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幅員遼闊、物華天寶,孕育了眾多雄壯秀美的山川。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曾為歷代先賢首肯, 成為名山的代表。可待上了黃山的徐霞客大發感嘆「黃山歸來不看岳」時,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山五嶽實際上襄括了中華大地東西南北的地域性地質特徵,學習山水畫必得從 山石的基本結構、基本畫法入手,這方面古代畫家凝結而成的各種畫石法、皴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它們是山水畫表現方法的歸納性總結,具有典型性。本組素材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山石畫法,供大家參考。內容節選自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愛好者之友 怎樣畫山石(提高篇)》,康榮著,尊重版權,如需要深入學習,請購買正版圖書。
畫山石的筆墨方法舉要
1、先勾斫後渲染法:
此方法對初學者較適用,先以筆勾畫山體輪廓線,然後根據畫面的需要,在山石的凹陷、背光處用濃淡不等的墨色渲染,使其具有一定的厚重感與空間感。方法為用淡墨在需染處一遍染完後,將干時再加稍深於前一遍的淡墨加染一遍,依次類推,直到層次畢現、意圖表現滿意為止。
2、濕染法:
是烘暈法的一種表現手法,它是大面積著色不需要露出筆痕時,採用的一種烘托方法。先用噴壺將整個畫面噴濕,而後依據先前用木炭打好的輪廓或心中的物象,用墨由淡到濃,一遍一遍地加,用筆宜乾淨利落,忌拖泥帶水、猶豫不決,毛筆上的水價宜少不宜多。
3、簡筆法:
簡筆畫的先驅當為南宋染楷、物溪、玉澗等禪宗畫家。用筆精練概括,運墨雄渾中見洒脫,雖寥寥數筆,卻暗藏玄機,引領觀者想像參於完成作品的創造。但是初學者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必急於跟進地學。
4、渴筆法:
筆枯墨少,用筆宜干且淡。相傳元代大畫家倪雲林作山水時,筆筆從口中出(筆蘸墨後在口中舔筆然後落墨紙上),因唾液具有一定的黏度,和墨得當,則有潤含春雨,乾裂秋風的筆墨效果。實際上此法是山水畫中的一種畫面的調節技巧,是皴擦用線造型、以虛線用筆的一種方法,它與揉、掃等虛化的用筆著山水畫中起著烘托的作用。此法關鍵在一個虛字,虛中有物,虛而不薄,虛實相生,是其真正的含義。
5、漬墨法:
漬的含義是浸、漚的意思,是用含水量較多的濃淡相間的墨,酣暢淋漓、有序地表現物象的用墨方法。落墨於紙上的墨痕如同斑漬,筆道最初運行的痕跡依然明晰,運用得當,可以使畫面出現渾厚自然,筆跡、墨痕飽滿潤澤,筆墨層次豐富而又含蓄的效果。
6、積墨法:
墨色由淡到深一層一層地疊加式加深,其目的是充分表現山石的結構、凹凸、陰陽和層次,使畫面產生堅實厚重的效果。用積墨法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對象,不能為積墨而積墨,將主次關係搞顛倒了。
7、淺絳法:
淺絳山水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色顏色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元代畫家黃公望、王蒙等人喜好作此種山水畫並形成風格,一直影響到今天。
8、濃破淡法:
是破墨法的一種表現形式。破是指滲破、交揉的意思。先將所需畫的物體以淡墨點染、勾畫,趁其將干未乾時,用濃墨在物體凹陷背光處點畫,濃墨與淡墨自然滲化、交融,可產生滋潤、淋漓的效果。
9、墨色破彩色法:
是破墨法的一種表現形式。即在畫上設色後,趁其未乾時打上墨點,使之在紙上化開,產生色墨自然滲化的效果,要求模糊中求清醒,清醒中求模糊。
10、宿墨法:宿墨及陳置多日研好的墨因膠性退化漬化較快,既黑又亮,著紙後具有一種透明感。有時宿墨也可以當作色彩用,在已畫好的畫面的墨色中用上幾點宿墨,可獲醒目提神之效果效。
