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發展與展望

2019-11-16     愛農者言

摘 要:作為農業部近期提出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馬鈴薯主食產業化是促進馬鈴薯產業跨越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滿足居民膳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選擇,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就是要以營養為指導,重點研發出適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馬鈴薯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主食化;通過馬鈴薯主食產品營養、消費、加工、生產一體化,促進馬鈴薯產業的跨越發展。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需要開展適宜品種與專用品種的選育、主食產品及其加工技術裝備研發、產品營養功能評價與消費引導、綜合生產技術應用、區域推進與示範推廣等,利用市場推動與政策扶持,挖掘面積和單產潛力,形成不同區域發展模式。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要以「馬鈴薯主糧化關鍵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項目為牽引,加強組織協調、加強財稅與金融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示範推廣與消費引導等,促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健康順利發展。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及其製品作為歐美、非洲等地區很多國家的主要食物,備受消費者喜愛,2011 年白俄羅斯的馬鈴薯年人均消費量居世界第一,達到185. 2 公斤。在中國,馬鈴薯主要是用於鮮食菜用、澱粉原料、飼料原料等,儘管近年來由於薯片、薯泥等休閒食品消費增加,馬鈴薯總量有所增長,但人均消費量仍然偏低,2011 年人均消費量只有41. 2 公斤,全球排名第65 位。

2015 年1 月6 日,農業部余欣榮副部長在馬鈴薯主食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明確指出了馬鈴薯主食及產業開發提出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戰略意義1。農業部統籌多方力量,著力科技創新,通過扶持重點研發馬鈴薯饅頭、麵條、米粉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主食產品,加快馬鈴薯主食產業化,挖掘消費潛力,從而拉動馬鈴薯生產增長,推動馬鈴薯成為與小麥、稻米、玉米協調發展的中國第四大主糧作物。

一、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背景

馬鈴薯在中國已有400 多年的栽培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具有一定的育種栽培技術2、生產規模和產品消費等產業基礎,但也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要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必須深刻分析其直接動因,充分利用好當前諸多政策有力支持、技術瓶頸不斷突破、社會各方高度關注等重大機遇。

( 一) 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直接動因

中國馬鈴薯產業近10 年來得到持續發展,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長時間維持在8000 萬畝、9000萬噸左右,一直沒有找到實現產業跨越發展的著力點。同時,由於近年來居民慢性病呈高發態勢,對主食營養結構轉型升級的需求非常迫切。破解馬鈴薯產業跨越發展的瓶頸、適應居民主食營養結構改善需求,成為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兩大直接動因。

1. 馬鈴薯產業跨越發展的必然途徑。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是當前消費的制約,無論是鮮食菜用、澱粉加工、飼料原料,乃至近幾年新興的薯泥薯片等休閒產品消費,馬鈴薯消費總體上只是結構內部的此消彼長,不能為馬鈴薯消費創造新的增長空間。而農產品消費的最大渠道———饅頭、麵條、米飯、米線等中國特色的主食產品,馬鈴薯幾乎沒有介入。粗略估算,每年中國用於主食消費的穀物( 小麥和大米) 總量約1. 5 億噸,如果馬鈴薯替代其1 /10,相當於新增上億噸鮮薯消費,與當前馬鈴薯總產量相當。

2. 主食營養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選擇。2010—2012 年開展的全國居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由於膳食結構不合理引發的超重、肥胖率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7. 3 個百分點和4. 8 個百分點,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增長明顯加快。目前中國以面制和米制為代表的主食產品,營養結構趨同、營養不全面、熱量高,部分消費者甚至出現了階段性不吃主食或極少量攝入主食的不科學飲食行為,打亂了正常飲食規律,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馬鈴薯熱量較低、營養全面,蛋白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胺基酸,膳食纖維含量高,能夠適應現代居民對主食消費的新需求、新期待。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開發馬鈴薯饅頭、麵條、米飯等中國特色主食產品,可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營養的主食選擇。

