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父母越來越重視育兒教育,網絡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育兒理論,很多父母出現了看得越多越焦慮的情況,比如:
為了糾正父母養育的迷思,《養育的選擇》這本書從兒童發展心理學和育兒實踐入手,幫我們更新育兒觀念,從容看待育兒路上的各種問題。
作者陳忻博士是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嬰幼兒心理的發展,專注於嬰幼兒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發展。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後,陳忻將兒童心理學理論與育兒實踐結合起來,發表了大量的育兒科普文章,向父母傳播兒童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這本《養育的選擇》是根據作者在新浪微博回答父母育兒疑惑的結晶,幫助新手爸媽釐清亂象,找回養育的理性和從容。
本文從這本書的三個特點入手,看看作者陳忻是如何看待育兒問題的。
一、遵循兒童發展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
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我們的一生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需要面臨的挑戰和需要解決的心理衝突,比如0~2歲的的嬰幼兒依賴父母的照顧,父母及時的出現是建立他們對父母信任感的基石。2~4歲的幼兒掌握了爬、走、說話的能力,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意識和想法,父母要規範他們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習慣把幼兒的成長比作開竅的過程,每個年齡階段他們能做什麼事有一定的規律,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他們的發展規律。
比如上文要解決前面提到的的安全感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和孩子自身的特點明白孩子行為的出發點。了解孩子的安全感是怎麼形成的,父母的哪些舉措會影響孩子產生安全感,在育兒過程中我們又該如何引導。
心理學家哈洛(Harlow)用幼猴做的一系列實驗表明母親給予的身體接觸和舒適感對嬰兒形成對母親的依戀至關重要,嬰幼兒的安全感正是在依戀的基礎上逐漸獲得的。
我們帶孩子去早教中心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新玩具,有時候玩著玩著會回過頭來看一眼媽媽,看到後就安心的繼續玩耍,這就是孩子對母親的依戀。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形成對自己的安全依戀呢?
在6個月之前,小嬰兒通過媽媽迅速、及時的行為確認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建立對媽媽的依戀。當孩子啼哭的時候,及時做出反應,去看看他們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或者撫摸他們的皮膚,讓他們感受到關愛。
從6個月之後到2歲的這段時間,儘量在孩子使用哭聲召喚我們之前,主動陪他們一起玩,和他們交流,讓他們有事可做。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儘量保持耐心地理解他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注重日常的培養
1975年,哈佛大學嬰兒研究學者愛德華·特羅尼克在展示了一個叫「面無表情」 實驗,母親首先與嬰兒正常互動,用慈愛柔和的表情和愉快的口吻和嬰兒聊天,此時嬰兒非常開心,手舞足蹈和媽媽互動。過了一會,媽媽轉過臉然後面無表情的面對孩子,小嬰兒先是很困惑,然後通過微笑、揮手等動作讓媽媽回應自己,但媽媽仍然面無表情。過了很久看到媽媽仍然無動於衷,嬰兒開始大聲哭泣,把頭轉開不再和媽媽對視。
這個實驗僅僅持續了2分鐘,孩子就能敏銳的識別媽媽情緒的變化,如果媽媽經常對寶寶的需要作出不適當回應,可想而知會對他們造成怎樣的傷害。
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父母要為嬰幼兒提供穩定的生活環境,多給予他們愛和關注,和孩子進行有質量的互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早教的問題上,很多父母焦慮於老師的反饋,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規則等等。也有很多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早教上面,把早教看的太全能反而忽略了日常的陪伴和教養。作者認為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軍,早教機構不妨作為輔助。在日常陪伴中,多和孩子進行語言和行為互動,讓寶寶獲得最基礎的體驗,經常帶他們親近自然,從生活中常見的泥土花草、各種材料中獲得體驗,了解事物的性質。通過這些身邊的玩具,認識世界。
三、13個育兒困惑,幫你梳理科學的養育觀
本書從父母非常關心的13個問題入手,像安全感、敏感期、自控力、早教等等,每個章節都是從父母的育兒疑惑入手,詳細分析原因,給出解決辦法,並在最後給出幾個Tips。
具體的內容上,作者通過兒童心理學家的視角幫我們深入分析孩子的發展過程和問題原因,又通過兩個孩子媽媽的角度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下面就針對敏感期話題,看看坐著的解讀視角:
現在關於敏感期的話題滿天飛,很多媽媽憂慮孩子什麼時候到書寫敏感期、認字敏感期、畫畫敏感期…,也有的媽媽焦慮如果孩子錯過敏感期該怎麼補救……更有些媽媽擔心孩子在敏感期進步不明顯,該怎麼給孩子進行指導。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敏感期的定義:「敏感期是某一時期就生理上來說最有發展期,因為生理上已經準備好,以便一些能力的產生和發展,這個時候外界對個體的影響最為敏感。如果這個時期環境給個體提供了恰當的影響,某些方面的發育和發展就能以最優方式發生。「
看到這你應該明白,敏感期沒有嚴格的邊界定義。如果在敏感期環境沒有給予恰當的影響,發育和發展仍然有可能發生,只不過,很可能達不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還提出敏感期的時間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長,就像下圖所示,敏感期的窗口時間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
所以啊,父母沒必要處處套用敏感期的枷鎖,更應該看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雖然孩子的成長發育有共性,但具體到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以孩子的興趣愛好為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和引導孩子,逐漸培養他們的能力才是王道。
我是尾巴
讀完陳忻博士的《養育的選擇》,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以發展心理學的視角審視孩子的成長變化,懂得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引導和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我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冷靜面對,再也不會各種解說而自亂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