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麵番,小而美。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精巧的小視頻反而受歡迎。
美食紀錄片也派生出這一門類。
不像《舌尖》系列動輒幾年的製作周期和繁複體量,魚叔今天要聊的片子恰好說明:
中國美食,只需5分鐘,照樣撩得你直流口水——
《早餐中國 第二季》
這檔節目上半年其實就出了第一季,魚叔當時沒安利。
因為內容一般。
題的是「食」,但有些偏到了「食客」身上,口頭測評,嘩嘩夸有多好吃,但畫面傳達卻不夠到位。
最近出了第二季。
豆瓣目前 8.8 分,比第一季的 7.9 分進步不少。
魚叔起初也考慮,可能是因為評分人數還不多,所以分虛高。
抱著試試的心態點開,沒想到還挺驚喜。
本季保留了五分鐘一集的傳統,還是採用「探店」的形式。
不拔高什麼文化內涵、藝術傳統,選取的都是當地一碗一碗賣出來的高口碑店鋪。
節目組還貼心地標示出菜品單價以及店鋪位置。
集結成冊,就是一部鮮活的「中國五星早餐指南」。
確實更好看了。
食物拍地更為誘人,節奏也更為明快。
好的美食紀錄片,會讓你感到——
手裡的辣條頓時不香了
手裡的大閘蟹頓時不香了
手裡的雞腿頓時不香了......
每一幀鏡頭都是魔鬼。
給大家扒拉一下,到目前為止,最讓我種草的特色早餐。
挨個吃過來就對了。
1、烤包子(新疆吐魯番)
說是包子,其實就是中間掏空的小饢。
四四方方一小塊,咬下去脆裂有聲,裡面是多汁的牛肉。
餡料用的是上好的牛裡脊。
拌入香濃的羊尾油,孜然洋蔥等配料調味。
用薄薄的一層小麥麵皮裹住。
放在果木炭爐子裡烘烤 25 分鐘。
在 270 度的高溫作用下,麵皮漸漸膨脹,變成誘人的金黃色,裡面的汁水飽滿地都滋出來。
然後用這網兜,把包子一個一個鏟下來。
一出鍋,就被人群哄搶一空。
優質的蛋白和快樂的碳水,早起吃三個,迎來元氣滿滿的一天。
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2、羊雜碎(寧夏)
知名吃貨陳曉卿曾經說過:
中國最好吃的羊肉,在寧夏。
能吃冷的手抓羊肉
就只有寧夏
沒有膻味
可見本地原材料的優質。
跟其它地區不一樣,寧夏地區的羊雜碎,最核心的材料是「面肺」。
所謂「面肺」,是指將稀釋的小麥麵粉灌入羊肺,最終結合成一道食材。
其製作極其考驗功夫。
光是投(洗)肺子,就要花一個多小時。
分六次清水洗透。
灌入麵粉水後,煮 2 小時,起鍋撈出攤涼。
優質的面肺,白中帶黃,吃起來 Q 滑軟糯,又能吸附雜碎湯的濃郁。
令很多當地人愛不釋口。
老爺爺家人總勸他不要吃,怕吃了三高。
他委屈地說「可我一個禮拜,最多吃五天啊」。
也是很可愛了。
3、紅燒肥腸(四川江油)
江油人吃早餐,有三部曲:
米飯,醋湯,紅燒肥腸。
食材得新鮮。
早上 4 點鐘剛殺的豬,6 點送到店裡。
加入醋、酒、鹽巴反覆淘洗,用剪刀挨個把腸頭結子弄掉,去除異味。
洗完後,還要焯水兩遍,就變成人見人愛的模樣。
乾淨到可以做清燉肥腸和粉蒸肥腸。
紅燒版本是最受歡迎的。
統統倒入紅油鍋中,猛油大火烹制。
這麼遠看,像極了義大利空心面。
用白蘿蔔做配菜,中和過高的膽固醇,解膩又味美。
有的人甚至還會在早上來一杯小酒。
不得不說,這是把夜宵提前到了早晨來享受呀。
4、稍麥(內蒙古呼和浩特)
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燒麥」。
內蒙燒麥都是用純羊肉餡做成的。
有人愛吃蒸的。
有人愛吃煎的。
皮薄餡多,汁水豐沛。
使用的都是上好的羊脖子肉+羊裡脊。
從菜場買來新鮮的,然後捲起來冷凍。
用鍘刀挫成一片一片,切成小肉丁,拌入蔥姜調料。
以及內蒙獨有的胡麻油。
在這裡,姜也很講究。
它不當配料,而是當做菜用。
把姜切成條,放入專門的機器里榨出汁,濾掉汁水只用渣渣。
這樣既能吃到姜,又沒有過多的沖味兒。
稍麥皮兒是中間厚,「花邊」薄。
舀一勺肉餡,就這麼輕輕一兜,略微一捏就做好了。
優雅地不得了。
早餐分量小,單價 1-20 塊之間,做法卻一點也不含糊,多的是千奇百怪的精巧。
山東濰坊的火燒,是一種先煎後烤的肉餅。
皮薄餡多,當地人好像就喜歡圍繞著鍋邊,就著騰騰的熱氣入口。
燙嘴反而味美。
眾人一致的評價是:香!酥!