( 二) 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基礎條件

1. 生產規模與區域布局。長期以來,馬鈴薯在中國主要是鮮食菜用,豐富了居民膳食結構。2012 年,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8297. 9 萬畝,鮮薯產量9276. 3 萬噸,平均畝產1117. 9 公斤,分別比2003 年增加1640 萬畝、2780 萬噸、135 公斤。中國馬鈴薯產量位居各糧食品種第四位,占糧食產量的比重( 5∶1 折糧) 穩定在3% 以上,馬鈴薯種植形成了區域相對集中、各具特色的北方一作區、中原二作區、西南混作區和南方冬作區等四大區域。目前,中國馬鈴薯面積和產量均位居世界首位,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

2. 品種選育與種植技術。經過長期努力,中國馬鈴薯品種選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於2011 年繪製完成馬鈴薯基因組精細圖譜,為實現馬鈴薯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目前在調查國內主栽品種主糧化性狀的基礎上,建立了第一個主糧化品種資料庫,篩選出若干主食加工適宜品種,開展了加工性狀比對試驗。同時,馬鈴薯主食品種生產栽培配套技術日趨成熟,集成了以農機為載體的雙壟、覆膜、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形成了適宜不同區域的馬鈴薯高產高效節水技術模式,已在生產中發揮了顯著的示範作用。

3. 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中國具備一定的馬鈴薯加工能力,目前全國澱粉產量50 多萬噸,全粉產量15 萬噸以上,薯片產量約30 萬噸,冷凍薯條產量約17 萬噸2。通過近十年的發展,國內已有多項高水平的馬鈴薯及薯類作物加工技術研究成果,多項裝備改進獲得專利。國家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組已經在產品研發與加工技術工藝創新方面,成功開發了馬鈴薯全粉占比為35% 以上的饅頭、麵條、米飯等主食產品,順應了消費者的主食需求。

4. 產品形式與消費習慣。糧食緊缺時期,馬鈴薯曾作為中國居民直接消費的主糧,發揮了重要的糧食保障作用; 目前中國仍有部分地區依然延續了傳統飲食習慣,如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河北壩上地區以及西南高原高寒地區等,以當地特有的產品形式將馬鈴薯作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物; 馬鈴薯第一代主食產品———30% 馬鈴薯全粉饅頭2015 年6月在北京部分超市上市後,得到市場較好的反饋。通過調查統計,中國居民對於價格適中、營養全面的馬鈴薯主食產品具有較高的消費期待。

5. 相關政策舉措。2009 年,中國頒布《關於當前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 國發〔2009〕25 號) ,啟動實施馬鈴薯原種補貼政策,即中央財政對馬鈴薯原種生產每畝補貼100 元,每年列支數億元財政資金開展試點; 薯類收穫機械已經被列為「2015—2017 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範圍,提升馬鈴薯產業機械化程度; 2015 年中央財政安排1 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北京、河北、內蒙古、寧夏等九省份開展馬鈴薯主食開發試點補貼,推動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進程。

( 三) 制約因素

由於多種因素制約,中國馬鈴薯產業總體呈現「增長速度不快、生產水平不高、消費能力不旺、發展參差不齊」的特點。要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就要化解制約因素、因勢利導。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缺乏」:

1. 缺乏符合中國蒸煮飲食文化的主食產品。到目前為止,國內馬鈴薯消費一直以鮮食菜用為主,約占總消費量的65% 。近十多年來,西式快餐食品等有所發展,但消費量還不足100 萬噸。適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饅頭、麵條、米飯、米線等一日三餐主食產品,2015 年6 月剛剛在北京部分上市,其他產品形式還在積極研發推進中。