11、焦墨法:用焦墨作山水,會給人以較強的視覺衝擊力,通常是為了加強畫面的對比度和增加畫面的層次,須得枯焦蒼勁、枯焦華滋的意趣。如一組樹中有一棵以焦墨點葉,就會使一叢林木層次鮮明。在山石上用焦墨點苔,似眾山皆醒。
12、潑墨法:此法要求形意為先,意領墨隨,作畫時需要肯定果敢,不可拘於小節,須通幅景色形態在胸,隨機而發,一氣呵成。
泰山石的畫法舉要 (一)
泰山石山脈清晰,多方折有角,大塊小塊組合。高峰突兀雄渾,山頂橫臥石為主,山腰多突塊石豎立,整座山如龍爪形撐開,穩實厚重,用荷葉皴的筆法入手,易於把握其整體結構。
第一步:以長鋒羊毫筆中、偏鋒間用,順鋒畫前景第一組山石。
第二步:勾畫前景第一組後方上升的山石,請注意用筆要流暢,線條要有濃、濕、干、淡的變化。
第三步:用比前景淡的墨勾畫後景的山石。注意線條橫縱向的疏密比較。
第四步:用濃淡不同的墨打點,近處的點打得濃一點,遠處的打得淡一點,以濃淡墨點苔法分出山石的結構和層次,形成近濃遠淡,近實遠虛的面貌。
泰山石的畫法舉要 (二)
第一步:畫前景山石的形和結構。
第二步:畫右上部山石的外形、結構。
第三步:用較淡的墨畫背景層次山石,順手用淡墨在山石的凹陷處皴擦。
第四步:在預留好的位置畫灌木叢,並打點收拾完成。
華山石的畫法舉要 (一)
華山山勢險峻,以峻拔雄健稱世,主峰高出雲表,石如刀削,其石紋理多直上直下,豎起挺拔,結構突兀,以巨型石為主,山頂長松。
第一步:用中濃墨勾畫前景橫臥的山石,隨即用淡於前景的墨勾畫後景的山石。請注意用筆雖以方折為主,但也要融入一些圓轉之筆。
第二步:沿著山石結構的凹陷處,用淡墨皴出陰陽關係。
第三步:以赭石色、石青色、石綠色皴染前景山石,以淡花青色和墨染遠景山石。
第四步:用淡墨輕勾白雲與渲染時留出的雲氣融合,待染色將干時用濃淡墨點苔收拾完成。
華山石的畫法舉要 (二)
第一步:用中濃墨勾畫前景橫臥的山石,請注意預留出雲的位置,然後用稍淡一點的墨勾畫畫面中央區域的山石與白雲。
第二步:在中央區域山石的左方,接畫完整個山體的形體結構。
第三步:在山石上施以赭石色做底。
第四步:待顏色干後再施以石青、石綠色,最後用濃墨勾松針,添松樹,染遠山打苔點,收拾完成。
黃山石的畫法舉要 1:
黃山石豎起如箭,直向雲宵,千峰林立,萬壑幽深,其山形交錯嵯砣中多變化多奇趣,加之江南江北雲層在此相聚,使得黃山雲海縈繞,山上山下光照空間變化無窮,難怪徐霞客有黃山看岳的感嘆。
第一步:用渴筆濃墨從前景開始勾畫山體的外輪廓。
第二步:隨手畫出第二層次的遠山,注意線條的粗細、疏密變化。
第三步:在山石的凹陷、背光處用墨打點作底,分出山體的前後層次。
第四步:等干後將畫噴濕,用赭石色在染濕的紙上渲染近處的山石,用石青色在墨底上打點,用極淡的墨畫遠山,收拾完成。
黃山石的畫法舉要2:
第一步:順鋒用筆從左到右畫出山石的外輪廓。
第二步:順手畫出點景松樹的大體形態。注意線條的疏密、橫折與縱向的對比。
第三步:在山石的凹陷處背光面以淡墨皴擦使暗處豐富立體。
第四步:在受光面設以赭石色,在背光凹陷處以較深的墨渲染,趁其將干未乾時施以石青色,最後用淡墨調和花青色畫遠山完成。
太行山石的畫法舉要1:
太行山石以水層岩疊糕狀石為結構,多斷崖、懸壁。山頂黃土覆蓋種莊稼、植樹,造成形態上剛中有柔、蒼茫中見渾厚,景觀獨特。
第一步:從前景向後景起手畫石,隨手用稍濃一點的墨勾畫中景的山石。注意,開始畫山石時可多留活眼,不需要畫實,將山石大概輪廓勾出即可。
第二步:用更淡一點的墨畫遠山。
第三步:隨後用側鋒皴擦山石凹處,分出山石的前後、大小和立體。
第四步:用赭石渲染山石並打點收拾,注意,染赭石色時不可將山石染遍,還要留一點白,這樣山石才有凹凸感和層次感。
太行山石的畫法舉要 2:
第一步:以渴筆淡墨勾畫前景、中景的山石,從左到右勾畫。注意,雖然用墨不是很濃,可淡中要有濃淡乾濕的變化。
第二步:以淡赭石色和淡墨較干、松地擦皴。
第三步:用較淡的墨順鋒由上到下皴出山石凹、暗部。
第四步:畫出遠山,使畫面產生空間感,然後根據畫面的需要,在山石的某些部位用較深的赭石勾勒,使之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