普通的燒餅,為什麼能做到極具魅力呢?
在於它的烘烤工具。
表面上像是普通的農家灶台,實際上內里暗藏玄機。
上面是圓環狀的鐵板。
下面的爐灶內,也有兩層圓環鐵板,且可以旋轉。
中間掏空的部分,就用來生火加熱。
麵皮用酥油抹過,包上肉菜餡,放入最上層煎制,以保證表皮起酥。
然後放出下層鐵板烘烤至焦脆。
這樣的火燒,帶著淡淡的煙火味,是電爐工具所不能賦予的。
所以店家門口總是大排長龍。
就像海報中的那句標語:
我認真做,你慢慢吃。
小小一份早餐看起來並不複雜,但裡面的學問一點不比滿漢全席少。
福建長汀流行一種叫做「汆(cuān)」的做法。
把生鮮食材,放到沸水中煮一下,隨即取出,以防食物養分因高溫烹調而流失。
「泡豬腰」就是其中一例。
滾水裡加入生腰片和豬肝,快速燙熟。
加點香油、米酒和蔥花,立馬就起鍋了。
盛出來小小一盅。
湯鮮美,腰片滑嫩。
蘭州拉麵十分有嚼勁,在於一個「搋(chuāi)」字。
指的是,用手掌用力地揉壓。
加入蓬灰(鹼水)後,麵糰像是活了一樣,在師傅的手裡神龍擺尾起來。
豆汁兒,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
一般人喝完表情都是醬嬸兒。
說白了,它是製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被勞動人民回收再利用,才發揚光大。
做法是將綠豆磨成稀糊,濾掉澱粉後發酵,得到的灰綠色汁水煮熟即可。
為了避免在熬煮時產生糊味兒,老闆會採用雙鐵桶。
隔水煮,永遠都不糊。
50 分鐘後,表面會翻出濃稠的白沫兒,臨了加入一大勺生豆汁兒。
成品的身姿,竟然非常曼妙。
當然,《早餐中國》不僅僅是講食物那麼簡單。
早餐單價低,毛利潤低,靠量取勝。
是一門特別熬時間的生意。
所以做早餐店的老闆們,大多是市井平民,一輩子苦苦經營才保得住一份小事業。
他們的故事,沒有多少波瀾起伏,但總是很能引發共鳴。
重慶小麵館的老闆趙伍。
17 歲做餐飲,一直做到如今 50 多歲。
營業時間從凌晨 4 點到下午 3 點,生意好,忙到沒時間上廁所。
他 9 歲時父親就離世,從小吃苦。
沒怎麼感受過父愛,卻成長為了一名好父親。
最大的願望,是女兒過得好。
他說「先把路給他們走平了,讓他們再來走,這是父親的責任」。
赤峰市賣對夾的夫婦,年輕時忙於工作,沒有陪伴孩子成長。
因此親子感情生疏。
已經成年的兒子會自我安慰說「他們不管我,我自己玩也挺好」。
老闆最喜歡的歌曲是《圓圓的月亮》,可惜他自己從來沒能把事業和家庭圓融起來。
但再多的無奈,親情與愛依然是真切的。
像所有普通中國父母一樣,他甘心做下一代的墊腳石:
「希望兒子能夠踩著我的肩膀再往上走,邁一步吧」。
安徽池州三姐妹開早餐店,賣的是一種叫做「小粑」的素餡燒餅。
開店 23 年。
從一毛錢一個,賣到如今一塊錢一個。
凌晨 2:30 和面,5 點就營業。
三姐妹性格迥異,老大憨厚,老二脾氣爆,老三話多。
親戚合夥做生意最容易鬧掰,但他們打打鬧鬧卻維持了這麼多年,憑藉的是適時謙讓的智慧。
寧夏中衛的蒿子麵館,老闆是一位女性。
兒子才 6 歲,每天跟媽媽一同早床。
小小的個子,已經會幫著店裡拖地和刨土豆皮了。
真是令人心生佩服。
《早餐中國》的 slogan 是:
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
初看雞湯,再一品很有道理。
當熬夜修仙、外賣續命成為大趨勢,已經越來越少的青年人會再有閒工夫好好吃早飯了。
周末往往是睡多久睡多久,自然醒才是硬道理。
在這樣的城市裡,能主動願意爬起來吃早飯的,不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就是還在上學的孩子。
追溯自己對早餐的記憶,魚叔印象最清晰的,還是停留在小學。
三五個煎餃,配一碗熱騰騰的牛肉湯,五塊錢都不用。
當然,中學、大學時上早課,也會吃早飯。
但感覺已經完全變了,匆匆買兩個包子一杯豆漿就衝去教室,狼吞虎咽地吃掉,只為了飽腹罷了。
極偶爾的,會在旅途中為了早餐早起。
周圍坐著的都是當地附近的居民,不著急,不忙慌,吃得也盡情。
在這裡,你能找到那座城市最真實真切的人情味。
這些食客身上保留著的,恰是本地區最傳統的口味。
說到底,所謂故鄉的味道。
便是曾經和家人一同度過的時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