2. 缺乏適合中國主食產品的專用薯種與加工技術。中國的馬鈴薯品種和加工技術多從歐美等引進,受西方影響大。就品種而言,大西洋、夏波蒂、費烏瑞它等多個國外引進品種已經成為中國的重要主栽品種,這些品種主要適合全粉加工和薯片薯泥等休閒食品加工。就加工技術而言,前幾年主要是從國外引進澱粉加工技術裝備為主,近幾年新增了全粉和薯片加工生產線,但適合中國居民消費的馬鈴薯饅頭、麵條、米飯、米線等主食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幾乎空白。

3. 缺乏引導馬鈴薯主食消費的社會環境條件。一是認為馬鈴薯地位低下,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一直把馬鈴薯看作飽腹充飢的低端食物,上不了大宴正席、大雅之堂; 二是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不清、宣傳不夠,沒有看到馬鈴薯比穀物主食有更加全面的營養特性; 三是馬鈴薯作為雜糧副食,沒有享受到和主糧作物相當的支持政策。還有,馬鈴薯通常種植在邊角貧瘠的土地和常年乾旱地區,投入少、產量偏低,沒有充分體現出其產量和經濟效益優勢。

二、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推進路徑

( 一) 總體思路

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就是要堅持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基本理念,以馬鈴薯主食開發為切入點,以營養、消費和生產一體化為途徑,馬鈴薯及其產業由原料生產向產業化系列加工產品生產、由副食向主食、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要從馬鈴薯主食加工適宜品種的篩選與專用品種的培育入手,集中研發傳統大眾型、地域特色型和休閒功能型主食產品的加工技術工藝與裝備,對主食產品營養功能進行科學評價,分人群、分地區開展產品消費引導和重點區域綜合示範,形成完善的品種選育、原料生產、產品加工、營養評價、消費引導等覆蓋全產業鏈的關鍵技術體系和政策體系,大幅提高馬鈴薯主食產品消費的比重,推動馬鈴薯從雜糧副食轉變為與三大主糧協調發展的第四大主糧。

( 二) 基本路徑

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基本路徑,從本質上分析,主要體現在「四個二」:

1. 兩個階段。近期3 ~ 5 年要從現有馬鈴薯品種中篩選主食加工適宜品種入手,開發並成功上市第一代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 馬鈴薯全粉占比35% 以上) ,著手研製地域特色型、休閒功能型主食產品,開展產品營養功能評價和消費引導,開展典型區域馬鈴薯生產技術模式集成與示範、主糧化綜合效益分析、區域布局規劃等; 中長期5 ~ 10 年要開展主食加工專用品種的設計育種,成功上市第二、三代主食產品( 馬鈴薯全粉占比分別超過45% 、55% ) ,提高產品的工業自動化生產水平,開展產品營養功能評價,分人群、分地區開展大範圍產品消費引導,提高馬鈴薯主食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典型地區開展馬鈴薯營養、消費和生產一體化綜合示範,形成以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為主要發展動力的馬鈴薯產業新格局。

2. 兩類產品。一類是居民「一日三餐」的主食產品,主要是以小麥麵粉、稻米米粉等與馬鈴薯全粉、生粉、濕粉等不同比例混配,加工形成的馬鈴薯饅頭、麵條、米線等; 另一類是居民「即時即食」的休閒及功能型產品,如小麥麵粉、稻米米粉等與馬鈴薯全粉、生粉不同比例混配研發出麵包、糕點、薯片等。

3. 兩套加工技術。一套是主食產品的家庭烹制工藝,居民可以利用馬鈴薯主食產品專用粉,在家庭自己製作馬鈴薯主食產品; 另一套是主食產品的工廠化加工生產技術和生產線,同時也包括馬鈴薯全粉、生粉和主食專用粉的加工生產技術與裝備等。

4. 兩套支撐體系。一套是關鍵技術支撐體系,主要包括適合主食加工的品種篩選與培育技術、主食產品加工工藝與裝備、主食產品營養功能評價技術和消費技術方案等; 另一套是政策支撐體系,為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量身設計、覆蓋生產到消費全鏈條的系列支持政策。

( 三) 基本準則

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要遵循三個基本準則:

