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歐美臉高級,我覺得古代審美更好看呢

2019-08-20     羅拉

各位小寶貝大家好鴨,我是最近沉迷《長安十二時辰》的追劇阿醬,雖然劇已經播完了,但我已經上頭了,一直在劇里走不出來。

我是一個不太喜歡看古裝片的人,覺得現在許多古裝片審美不在線。妝容是亂糟糟的現代妝,頭飾是隨便去義烏小商城淘的批發小飾品,衣服顏色跟打翻了調料盤一樣花里胡哨的。

根本沒有慾望點進去看。

但是《長安十二時辰》不一樣,我覺得這部劇的服化道有好好參照古代審美去調整,包括儀態、稱呼、服裝、妝容等。

其中最大的驚喜就是妝容了。很多女演員覺得古代妝容放到現代臉上≈丑,所以拍戲的時候不願意化古妝。

但其實古代妝容都還蠻好看的,結合起來具有中華文化的特殊美。

只是隨著時代發展,東方審美在遭遇西方審美浪潮後,大眾逐漸審美西化,大家越來越追崇另外一種美,所以才會那麼排斥古時審美。

不過當你開始了解古代歷史之後,可能你也會覺得,原來古代審美還不錯。

那麼,今天阿醬就帶大家穿越一回,看看古代的美女標準,領略古今審美小差異~

扁頭

第一個審美差異就把我衝擊到了,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追求頭顱飽滿圓滑,立體感強。

但是在古代,大部分人認為如果頭顱比較立體飽滿,意味著「反骨」,這可是逆反之罪呢,所以為了活命都選擇把頭睡扁。(單純猜測的)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記載扁頭的是《後漢書》。

「兒生欲令其頭扁,皆押之以石」—— 《後漢書·東夷列傳·韓》

「兒生,便以石壓其頭,欲其扁,今辰韓人皆扁頭。」——西晉時陳壽《三國志魏書.東夷傳》

當然我覺得扁頭對古人沒多大影響,大家看歷史影像畫冊都知道,古代人的髮型一般都很厚,尤其是女生,頭上的飾物、東西多,大部分人一生都是不會剪頭髮的,那麼對於扁頭來說,做起髮型來比較方便,所以都覺得扁頭好看。

只不過現在審美發生了變化,大家追求清爽的造型,頭髮不再是厚厚地堆著,所以對頭顱形狀要求也就變了。

丹鳳眼/杏核眼

現代審美對眼睛的要求是:大、圓、亮,缺一不可。但是在古時,對大小的要求沒有這麼嚴格,古人往往更追求整體神態。

很多古代美人的畫像,都喜歡把女生畫成單眼皮、眯眯眼、傾斜向上,真的就代表著古人更喜歡單眼皮嗎?

其實也不是的,大部分仕女圖裡的眼睛看著細長,其實和被畫者的姿勢有關。

古時為了尊重欣賞畫作的人,一般女子呈現出來的大多是俯視的姿勢,有點慵懶小曖昧、不做作之情。

現在很多人拍時尚硬照,也會採用差不多的俯視仰頭動作。眼睛看上去會比水平相視要小一點點。

正常vs仰頭

所以,古代美人們按照正常睜眼,還會是大眼睛的狀態。更何況古代女子的眼裂還是蠻寬的,眼睛也不會小到哪裡去。

比起眼睛大小,大部分古代審美更看中眼睛的形狀,丹鳳眼、杏核眼就是比較主流的眼睛審美。

丹鳳眼是鳳眼的一種,眼睛形狀偏細長、豎,內勾外翹。一般眼睛會延伸到太陽穴附近,眼眯如線,不露瞳仁。很多人會害怕與丹鳳眼對視,因為她們開合而有神光逼人。

流傳度比較廣的丹鳳眼模版

一句話概括就是:氣場全開、風華絕代,是大美女的特徵之一。

劉亦菲早期丹鳳眼還蠻明顯的

可惜現在有下垂趨勢了

杏核眼,眼如其名,形狀跟杏核似的,眼睛偏大偏圓,眼頭和眼尾比較尖,黑色瞳孔呈杏核狀。

好看的杏核眼眼尾是上翹的,因為下垂眼代表著肌膚鬆弛,上翹的眼尾才是青蔥豆蔻應有的特徵。

一句話概括就是:水靈剔透,盈盈秋水,是小家碧玉的特徵之一。

無論是丹鳳眼還是杏核眼,有韻味的美人眼睛走向都是向上的。昨天晚上霸屏熱搜的毛戈平老師給徐老師的改妝理念,也利用了這一點。

徐老師原本是下垂的眼尾,毛戈平老師利用眼線塑造出向上翹的角度,整個眼妝立馬擁有古韻之美。

微博@深夜徐老師

當然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奪目迷人的眼神也是很重要的。現在大部分女孩子早早患了近視,或者戴隱形眼鏡、美瞳多了,眼睛開始出現失神的狀況。

