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這裡有個村莊擁有700年歷史

2019-12-30     鷹潭優生活

洪湖曾家是一座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村中有不少古建築,其中「文澄碧水」古宅建築最氣派、保存最完好。

「文澄碧水」古宅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麻石基礎,青磚牆面,磚牆與樑柱不相連。面寬12米,進深23.5米,占地面積282平方米。麻石門框,麻石門檻。門楣上鑲嵌麻石匾額,匾額上有「文澄碧水」四個陰線陽文石刻大字,門框上和兩側有磚石結構的斗拱飛脊門罩、窗罩。三進二天井,明堂兩間,廳堂一間,廂房12間。

這幢古宅匾額上的「文澄碧水」有什麼含義呢?據洪湖曾姓族譜記載,洪湖曾家源於山東武城,號武城曾氏;出自泉州晉江,和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曾公亮同宗。早在3900年前,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於鄫,即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曲烈建立鄫國,滅國後太子巫逃往魯國的武城,即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鄭城鎮南武城。春秋末年,居住在武城的曾皙、曾參父子師從孔子,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皙是孔子早期的弟子,《論語·先進》篇中記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 孔子問大家的志向,曾皙「舍瑟而作」,回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可見曾皙追求的是從容不迫、淡泊功名、逍遙自在的人生理想。曾參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參與了《論語》的編制,著有《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而且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老師,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曾參的後代曾元、曾申、曾華,慎守孝悌之道,子孫繁衍於天下。故曾姓宗祠多用 「武城世德;沂水家聲」對聯,表明自己源出武城、宗聖之後的身份。

唐朝末年,武城人曾嶠到福建為官,任閩司農少卿,終泉州節度掌書記,致仕後定居泉州晉江。曾嶠第三個兒子曾稀,官朝奉大夫,葬安仁(今余江區)十五都石建嶺。曾稀的長子曾全,字淙德,雍熙乙酉(984)進士及第,初官秘書丞,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受命饒州安仁縣為官,因見安仁眉山山水之勝,於是捐官在此安居。宋景德二年(1005),安仁縣延福、白馬、永和三個鄉都被劃入撫州設金溪縣,眉山被劃入金溪管轄,曾全為眉山曾氏始祖。
曾全的第十一世孫曾贅安,字可立,號觀過,入贅安仁縣洪庫做上門女婿,為洪湖曾家始祖。曾贅安入贅洪庫連生七子,使眉山曾氏一脈在洪庫繁衍生息,振興宗族,故又字振宗。洪氏雖無後,但曾振宗不忍心洪氏被後人遺忘,故所居之地仍叫洪庫。
曾振宗勤儉治家,誠信待人,淡泊名利,頗有武城先祖風範。莊戶租種他家的田地,交租時哪怕多一點點,都退回給莊戶。家中經營的商鋪,因誠實守信而興旺。有客人來商鋪買貨,付了錢忘了取貨,或者把貨遺失在路上,曾振宗總是再給貨而不收客人錢。有一次他帶僕人到市中取貨,貨主多給了貨,驗貨的僕人竊喜,在回去的途中告訴他這件事,曾振宗狠狠地罵了僕人一頓,並且立即返回市中,把多得的貨物還給貨主。曾振宗因為年輕時讀書少,覺得很遺憾,故有意結交同鄉宿學舒衍、吳謙。舒衍、吳謙是陸氏心學傳人陳靜明的弟子,與祝蕃、李存號稱「江東四先生」。舒衍家在岩前舒家,吳謙家在嵩塘吳家,離洪庫曾家很近。舒衍、吳謙家境雖不富裕,卻以道自安,令曾振宗敬仰不已。曾振宗經常邀請舒衍、吳謙到家中講學,舒衍、吳謙成為曾振宗家的座上賓。曾振宗因此得以登陳靜明之門,成為陸氏心學門徒。
為了利用閒暇點滴時間學習,曾振宗手抄一卷《易經》,經常帶在身上,白天無論在山崗還是在水濱,休息時必定拿出來誦讀;夜晚則在孤燈下正襟危坐,翻開《易經卦象》,觀卦象玩味卦辭。有一日,忽然告訴同道說:「我對《易》頗有心得,應事接物,全都依據於此。」又說:「萬物皆有要旨,現在我心中的疑慮全都消散了。」不久臥病在床,舒衍去他家看望他,他拱手而臥,對舒衍說:「我心中很淡然,和平時沒什麼異樣。」第二天,盥洗後平臥在床,安然仙逝。
曾振宗的五世孫曾倫,為人淳樸,詩書訓子孫,禮讓待賓客。勤儉為本,急公好義。遇到荒年,曾倫總要開糧倉救濟饑民,受到他救濟的人非常多。曾倫的夫人傅氏相夫有道,教子有方,深受鄉人稱讚。曾倫有四子兩女,兒孫滿堂。曾倫的後輩出了兩名歲貢,一是曾祐,官靈山(今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知縣,另一位是曾軒,官武昌訓導。還有一位義士曾泰來,家境富裕,不圖個人享樂,仗義疏財,公而忘私。洪湖曾家有一座祖墳山名龍潭灣,在貴溪錢姓村莊右側,距曾家二十餘里,被錢姓霸占。曾泰來毅然決然以為己任,和錢姓村民多次爭論無果,不惜自己出資跑衙門打官司,奔波數載,為洪湖曾家爭回了祖墳山龍潭灣。他家左邊有一口面積八十餘畝的水塘,名洪灣塘,本屬洪氏留給曾家的眾產,又被附近吳姓混亂爭奪。曾泰來不辭勞苦,四處奔波,不惜傾家蕩產,為洪湖曾家爭回了這口水塘。
曾振宗誠實守信,曾倫樂善好施,曾泰來急公好義,為子孫後代做出了榜樣。