1. 營養理念貫穿主食產業全程。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始終貫徹「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新理念。品種選育關注營養,研究建立主食加工適宜品種篩選與培育的評價體系,將維生素A、維生素C、鉀等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等特徵營養素含量高作為重要指標; 產品加工保持營養,研究馬鈴薯鮮薯、全粉、主食產品等不同形態的營養素變化,研發加工過程中營養保持技術; 產品消費搭配營養,對主食產品的消費進行科學引導,研究提出營養均衡的配餐食譜指導消費者合理飲食。

2. 中國特色定位主食產品形式。確定主食產品形式,要把繼承中華傳統飲食文化、體現民族飲食特點與順應時尚消費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繼承傳統飲食文化,開發馬鈴薯饅頭、麵條、米飯、米線等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 體現民族飲食特點,開發饢、煎餅、發糕、米粉等地域特色型主食產品; 順應時尚消費需求,開發曲奇、糕點、薯片等休閒及功能型產品。

3. 突出重點形成主食消費格局。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關鍵在引導消費,引導消費必須要突出重點,抓住重點產品、重點人群和重點區域,儘快實現突破。重點產品要突出小麥復配的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如饅頭、麵條等: 重點人群要聚焦既有消費馬鈴薯的傳統習慣、又以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為主的城鄉居民; 重點區域要定位在廣大馬鈴薯主產區與小麥主產區的結合地域。

三、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科技創新的重點與目標

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關鍵在於研發出適合中國居民飲食習慣的主食產品,並培養居民消費意識、引導健康消費。而馬鈴薯全粉黏著性弱、成形能力差,難以直接加工成饅頭、麵條等產品形式,其主食產品的營養功效缺乏系統研究,必須要從品種選育、加工技術、營養功能評價等多方面,統籌多單位、多領域專家和企業的力量,開展科技協同創新。

( 一) 馬鈴薯主食加工適宜品種選育與配套生產技術研究

研究重點。根據居民營養素缺乏狀況,改變以往以高產為核心的育種目標,研究建立以營養為主要目標的品種性狀評價新體系; 篩選適應主食加工需求的分區域適宜品種,採用常規育種、細胞學育種、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方法培育專用品種,滿足馬鈴薯饅頭、麵條、米線等主食產品加工需求; 健全提升配套生產技術,為馬鈴薯主食產品提供充裕的主食原料。

主要目標。從現有種植面積大、生產效益好的馬鈴薯主栽品種中,篩選出一批適宜主食產品加工需求的品種,以及適合西北、華北、東北、西南等不同馬鈴薯主產區地域特色主食加工品種,分品種、分區域提出相應配套生產技術體系; 設計培育出營養品質好、生產性能優的適合馬鈴薯主食產品加工專用新品種。

( 二) 馬鈴薯主食產品加工技術工藝與裝備研發

研究重點。研發高品質馬鈴薯全粉、生粉、主食產品專用粉; 通過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全粉、小麥粉等組合,開展產品品質分析、分子結構機理和營養保持技術等研究,研發主食產品的家庭烹調工藝與工廠生產技術及裝備,並實現主食產品市場化。

主要目標。以饅頭、麵條、米飯、米線等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為重點,覆蓋地域特色型主食產品、休閒與功能型產品等,開發馬鈴薯全營養系列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全粉在主食產品中的占比達到55% 以上; 制定出若干套馬鈴薯饅頭、麵條等產品的家庭烹調方法和工廠化加工技術規範標準; 研發出馬鈴薯麵條仿生一體化擀麵機裝備等。

( 三) 馬鈴薯主食產品營養功能評價與消費引導

研究重點。開展馬鈴薯主食產品的基礎營養成分功能、混配成分營養互作機制等研究; 選擇不同人群、不同地區,重點開展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的消費引導; 監測馬鈴薯主食產品消費群體的健康改善效果,評價主食產品的營養效用。

