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疫情以來,我就被基辛格的這句話刷屏了,他說:「中國人總是被他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
這次疫情,讓我們見到了太多勇敢的人,在關鍵時刻,他們的挺身而出給了黑暗中瑟瑟發抖的我們太多的亮光,總有那麼一些人,在不經意中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給我們以希望。
30後
84歲的鐘南山院士,17年前,他是抗擊非典的領軍人物,17年後,他是第一個提出建議讓所有人不要去武漢,但是他卻又自告奮勇,又一次義無反顧趕到武漢抗疫的最前線。
40後
73歲的李蘭娟曾是一名赤腳醫生,一路苦讀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是那個頂著全國壓力,大膽建議「武漢封城」的人,是那個在疫情開始就向國家申請要帶隊去武漢的人,是那個總是在最危急時刻保持最冷靜頭腦的人。
50後
63歲的鄭楊是醫療團隊的「定海神針」,她的人生格言是:「國家有需要,這是我應該做的一件事。」
值完春節最後一班回家,疫情打響後從家返回長春,隔離期間也不忘參加網絡會診工作,去到武漢一線後不顧自己高齡,克服諸多生理困難,堅決與所有年輕的醫護人員一起輪流站崗。
60後
57歲的張定宇有著特殊的身份,他是武漢最大的專科傳染病醫院副書記兼院長,他也是一位身患漸凍症的患者,他在抗疫的期間,妻子也染上了新冠病毒,他的座右銘是:「我必須跑的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病人。」
他性子急,嗓門大,「雷厲風行」是同事對他的一致評價,逆行的29天裡,凌晨2點睡,4點醒是他的常態。
70後
46歲的劉森波是一位退伍軍人,他也是「病毒樣本快遞員」。
19日,他從廣州主動請纓來到武漢承擔武漢雷神山醫院樣本物流收取和運送工作,,每日要跑兩趟雷神山,並且要在半小時內把樣本送到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服務機構之一,武漢金域醫學公司核酸檢測實驗室。
他說:「以前入伍是為了守護國家安全,現在到武漢,是為了守護國家健康,把每一位患者的樣本儘快、安全送到實驗室是我的職責。」
80後
35歲的汪勇是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快遞小哥,他不會治病,但他卻讓治病的醫生沒有了後顧之憂。
從獨自一人接送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上下班,到一步步搞定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的出行、就餐、各種生活難題,他不會做大事,但做的都是實在事,換班吃飯、理髮、買眼鏡、拖鞋、指甲鉗甚至秋衣秋褲,他和隊友們曾日夜兼程跑壞三台車,但哪怕多給醫護人員爭取十分鐘睡眠時間,都是值得的。
他說:「像這樣為醫務人員解決生活難題,讓他們能安心工作,就是他目前的全部工作,我送的不是快遞,是救命的人啊。」
90後
27歲的趙闖是武漢市公安局礄口分局寶豐派出所民警,3年沒在家過春節的他被下了特殊的命令:「今年假期務必回家探望父母。」
但正月初一他仍然請求出發,20餘天轉送59名確診患者,從怕接觸到主動攀談,在轉運患者的護送任務階段中,最多的一次一天轉運18人,患者年齡大的,他還會親自上樓接,爬樓梯、拿行李、扶患者,為節省防護服,增強工作效率,經常尿意十足才肯停下來。
他說:「好多患者和我父母年齡相仿,幫助他們就像關心自己的家人。
00後
不滿20歲的劉家怡是惠州市惠城區中醫院的一名護士,是2月9日增援湖北的醫療隊一員,作為隊伍里最年輕的成員,她的任務是「守門員」,指導離開方艙的人脫防護服,為抗疫戰友守好避免感染風險的這道重要防線。
在6個小時的上班時間裡,她需要不停的講話,不停的指導那些只接受過簡單培訓的警察、安保、保潔人員脫防護服。
她說:「我要守好這一關,讓大家安全走出這個艙,穿上防護服,我就不是個孩子了。」
結語
這次疫情,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但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逆行者」,他們的年齡有大有小,他們的能力有偉大有平凡,他們踐行初心,不辱使命,越是艱巨的任務,他們越是向前。
是他們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顧不得看一眼自己的家;是他們兢兢業業,儘自己做能給患者以希望;是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堅持站在一線,給我們以最堅定的信心。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每一個咬牙堅持的你們,都是我們中華兒女最尊敬的人,都是我們最勇敢的戰士,你們很偉大,但我們也一定不會弱,加油,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wVjmHABgx9BqZZIKTxt.html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