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 | 夏天,青島人的命,都是塑料袋裡的散啤給的

2019-07-29     那一座城

一到夏天,

青島的男女老少,

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大街小巷,

手指頭總會掛著一袋袋漲鼓鼓、

頂著白沫的黃色液體。

外來的朋友遠看一臉狐疑,

近身走過,卻飄來沁涼的麥香,繚繞入鼻。

這就是青島土著,

對青島啤酒的日常打開方式。

就像功夫茶之於潮汕人,

酥油茶之於藏族同胞,

青島人「喝」發音為「哈」,哈啤就是喝啤酒。

一百多年前,中國字典里還沒有「啤酒」二字,

但德國人已經把啤酒帶到了中國。

因為《膠澳租界條約》的簽訂,

一批德國大兵被派到離家一萬公里的青島,

喝不到啤酒的他們,

就像吃煎餅沒有大蔥的山東人,

難受得紛紛給威廉二世寫信。

好在君主比較體恤軍情,

一聲令下,

把釀酒設備和釀酒師,

甚至啤酒花和大麥,

用輪船也運到了青島。

就這樣,中國首家啤酒廠——

日耳曼啤酒公司,也是青島啤酒一廠的前生,

就誕生在了登州路上。

日耳曼啤酒公司。

最早接觸啤酒的青島人,

把德文的BIER翻譯成「皮酒」。

後來,因為喝起來有沁人心脾的感覺,

又變成了「脾酒」。

最後,因為是喝的東西,

在1922年的《青島概要》中,

乾脆出現了「啤酒」,

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叫法。

青島啤酒博物館展示了「啤」字的演變。

不過,在日耳曼啤酒公司變身青島啤酒廠之前,

它還曾是「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

一戰時期,德國戰敗,

日本人用50萬銀元買下了啤酒廠,

改用山東大麥和捷克酒花,

降低成本,提高產能。

青島啤酒,開始從軍營,

走進百姓的家裡。

日本人運營期間,青島啤酒的海報也走起了中國風。

1945年日本戰敗,

啤酒廠才擁有了自己的中國姓名:

「青島啤酒廠」,

而青島人也終於能吐出那口悶氣,

爽爽地哈啤。

已有116年歷史的啤酒廠,如今依然在登州路。

回到祖國懷抱的青島啤酒,

得到了親生的關懷,

90年代,年產量蹭蹭蹭翻了50倍,

從此,全國人民也加入了哈啤的行列。

青島啤酒的商標,用的是棧橋上的回瀾閣,是青島的城市標誌。

不過在計劃經濟年代,

想買瓶裝的啤酒,

必須憑介紹信和酒票才行。

那時候請客人吃飯,

一瓶青島啤酒上桌,

不亞於拿出一瓶茅台。

那麼,平日酒癮來了怎麼辦?

自然是去喝散啤!

以前春和樓里,舉著青島啤酒乾杯的年輕人。

散啤,顧名思義,

就是散裝的啤酒。

喝散啤的場面,

非常的有武俠氣息。

供應散啤的飯店裡,

服務員掄起袖子,操起舀子,

從大缸舀起一大勺啤酒,

一溜掃過去,倒進了一排排大瓷碗里。

排著長龍的青島人民,

則樂呵呵的端上一碗,

咕咚咕咚喝個盡興。

若想帶回家裡喝怎麼辦?

那就把暖壺、水壺、玻璃瓶,

一切可以盛得妥當的器皿,統統拿來裝。

那時保溫瓶除了裝開水,也被用來打酒。

不過,自從有了塑料袋和扎啤桶,

青島人打散啤,就輕鬆許多了。

我們平日買的罐裝啤酒,

多是滅菌過濾,停止發酵的熟啤,

而深受青島人喜愛的啤酒,

是依然有活性酵母的生啤,

它更新鮮、更醇厚,泡沫也更豐富。

用青島人的話,

喝起來更拉嗓子,

更有「哇」的感覺。

好喝的生啤也更加的「傲嬌」。

它的保質期只有不到7天,

甚至打一杯出來,過了五分鐘,

口感都會開始打折扣,

是實打實的青島「特產」。

原漿也是生啤的一種,沒有經過過濾,啤酒中還會有一些細微的顆粒,喝起來味道會更純正。

不過,好在後來有了扎啤桶,

它是生啤最忠實的搬運工。

青島人民把生啤直接從生產線上,

注入密封的扎啤桶,

再運到青島的各個角落。

要喝的時候,

只需把塑料袋往龍頭一掛,

就能打包帶走,

或插根吸管,就地吸溜起來。

它讓人們對青島的夏天,

多了一種暢快淋漓的期待。

青島酒客有的只認一廠的散啤,有的覺得順口比「出身」更重要,可分為一啤派和順口派。

每到八月,

青島國際啤酒節,

是全世界酒徒們的狂歡。

作為世界三大名牌啤酒之一,

青島啤酒自然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

30多個國家,200多個品牌,1300多種啤酒,

匯聚到金沙灘上,

把海風,都釀出了啤酒的芬芳。

來一隻肥大鮮美的紅島蛤蜊,

灌一口「哇」的青島啤酒,

再切一塊呲啦呲啦的德國烤腸,

國際和本土食物的絕配混搭,

讓人升華出「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感慨。

當外來的客人們在海灘上熱鬧舉杯,

青島土著們則汲著拖鞋,

拐進家樓下那有個點髒的小鋪,

在青島,酒彪子是指特能哈的人,五六瓶最多算打底,十幾瓶也跟玩似的。

青島的啤酒屋,遍布大街小巷,

很多就藏在居民樓下。

幾方小桌子,幾個小馬扎,

擺上刷著「青島啤酒」的銀白色大桶,

一門小生意,就開始了。

圖 / 董引春

來喝酒的,大多是街坊。

有的是吃完飯下樓遛彎,

有的是鄰里碰上了聊個家常,

還有的,過來喝一杯再去上班。

圖 / 董引春

在這裡,你可以光著膀子,或素麵朝天,

甚至大聲嚷嚷,

都沒有人會覺得奇怪。

來啤酒屋,一點都不用見外。

你可以自己帶上海鮮,讓老闆加工,

或者買上愛吃的花生毛豆,作下酒菜。

當然,倘若你什麼都不帶,

只是一口一口的喝,

或許也會迎來四周崇拜的目光,

因為這樣喝的,才是真正的酒仙。

圖 / 有李行遍天下

青島人來啤酒屋喝酒,

通常都會掂量下自己的酒量,

然後和老闆買酒牌。

喝完一杯,收走一個,

剩下的酒牌可以退。

每家店的老闆,會在自家酒牌上做記號,

這樣哪怕你喝到天昏地暗,

也還是可以和你算得明明白白。

啤酒屋的由來,

可以追溯到德國占領時期,

第一家啤酒屋,就開在了軍營旁。

隨著青島啤酒的大眾化,

它除了散落在居民區里,

也聚集到了營口路啤酒街上。

有人做過統計,

在營口路上130多家啤酒屋裡,

人們每晚喝掉的青島啤酒,

有26輛小汽車那麼重,

每天喝完的扎啤桶,

堆起來有杜拜塔那麼高。

圖 / 張岩

這兒的服務不大好,

環境也有點亂糟糟,

但就是在這人來人往的喧囂中,

每一天,青島土著們都不緊不慢的,

在街頭巷尾的啤酒屋,

享受著酒里的快意江湖,

還有和氣泡一樣肆意奔放的平民精神。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那一座城合作諮詢QQ:448444323/325673611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twmPGwB8g2yegND6w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