主要目標。研究提出馬鈴薯主食產品營養價值分析報告,對不同類別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營養功能做出科學評價; 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地區,設計馬鈴薯主食產品消費方案,開展消費引導; 通過固定人群的膳食干預,提出馬鈴薯主食產品營養功效報告。

( 四) 馬鈴薯主糧化區域推進與示範推廣

研究重點。研究馬鈴薯主糧化推進的總體構想、發展目標、區域布局、技術路線和推進途徑,全面預判其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營養效益。在馬鈴薯主產區,重點開展南方冬閒田、華北地下水超採區及西北旱區等馬鈴薯增產擴能技術研究,綜合集成馬鈴薯主糧化區域技術模式並開展示範推廣。系統形成推進中國馬鈴薯主糧化的營養、消費、生產一體化的技術路線和政策措施。

主要目標。提出南方冬閒田、華北地下水超採區及西北旱區等馬鈴薯增產擴能的技術體系; 開展營養、消費、生產區域一體化綜合模式的示範推廣。科學設計、系統論證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發展規劃方案,通過綜合效益分析,提出不同區域可行性推進措施和實施方案; 形成包括南方閒田利用、華北替代種植、西北增產增效為主體的馬鈴薯與三大主糧協調發展戰略; 提出中國馬鈴薯主糧化的關鍵技術體系和政策體系。

四、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發展潛力與展望

( 一) 鮮薯生產潛力分析

1. 從單產水平看。 馬鈴薯理論單產可達8噸/畝,世界平均單產在2 噸/畝左右,2013 年中國平均單產只有1070 公斤/畝,通過品種升級換代、脫毒種薯推廣、栽培技術提升等,未來十年中國馬鈴薯畝產有望突破1. 5 噸。

2. 從栽培面積看。中國馬鈴薯栽培面積具備擴大潛力的區域主要有三個: 一是華北地下水漏斗區。區域內冬小麥種植面積約5068. 9 萬畝,為有效緩解生態惡化的趨勢,可將該區域約20% 小麥種植約1000 萬畝替換成馬鈴薯。二是南方閒田利用區。南方冬閒田地3. 54 億畝,約1. 4 億畝可為馬鈴薯所用,未來該地區馬鈴薯主食品種推廣面積達到20% 水平,可新增馬鈴薯3500 萬畝左右。三是西北馬鈴薯潛力增長區。根據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思路,該區域糧食播種面積的1 /10 即1000 萬畝將可新增為馬鈴薯種植。另外,隨著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推進及國家扶持政策的出台,其他區域如東北、華北南部等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合計有望新增1000 萬畝左右。以上合計可新增馬鈴薯種植面積6500 萬畝。

( 二) 主食產品加工潛力分析

中國未來馬鈴薯主食加工潛力主要有兩大部分,一是現有馬鈴薯主食原料或半成品加工的潛力,主要有全粉、生粉、澱粉、速凍薯條薯片( 塊) ;二是主食產品加工潛力,主要包括傳統大眾型、地域特色型、休閒及功能型主食產品。

1. 馬鈴薯主食原料或半成品。目前中國馬鈴薯澱粉、全粉( 包括熟粉和生粉) 、薯片、冷凍薯條等生產能力分別約達到年產50 萬噸、15 萬噸、30萬噸和17 萬噸,已經具備一定的加工基礎。隨著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推進,用於主食產品加工的全粉將得到快速發展,從主食產品消費需求推算,預計馬鈴薯全粉年生產能力可達到1000 萬噸以上,生粉的研發及產業化正在快速起步,近年興起的馬鈴薯休閒食品消費將推高速凍薯條等半成品年生產能力,預計年產量將超過35 萬噸。

2. 主食產品。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與小麥麵粉復配、稻米及其米粉復配的馬鈴薯主食產品年加工能力達到2000 萬噸左右; 地域特色型及休閒功能型產品年加工能力預期可達到800 萬噸左右。

