白色的鐘鼓樓,這種兼具中國式樓頂、西方式的樓體,以及在其屋頂豎立起來的十字架,和周圍環境的映襯,這座鐘鼓樓高高在上,的確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但是,正是這樣的畫面,它們在陽光下構成了精緻而寧靜,又有些孤獨的高原深處特有的風景。

在一位當地人的引領下,我們一行向著教堂走去。教堂外有一座刻滿六字真言的瑪呢堆,上面插著的經幡迎風獵獵而動,在基督教堂出現瑪尼堆和經幡,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文化的交融。小村莊信仰基督的群眾占了多半,還有一少部分信仰喇嘛教,因為大山深處的閉塞,受到外界潮流的衝擊相對要少些。人們的相對簡單和思維方式也很樸實,朝夕相見的鄰居,他們都在這裡相安無事,能和睦共處。教堂前方和左右三幢木質結構二層樓房相互連接,組成了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四合小院。整個建築風格呈現出東西方融合的特色,現在看來。恍如久遠的穿越。巨大的經堂擺設有好幾百人同時做彌散的座位。

室內石磚砌成的圓弧形廊柱,與圓形的穹頂構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而更有點意思的是,這裡供奉著的耶穌像、聖母像和聖子像上面,卻被掛上了具有藏族特色的潔白的哈達,這種供奉方式也是筆者首次遇見。鐘樓上面的大鐘和鐘聲均已經消失在了山野的深處。站在這裡遙望遠處的瀾滄江,一河江水南去,江面上的薄霧升騰而起,逐漸在升高,慢慢爬上群山之巔,在陽光下成為雲朵,而遠處的雪峰高聳,銀光閃閃的白雪晃得人睜不開眼睛。茨中村周圍的青稞田是這裡作為農業的全部家當,那些金色的麥浪被收割後,村莊也將迎來漫長的冬天。

這裡的教堂還有地下室,據說原來存放了有上萬冊的外國文字書籍,比如英文、法文和拉丁文,但這些當年被傳教士以這種方式對中國的宗教進行滲透和影響的見證已經消失殆盡。從他們遠離故土來到這裡傳教直到今天,100餘年過去了,而筆者覺得,那些當年從西方不遠萬里長途跋涉到此的傳教士,他們不僅要克服沿途沒有車馬的長途勞頓,還要在這深山峽谷忍受漫長的孤獨和寂寞,他們堅定地要把基督教播撒在這個窮鄉僻壤,因此,無論後來的結局如何,至少有著一種執著的精神是值得人們思索的。

瀾滄江峽谷深處的這個上百年的教堂,雖然尚未消逝在地平線上,但是其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走出教堂,看到滾滾不息的瀾滄江江水,我反覆問自己。(1394字)

文|清風鳴蟬(四川南充人,作家、新聞人、策劃人,985高校中文系畢業,蘇白傳媒本部策劃部策劃編輯。)

審讀:蘇白傳媒 總編審 鄒劍川

運營:蘇白傳媒 丹丹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vRNmG4BMH2_cNUgVC4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