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努力無效

2019-07-31   魔鬼銷售學

假期,有人撒了歡地玩耍放鬆;有人依舊在加班忙碌,在出差奔波,在熬夜工作,在學習提升 ...

我曾經說過,要想明天比今天過得好,昨天和今天就必須努力。

這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天賦異稟,成功都需要持續有效的努力,我欣賞努力,也提倡勤奮,但更擔心大家誤入『努力的陷阱』,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什麼叫『努力的陷阱』?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無奈和迷茫:總是忙忙碌碌,加班加點的工作和付出,但工資不漲,職位不升,在公司里平庸到塵埃里;你買了很多書,也花錢報了班,但仍看不到回報,提升也是微乎其微 ...

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很勤奮了,但至今仍一事無成,甚至是一無所有,前途迷茫。

不是努力沒有用,而是你的努力沒有用,因為你掉進了『努力的陷阱』里。

01努力,從來不代表能力

曾經看過這麼一句話:沒有目標的努力,沒有計劃的奮鬥,都是在作秀。

很多人表面上很勤奮,但實際上卻是用忙碌來迴避真正的問題,用看上去很努力的姿態來掩飾自己的懶惰。

哈叔的讀者自發地建了一個群,一個幾十人的小群,每天堅持打卡,我覺得這樣的共勉氛圍挺好。

但同時我也有深深地擔憂,大家是否真得如此自律,還是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自律。

早上五六點鐘就有人在群里打卡,但我不知道是否真得已經離開被窩,去健身,去看書學習,或者給自己做一份早餐。

也有可能只是在群里打卡,然後繼續蒙頭大睡,或者起來之後什麼也沒做,不知道幹什麼。

難道說八點鐘起床的人,就沒有五六點起床的人來得勤奮嗎?

並不是這樣的,打卡是一個行為,一個開始,而不是作秀和模仿,別人早起,你也跟著早起,真正的努力是看你做了什麼,最終的結果是什麼!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光喊口號沒有用,結果和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認識一家公司的高管,他曾經問我,你覺得給員工漲工資的標準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忠誠,努力,價值。

他笑著說,我只看價值,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忠誠,我們每年花費精力和財力去給員工培訓,但仍有人離開,因為當一個人的能力達到一定高度以後,都希望往更高更遠的地方去施展,這是人性。

而努力,在我看來是一種很難得的態度,說明這位員工的品質不錯,但努力從來不代表能力,任何一家公司也不會為你的努力買單,能讓公司為你買單的只有價值。

如果你能為公司每個月創造十萬的利潤,我給你兩萬都不會覺得多,但如果你只是每天過來打卡上班,這做不好那做不好,即使天天加班到深夜,我也不會給你多漲一分錢,因為你沒這個價值。

努力從來不代表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一直覺得自己很努力,但收不到正面回報的主要原因。

而更現實的是,越是工作做不好的人,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用努力來為自己辯解。

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你還要我怎樣?

這世界太不公平,我如此努力,還是一事無成!

... ...

在抱怨和感到委屈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如何讓自己的努力更加高效呢?

02拒絕低質量的勤奮

很多時候,比不努力更可怕的,往往是低效努力,甚至是無效努力,用錯了力,方向不對,後果很嚴重。

一個人如果想要努力地真正有價值,能收到正面的反饋,那麼至少要有這三種思維。

1. 懂得及時止損

如果一條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會怎麼辦呢?

在經濟學裡有一個「鱷魚效應」:一條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這個時候你用手試圖將腳從鱷魚的嘴裡拉出來,結果很可能是,你的手也會被鱷魚咬住。

所以,最明智的選擇是放棄被咬住的腳,不然你會失去更多,後果更可怕。

這個所謂的「鱷魚效應」,其實講的就是:及時止損。

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堅持,都是對的,該放棄的時候,該回頭的時候,還是要果斷一點。