( 三) 主食產品消費潛力分析

1. 比較國際消費水平,未來中國馬鈴薯消費潛力較大。2011 年,中國人均馬鈴薯消費量為約41. 2 公斤1,僅相當於俄羅斯人均消費水平的37. 0% 、德國的58. 3% 、美國的74. 1% ,馬鈴薯消費量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2. 隨著人口增長和城鎮化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消費潛力增大。2020 年,假設城鄉居民人均饅頭和麵條消費習慣不變,馬鈴薯主食產品市場推進程度實現15% ~ 20% ,粗略估算,40% 的馬鈴薯饅頭、麵條等主食消費將帶動鮮薯消費0. 35 億噸,馬鈴薯米飯、米線將帶動鮮薯消費約0. 15 億噸,地域特色和休閒功能型主食產品帶動鮮馬鈴薯消費有望達到0. 2 億噸。通過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可以將馬鈴薯主食消費比例提高到50% 以上。

( 四) 未來展望

通過對馬鈴薯種植區域水土資源承載能力、主食產品供需平衡、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等綜合評判和測算,可以預計,2020 年、2025 年兩個時點的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前景:

1. 到2020 年,馬鈴薯種植面積可能增加到1億畝以上,平均畝產提高到1300 公斤,總產量有望達到1. 3 億噸左右; 工業加工比例達到30% 左右;主食產品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40% 以上。

2. 到2025 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有望達到1. 5億畝以上,平均畝產提高到1500 公斤,總產量預計達2 億噸以上; 工業加工比例達到40% 左右; 主食產品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50% 以上。

五、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綜合效益分析

( 一) 經濟效益

一是增加糧食與營養供給能力。通過分析測算,到2025 年,中國馬鈴薯鮮薯生產將由目前的近1 億噸增加到2 億噸,據專家推算,相當於新增400億公斤以上的穀物營養,市場供應能力提高。二是促進農民增收。隨著馬鈴薯主食產品的開發,到2025 年馬鈴薯平均畝產達到1500 公斤,比目前提高350 公斤,畝均效益增加300 元以上,農民種植馬鈴薯純收入增加約450 億元。三是帶動產業發展。到2025 年,隨著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和消費帶動,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超過3000 億元。

( 二) 社會效益

一是提高居民營養水平。馬鈴薯營養豐富、全面,不僅含有人體需要的七大營養素,其營養結構符合中國現代居民營養需求,鮮馬鈴薯熱量低,是超重、肥胖人群的理想食品; 馬鈴薯鉀含量高,是高血壓以及高鈉低鉀人群比較好的食物來源; 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膳食纖維,適應人群廣,能夠提高居民整體營養水平。二是改善居民膳食結構。中國居民長期形成了以稻米和小麥為主的主食消費習慣,稻米和小麥營養結構趨同,添加一定比例的馬鈴薯,能夠改善居民的主食營養結構,不僅可以增加稻穀和小麥中沒有的維生素A、維生素C,提高鈣、鉀、鐵、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同時還能改善胺基酸構成,提高蛋白質質量。三是集約利用土地。進一步發揮馬鈴薯耐寒、耐旱、耐貧瘠等優勢,以華北地下水漏斗區、南方閒田區和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為重點,加大各地區耕地中五等及五等以下土地馬鈴薯的種植開發,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 三) 生態效益

一是高效利用水資源。馬鈴薯與傳統三大主糧相比具有較好的節水效益。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華北地下水漏斗區,馬鈴薯比小麥畝均節水分別約60 立方米和104 立方米。2020 年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華北地下水漏斗區馬鈴薯雨養種植若分別新增400 萬畝和200 萬畝,可分別節約地下用水2. 4 億立方米和2. 1 億立方米,合計約4. 5 億立方米; 2025 年,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和華北地下水漏斗區馬鈴薯種植各新增1000 萬畝,可分別節約6. 0億立方米和10. 4 億立方米,合計約16. 4 億立方米。二是降低環境壓力。以馬鈴薯全粉為主要加工方式,有利於減少加工中的排污和排廢量,減少環境污染。專家測算,每生產1 噸馬鈴薯全粉約排放3 噸廢水,只占馬鈴薯澱粉加工的1 /5,且廢水中蛋白質、纖維等含量也大幅減少,廢水處理成本顯著下降。