碧水丹山添清氣。洪湖曾家所處地勢環境極佳,清朝乾隆年間的貢舉、嵩塘人吳思輯在《洪湖記》一文中寫道:「馬祖岩盤踞於左,澄波之嶺突兀於前,凰崗蜿蜒橫南方,台閣巍峨鎮北極。其翼然而峙者,申明亭也;淵然而清者,銜花沼也;雲浦水面、霞燦波心者,轉龍池也。」其中凰岡暮鼓、轉龍清池為「洪湖八景」中的兩處美景。有詩為證:

轉龍清池
清池兀兀噴金泉,知是金鱗養甲年。噓氣恍如凝暮雨,吟聲卻似起朝煙。泥蟠自有通霄路,蟄伏寧天展足天。一任魚蝦攢口笑,飛勝拭目豈終潛。
凰岡暮鼓
洪湖西接鳳凰岡,半掛青山見夕陽。宿鳥投林飛翅急,牧童尋伴作歌忙。遙聞法鼓鳴高閣,側聽金經奉晚堂。三十六通聲息處,東方月色正蒼茫。

洪湖曾家原名洪庫曾家,因洪灣塘四面環山,匯群溪眾澗之水,水面寬闊,故稱之為洪湖。馬祖岩、澄波嶺丹山峻峭,洪湖碧波蕩漾,為洪湖曾家增添了清明之氣。

乾隆三十八年(1773),洪崖毛家秀才毛際風在《洪湖曾和四八傳》寫道:「洪湖曾姓,竊見其族人煙繁盛,風俗淳厚,在錦江為第一。士時懷之瑾瑜,每以不售為憂。或曰:地之不靈。愚曰:非也。有盛必有衰,運命使然耳。」可見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洪湖曾家就人丁興旺。但族中子弟讀書不效,科場失意。後請十六都嵩塘人吳思輯教族中子弟,族中子弟學問大有長進。吳思輯為都貢舉、鄉飲正賓,滿腹詩書。他在《洪湖記》一文中寫道:「盛衰亦何常有之,又安知未來者不居上耶?度越前人,正有比日,願諸生丞勉,以無怨此山水之靈異可也。」以此激勵洪湖曾家族中子弟。

果不出吳思輯所言,道光七年(1827),洪湖曾家曾體忠科場揚名,中丁亥科貢舉。曾體忠中貢舉後興建府邸,匾額上題「文澄碧水」四字,豈不是不忘曾氏斯文家風、不負洪湖山水靈氣之意?

斯文與天共澄霽。知恩圖報、誠實守信、樂善好施、急公好義已經成為洪湖曾家村民為人處世的信條。時至今天,擁有600餘戶、2600多人口的洪湖曾家儼然是雄踞一方的大村莊,但民風依然淳厚, 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時值第35個教師節之際,高中同學曾群保先生和她夫人王建紅女士,在洪湖曾家設家宴,宴請他們的老師及同學,答謝老師的教育之恩、同學的同窗之情。師生共濟一堂,敘舊話新,開懷暢飲,何其樂也。承蒙相邀,親臨盛會,何其幸哉!
作者介紹

胡祖榮,1965年2月出生,余江區第一中語文教師,中共黨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鷹潭市第二批文學哲學類文化名人。余江區地方文化研究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余江區新四軍研究會常務理事;鷹潭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龍虎山道家養生文化促進會秘書長,鷹潭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編撰《余江縣文物志》(20萬字),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文化散文集《雲錦水》(12萬字),團結出版社出版。完成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5年)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5LSQ01)《千年古縣城錦江鎮文物景點保護與開發利用》(4.6萬字)。另發表文化散文、人物傳記、文學評論六十多篇,計二十萬餘字。
來源:鷹潭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Sb0VW8BMH2_cNUgZF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