我可以教大家一個小技巧,讓你的眼神瞬間擁有魅力起來。

tips:每天起床時和睡覺前,練習眼球順時針旋轉50次、再按逆時針同樣旋轉50次。

這個是為了練習眼球的靈活性,很多戲曲演員都會練習這個,能保證在演出時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吸引觀眾目光。

櫻桃小嘴

現在女明星一個比一個愛豐唇,但是在中國古時,櫻桃小嘴才是審美的主流王道。

白居易的一句「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就很曼妙。

為什麼喜歡小口呢?其實和農耕文化有關。

古代基本上以家庭為單位的精耕細作,沒有辦法聯合集體、團隊集中生產,所以生產力一向不高,一旦出現天災人禍,那必定沒有糧食支撐。

所以在男權社會中,會傾向於讓「男生吃飽保留生產勞動力」,自然而然女子就被要求站在「吃飽飯」的對立面上,講究小口了。

畢竟相書有云:男人口大吃四方,女人口大吃窮郎嘛。

當然了在古代,會比較講究三從四德,強調女人貞操觀念。嘴小意味著更是保守些,所以男人們更喜歡小嘴。

櫻桃小嘴除了嘴巴小,顏色也是另外的重點。不過這個和現代審美無差異,紅色都是為了看上去更有精氣神些。

圓臉/方臉

在古代的時候比較相信風水命理,大部分人覺得圓臉是有福的意思,所以說人胖是發福。

如果一個人瘦到臉凹進去,露出比較清晰的骨骼輪廓,則會顯得比較尖酸刻薄。

發明人彘的呂后

那麼為什麼現在尖臉那麼受歡迎呢?是因為現在食物更精細,牙齒和咬肌不用那麼發達,慢慢地臉就變窄了。

同時小V臉、小尖臉可以通過整容手術輕鬆獲得,只要削骨等項目即可完成;但是現代整容手術,想要整出一個鵝蛋臉、圓臉、大方臉,還是頗有難度的。

所以審美主流以尖尖小V臉為主。

說個小小題外話,其實古代女子蠻喜歡大臉盤子的,五官在一張扁平的臉上舒展開來,會顯得比較溫柔。

如果把五官擠在一張小小的立體臉上,顯得比較男相,很有攻擊性。封建男權社會哪能成啊?

古人還批判過胡姬的長相呢,胡姬長相就是現在備受大家追捧的立體混血顏。所以說,審美是個圈~

溜肩

最後來講一個大家都猜不到的差異,那就是溜肩。

溜肩應該是一個身材上的小缺點了,容貌再好看的人,遇上溜肩也會讓整體形象大打折扣。

但是這個缺點放到古代,就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平肩穿漢服把衣服整個撐起來會顯得很壯實,加上古代人普遍個子矮,整個人就是「矮、大、胖」

如果你是溜肩就不同了,穿上漢服有種弱不禁風的病嬌感,特別符合在大男子主義之下的女性審美。

基本上每張仕女圖的女子都會呈現「溜肩」的狀態。

同時由於古代成衣比較大件、比較繁瑣、而且長度夠,所以頭大身小、身材比例不好等等缺點也會一起被修飾掉。

你看看,很多古裝好看的演員,穿起現代裝來顯得有點不夠看,這就是古代成衣的魅力所在。

其實,古人的審美未必是糟粕,有的時候它更適合我們的臉部條件。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過於追求所謂的歐美妝容、立體煙燻妝容,把一個不適合的妝容往我們東亞臉上硬塞,只會適得其反。

古典妝容vs歐美妝容

不如把老祖宗的東西撿起來,取其精華,找出適合國內女生的妝容路子,相信會很好看呢!

最後私心放出一張我心中最美的古裝造型look,太漂亮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IOAtGwBvvf6VcSZc1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