我曾在文章里講過一個朋友他姐姐的故事。

因為誤入網絡賭博,結果輸了30多萬,還欠下了20萬的債務,最後家裡的親戚們出手相助,每家拿一點,幫她將這個坑填上了。

朋友的這個姐姐月薪四五千,捅了這麼大簍子,自己越想越後悔,心有不甘的她,又在網上貸了30萬,希望可以扳回一局,將之前輸的錢再贏回來。

但悲劇的是,貸款貸來的30萬很快又全部搭進去了,還有高昂的利息等著她。

最終,丈夫憤然離婚,親戚遠離,父母賣掉了養老的房子給她抵債,一家人搬到狹小的出租屋裡生活。

人生中的很多不幸,往往就是因為不懂及時止損造成的。

在一段感情里,如果你想挽回的人是一個浪子,對你已經不再有興趣和感情了,那麼你越努力,受到的傷害就會越大。

一份工作,如果你不擅長,或者所在的行業已經在苟延殘喘了,那麼你的努力,往往也會打水漂。

易中天先生說,人生如果錯了方向,停下來就是進步。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皆是如此,埋頭努力是重要,但看路和適時調整方向更重要。

2. 懂得順勢而為

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個道理,放到很多的場景里,特別是在今天這樣的時代,往往是不夠準確的。

一個在報社工作的朋友,他就有很深的體會。

隨著網絡的普及,紙媒日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早在好幾年前,他周圍的不少同事就開始紛紛離職,去試水新媒體,有些人即使沒有離職,也在偷偷搞副業。

而他當時尋思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新媒體雖然是趨勢,但終究不會掀起多大的浪花。

但結果卻是啪啪打臉,他們報社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每個人的指標越來越重,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反觀那些早早離開的人,如今大多混得都不賴,至少看起來是這樣。

我這朋友確實是挺後悔的,去年也跳出來了,但愕然發現,現在進入好像又遲了。

用他自己反思後的話說:順勢而為,是一個人最應該具有的才華。

「順勢而為」就是我要講的第二點,不管什麼時候,這都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

就好像我們騎著車上下坡,上坡的時候,你會感到特別地費力,而下坡的時候,則會很輕鬆。

這個就是「勢」的力量,順著來,你就會省心省力。

我經常講,很多時候,妥協和低頭並不丟人,真正聰明的人,就應該有低頭的智慧。

就比如我自己,雖然是理工科畢業,但我發現自己在文字方面更具有天賦,更擅長,所以我毅然選擇了跨界。

而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認清一個現實:很多人和事,真不是你所能改變和決定的,你能做的,往往就是適應和跟上腳步。

人生往往只有先順勢而為,然後才能借勢發揮。

3. 懂得復盤

很多人會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動,但同時又很惆悵,為什麼自己的努力總是低效,甚至於扯了後腿,錯失很多。

原因往往就在於,只顧著努力,卻不懂得復盤,不去思考,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工作五六年,甚至是十來年,卻一直沒有突破和長進的原因。

什麼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兩次跟頭,看到別人在前面摔了跟頭,走到那裡時知道多加小心,多看看,避免自己也摔跟頭,這樣的人才是聰明人。

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想要努力地高效且有價值,就需要具備復盤的能力。

而上面所講的及時止損也好,順勢而為也罷,都是建立在你懂得復盤的基礎之上。

楊瀾曾在書里分享過關於自己成長的一個故事。

她說,我第一次採訪基辛格博士,那時我還在美國留學,剛剛開始做訪談節目,特別沒有經驗,問的問題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比如我問他,那時周總理請你吃北京烤鴨,你吃了幾隻啊?

後來,楊瀾有機會再次採訪基辛格博士,她總結說,那時候我就知道再也不能問北京烤鴨這類問題了。

採訪只有27分鐘,楊瀾把團隊搜集來的資料全都看了,從基辛格博士在哈佛當教授時寫的論文,演講,到他的傳記,還有七本書,很厚的一摞,全部看完了。

那次採訪做完後廣受好評,很多外交方面的專家認為很有深度,包括受訪者本人都說楊瀾提問的問題很好。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往往都是復盤的好手,不僅復自己的盤,還復別人的盤,將經歷、閱歷轉為實實在在的能力。

而如果能做到這點,人生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就會變得高效。

努力是有意義的,但也是有前提的,你得更聰明一點,而這往往也決定著你的人生走向,是成是敗,皆在於此!

醒醒吧,是時候反思和做出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