六、中國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發展的政策與舉措

( 一) 實施科技協同創新

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實現首要在於科技創新,加強全國相關力量的科研協調與創新。要發揮「馬鈴薯主糧化關鍵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項目的帶頭作用,率先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圍繞馬鈴薯主食化確定的科技創新重點和目標,要以東北、西北、華北、西南等馬鈴薯傳統主產區為重點區域,以南方冬閒田利用、華北地下水超採區替代、西北旱區效益提升為重點任務,發揮科技驅動、產學研聯合、生產消費營養一體化的綜合優勢,廣泛聯合全國相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科技型企業,成立全國馬鈴薯主食開發科技協作組,實施大項目、大協作、大攻關。

( 二) 加強財稅和金融扶持

全面梳理國家現行的農業支持政策,儘快給予馬鈴薯與主糧作物等同支持,完善馬鈴薯主食產業全產業鏈配套扶持政策。加強馬鈴薯種植財政支持力度,包括提高脫毒種薯補貼額度,落實種糧直補、農機補貼政策,探索最低收購價保護政策等。完善馬鈴薯加工稅收扶持及特惠政策,包括加大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試點補貼力度和範圍; 將馬鈴薯全粉加工納入《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統一農產品加工進銷項增值稅率,健全馬鈴薯保險補貼制度等。

( 三) 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在加強國家在財稅、金融、重大項目方面支持的同時,積極引導地方政府設立馬鈴薯主食產業化專項資金,重點用於推進馬鈴薯地域特色主食產品研發和專用品種示範推廣、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等。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吸引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馬鈴薯產業,扶持有條件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組織和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和資金投入。發揮國家項目資金在馬鈴薯主食開發中的引導和槓桿作用,要重點與社會信譽好、科技意識強、資金實力足的龍頭企業加強聯合,對率先開展馬鈴薯主食開發的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形成政府指導、科技支撐、多元投入、共同推動的大好格局。

( 四) 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統籌全國農業科技專家資源,建立一支覆蓋生產加工消費全鏈條、包含研究示範推廣全領域、輻射東中西多區域的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科研開發隊伍。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把馬鈴薯主食開發列入國家和地方的重點科技研發計劃,加強主食加工適宜品種選育、脫毒種薯高效繁育技術、貯藏保鮮技術、機種機收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及主食產品營養功能價值評價、營養功效分析研究等。選擇具有一定基礎的生產、加工和消費企業,建立科技合作或示範基地,促進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

( 五) 加強示範推廣和消費引導

圍繞南方冬閒田利用、華北地下水超採區替代和西北旱區效益提升的重點任務,試驗提出包含專用品種、栽培措施、管理方式、收穫儲運等高效生產技術體系,依託當地科研單位建立生產基地進行示範推廣。選擇主食消費特色城市,如北京、廣州、杭州、成都、西安、哈爾濱等,將其周邊馬鈴薯原料生產、全粉( 還包括生粉、濕粉等) 加工、主食產品工廠化生產、集中就餐場所或超市銷售等統籌協調,形成馬鈴薯主食開發全鏈條一體化推進模式,開展模式集成和區域性示範推廣。策劃開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宣傳活動,加強馬鈴薯及其主食產品的營養價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宣傳,引導馬鈴薯主食的科學合理消費,擴大消費市場,讓馬鈴薯主食走進千家萬戶,儘快成為居民餐桌上的健康美食。

作者:陳萌山 王小虎 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

基金: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NO.201503001);

來源:農業經濟問題2015年12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LXlc24BMH2_cNUgEYB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