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學習要靠逼?充分利用「鳥籠效應」,輕鬆讓孩子主動學習

2020-02-28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業成了許多家長最頭疼的事情。一方面家長們想讓孩子不落於人後,能夠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另一方面卻為孩子操碎了心,不僅要在功課上能夠給予孩子輔導,還得時刻"逼"著孩子學習。家長的良苦用心不但遭到孩子的反感,同時也讓自己疲憊不已。

尤其是如今處在疫情的特殊階段,很多孩子在家根本就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學習,非得家長跟在屁股後面趕著,他們才會有所行動。而家長只要稍微停下來休息,孩子就走不動了。

外甥女小米剛上小學的時候就是一個對學習非常抗拒,需要家長"逼"才能完成作業的孩子。儘管家裡給她報了補習班,但是只要沒有老師在旁邊看著,她就不會主動做作業。後來老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而是給小米找了一些有趣的動畫片和兒歌。這些東西一播出,小米馬上就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慢慢地就開始跟著螢幕一起互動起來,半個學期過去,孩子的成績提高了不少。

在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看到老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對孩子的興趣引導,讓孩子慢慢走近學習並且提升了對學習這件事的興趣,最後讓孩子能夠主動學習並取得好成績。老師所運用的其實就是"鳥籠效應"充分利用"鳥籠效應",能夠輕鬆地讓孩子主動學習。

什麼是"鳥籠效應"?

首先,"鳥籠效應"是由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在日常中發現並得出的一個理論。實際上"鳥籠效應"又被稱為"鳥籠邏輯"。它的本意講的就是:當一個人把一個空的鳥籠買回家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為了不浪費籠子而購買一隻鳥。

也就是說人在偶然之中得到一件可能原本並沒有用處的物品之後,就會想要為了這件東西而添加與它匹配的其他東西,儘管新添加的東西可能也是自己用不到的物品。設想一下,當我們在逛街的時候忍不住買了一頂漂亮的帽子,為了讓帽子能夠發揮作用,我們接下來就會想去買一套能夠搭配帽子的衣服。這跟家長們在換了新手機之後,也會想要買一個新的手機殼或者鋼化膜等等是同樣的心理。

學會利用"鳥籠效應",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

首先,可以避免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常見的情況里,當孩子被要求,被"逼著"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他們都會表現出不滿甚至是反抗。有時候,在家長看來,逼孩子學習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他們能夠獲得更好的未來。

但是生性貪玩的孩子在被要求每天必須耐著性子完成功課的時候,他們只會覺得家長不顧及自己的想法,只會提命令。因此孩子就容易大吵大鬧,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逆反心理。

而"鳥籠效應"卻能夠在提高孩子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的基礎上,減少孩子的叛逆心理。當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學習,並在學習中收穫快樂和滿足,那麼即使家長忘了提醒孩子,孩子自己也會主動學習。

再者,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比起每天扯著嗓子讓孩子去學習,家長們不妨買一個精美的日記本、準備一本本有趣的繪畫書等等並將其放置在孩子最能夠看到的地方,同時告訴孩子這是給予他的獎品。那麼,孩子為了能夠讓獎品發揮作用,便會主動學習和它們相關的事情。

每天主動地寫日記、主動翻閱書籍、主動學習樂器……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夠培養起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充分利用"鳥籠效應",家長可以這麼做:

1、找到屬於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家長想要讓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就要從找到孩子的興趣開始。只要找到了屬於孩子自身的興趣點,就好比找到了一個"鳥籠"通過這個鳥籠,家長便可以有效地讓孩子主動學習。

如果孩子喜歡看電視,那麼家長們就可以通過影視作品或者教育類的電視節目來增長孩子的知識。讓孩子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除了能夠讓孩子有效吸收新的知識,還能夠增加孩子內心的求知慾和好奇心。除此,興趣除了能夠啟蒙孩子,還能夠幫助孩子找到前進的方向,不斷尋找發掘更好的自己。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實現學習目標的方就是從他們自身的興趣點出發去培養興趣愛好,再慢慢提升能力。

2.、做好孩子的心理暗示工作

"鳥籠效應"說白了就是給孩子做心理暗示,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去接觸嘗試自己原本不感興趣的事情。在孩子嘗試的過程中,家長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暗示,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孩子讚揚,當他們遇到挫折時則鼓勵他們。這樣的暗示不但能夠給予孩子自信心,也能夠給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堅持動力。

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過:知識等於快樂,而這份快樂的萌芽卻來自於好奇。孩子之所以抗拒學習,除了缺乏興趣以外,還在於他們沒有對學習的動力和信心,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在找出孩子的興趣點之後,幫助孩子尋找動力和信心。

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容易因為長時間的枯燥無味而感到煩躁,長時間的學習也會慢慢消磨孩子的學習熱情,這時候如果孩子能夠有一個精美的本子以及一隻帶有"驚喜"的筆,那麼他們會不會因為想要把本子填滿而更有興趣地區學習呢?

3、找准正確布置"鳥籠"的位置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往往在很多時候,家長都會不自覺地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總是習慣用我們覺得正確的規則去要求孩子。但其實孩子的世界要比成年人簡單很多,有時候我們需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規則是什麼,也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找准正確的暗示"鳥籠"。

是非對錯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是陌生的,家長在要求孩子必須做什麼的時候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孩子對這件事有沒有興趣,還要考慮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如何。在什麼樣的年齡就學習什麼樣的知識,好高騖遠只會讓孩子更容易跌倒。就好比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學習高數和英語,這樣做除了得不到理想的效果之外還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有些家長在知道孩子想看書的時候,便迫不及待地給孩子購買一個手機,想讓孩子在看書之餘,還能夠學習其他東西。但有時候孩子反而會用這個手機來玩遊戲或者做其他和學習無關的事,比起直接給孩子買書籍,這樣的做法帶來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因此,家長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全面,在權衡利弊之後正確地布置"鳥籠"。家長只有儘可能地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多給予動力和肯定,讓孩子從興趣和好奇心開始一步步找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輕鬆解決難題。希望各位家長都能夠充分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輕鬆主動學習。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