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正確處理

2019-06-16     醫療界知識傳播

強調預防為主。良好控制糖尿病,及時防治感染和其他誘因,是主要的預防措施。

對早期酮症病人,僅需給予足量胰島素及補充液體,嚴密觀察病情,定期查血糖、血酮,調整胰島 素劑量;對酸中毒甚至昏迷病人一旦診斷應立即積極搶救。

治療原則:儘快補液以恢復血容量、糾正失水狀態,降低血糖,糾正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同時 積極尋找和消除誘因,防治併發症,降低病死率。

(一)補液

是治療的關鍵環節。只有在有效組織灌注改善、恢復後,胰島素的生物效應才能充分發揮。基本 原則為「先快後慢,先鹽後糖」。輕度脫水不伴酸中毒者可以口服補液,中度以上的DKA病人須進行 靜脈補液。通常先使用生理鹽水。輸液量和速度的掌握非常重要,DKA失水量可達體重10%以上。 開始時輸液速度較快,在1 ~2小時內輸人0.9%氯化鈉1000 ~2000ml,前4小時輸人所計算失水量 1/3的液體,以便儘快補充血容量,改善周圍循環和腎功能。如治療前已有低血壓或休克,經快速輸 液仍不能有效升高血壓,應輸人膠體溶液並採用其他抗休克措施。以後根據血壓、心率、每小時尿量、 末梢循環情況及有無發熱、吐瀉等決定輸液量和速度,老年病人及有心、腎疾病病人必要時根據中心 靜脈壓指導治療。24小時輸液量應包括已失水量和部分繼續失水量。當血糖下降至13.9mmol/L 時,根據血鈉情況以決定改為5%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生理鹽水,並按每2 ~4g葡萄糖加人1U短效胰島 素。鼓勵病人喝水,減少靜脈補液量;也可使用胃管灌注溫0. 9%氯化鈉或溫開水,但要分次少量緩 慢灌注,避免嘔吐而造成誤吸,不宜用於有嘔吐、胃腸脹氣或上消化道出血者。對於心、腎功能不全的 病人,應避免補液過度,在嚴密監測血漿滲透壓、心、肺、腎功能和神志狀態下調整補液量和速度。

(二) 胰島素治療

一般採用小劑量(短效)胰島素治療方案,即每小時給予0.1U/kg胰島素,使血清胰島素濃度恆 定達到100 ~200nU/ml,這已有抑制脂肪分解和酮體生成的最大效應以及相當強的降低血糖效應,而 促進鉀離子運轉的作用較弱。通常將短效胰島素加人生理鹽水中持續靜脈滴注(應另建輸液途徑), 亦可間歇靜脈注射。以上2種方案均可加用首次負荷量,靜脈注射短效胰島素10 ~20U。血糖下降 速度一般以每小時降低3.9-6. lmmol/L為宜,每1 ~2小時複查血糖;若在補足液量的情況下,開始 治療2小時後血糖下降不理想或反而升高,胰島素劑量應加倍。當血糖降至13. 9mmol/L時開始輸人 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生理鹽水),並按比例加入胰島素,此時仍需每4 ~ 6小時複查血糖,調節輸 液中胰島素的比例及每4 ~6小時皮下注射一次短效胰島素4 ~6U,使血糖水平穩定在較安全啪,範圍 內。病情穩定後過渡到胰島素常規皮下注射。

(三) 糾正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

本症酸中毒主要由酮體中酸性代謝產物引起,經輸液和胰島素治療後,酮體水平下降,酸中毒可 自行糾正,一般不必補鹼。但嚴重酸中毒影響心血管、呼吸和神經系統功能,應給予相應治療,但補鹼 不宜過多、過快。補鹼指征為血pH<7. l,HC03_<5mmol/L。應採用等滲碳酸氫納(1. 25% ~ 1. 4% )溶 液,或將5%碳酸氫鈉84ml加註射用水至300ml配成1.4%等滲溶液,一般僅給1 ~2次。補鹼過多過 快可產生不利影響,包括腦脊液反常性酸中毒加重、組織缺氧加重、血鉀下降和反跳性鹼中毒等。

DKA病人有不同程度失鉀。如上所述,治療前的血鉀水平不能真實反映體內缺鉀程度,補鉀應 根據血鉀和尿量:治療前血鉀低於正常,在開始胰島素和補液治療同時立即開始補鉀;血鉀正常、尿量 >40ml/h,也立即開始補鉀;血鉀正常、尿量<30ml/h,暫緩補鉀,待尿量增加後再開始補鉀;血鉀高於 正常,暫緩補鉀。氯化鉀部分稀釋後靜脈輸入、部分口服。治療過程中定期監測血鉀和尿量,調整補 鉀量和速度。病情恢復後仍應繼續口服鉀鹽數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ADcV2wBUcHTFCnfA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