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突然火了。
不僅在美國,連同中國的觀眾看了,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大平台上的爭論數不勝數。
拋開這部紀錄片本身不說,其內容引起的爭議,其罵戰已經點燃了海內外的各類網站。
從IMBd到豆瓣,從知乎到Quora,罵聲連綿不絕。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聊一聊,這部爭議頗大的電影
《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
我想多年前,許多人跟小編一樣,都聽過曹德旺接受採訪時說的這樣一席話,
稅務上,美國沒有增值稅,只有所得稅,因此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
能源方面,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五分之一;
運輸成本上,美國的運輸成本換算成人民幣每公里不到1元。
而且在美國許多中部城市投資達到一定數額,不僅政府會給予許多優惠政策,甚至連土地都幾乎是免費的。
這看似比中國要好很多的條件,自然能吸引人去試一試。
於是,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大手一揮,
投資數十億,在美國建了一個廠。
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2008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後,隨著通用汽車在當地工廠的關閉,
俄亥俄州代頓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窘境。
當然,這只是美國鐵鏽帶的一個縮影,產業空心化,大量製造業外移,導致當地藍領大量失業,許多人在家待業數年,靠救濟金度日。
福耀的到來,對當地人來說,可以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拉動當地經濟。
對於曹德旺來說,美國擁有眾多天然優勢,如果運作得當,極具潛力。
然而,就是一樣一個看似雙贏的決定,卻險些翻了車。
美國工人工資高,效率低,工廠連損數千萬...
來到美國投資設廠,不外乎是利益驅使,抱著賺錢來的。
結果讓曹德旺沒想到的是,這裡的工人工資成本高,效率又低,訴求又多。
美國工人因為無法承受中國企業的低薪、高壓、危險的工作環境,怨聲載道。
這裡產的玻璃
質量不合格,新玻璃做出來,一碰就炸...
員工動不動就抱怨,為什麼食堂會變成生產區域。
寧願不幹,也決不讓叉車超載的女工。
上班時間出來倒騰垃圾箱玩
對工作區域安全要求嚴苛(當然,這肯定是好事)
跟中國員工無法溝通,一點點小問題都會爆發衝突
像在通用公司15年的大叔從未受過工傷
然而在福耀上班後...
因為工作不熟練,受傷了...
這些看似七零八碎的問題,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工廠持續虧損,10個月虧損4千萬美金
這些是不是問題,是問題,也不是問題。
對工作安全的高要求,以及美國工人一直以來的習慣,沒有人會認為是錯的把。
但對於曹德旺來說,這麼虧下去,也不是辦法啊。
於是這些福耀美國工廠的人,來到了中國總部考察。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看到中國工人行雲流水的工作效率,他們臉上滿是大寫的吃驚。
這些中國工人的效率,比美國工人高了整整一倍不止。
不僅是工作效率極高,而且中國工人幾乎把加班作為常態、工作時間再長也毫無怨言。
中國女工,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孩子放在老家,一年到頭只有春節才能回去。
因為工作太忙,許多人一年只能回家一兩次,而工廠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家。
即便是家人在本地的工人,因為時常加班,也幾乎很少有時間陪自己的孩子。
考察人員看到工人在一地碎玻璃上用手分揀不同的玻璃,沒戴護目鏡和防割手套,發出了「fucking crazy」的驚嘆。
相比之下,美國工人一個月放八天假,一天上八個小時,在中國工人眼中,那簡直是神仙日子了。
反觀中國工人,每個月休息一兩天,一天工作12個小時,工資還不到美國工人的20%。
就連美國人自己都吐槽
美國員工太爛了,上班就知道嘻嘻哈哈開玩笑。
然而,美國工廠低效率和持續虧損
還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這些美國工人想要工會...
要工會,不要工會,這是個問題...
從新廠落成那天開始,關於建工會的聲浪就沒有停息。
而不斷有工人上街遊行,舉著標語抗議
甚至在工廠內大肆宣傳工會的好處
其實,這些美國工會的訴求也是合理的
提高工資,更短的工作時間,安全防護、權益保障
但是,工會本來是為工人爭取合理權利的,但往往卻因高福利要求,導致工廠不堪重負而關閉,工人最終失業。
可以說,自上世紀以來美國製造業的倒閉潮,工會的壯大不是主因,但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影響因素。
就連美國工人內部,對於工會的評價,也是十分兩極。
對於曹德旺來說,那更是攔路虎,絕對不能讓工會進廠。
「我是很明確態度,工會來了,我關門不做了!」
而面對美國工廠建工會的聲浪不斷升高
曹德旺也果斷出擊,換成一個華人管理者,專心對抗工會
為了抵擋工會進入,新任管理者第一件事就是穩住軍心,加薪!
建工會積極分子?統統開除
花上百萬美金,找來專門對抗工會的諮詢公司
當曹德旺再次來到美國時,看到了效果
最後,是否建工會投票結果出爐
868反對,444支持
最終,工會還是沒能進來,
因為這場是否要建工會的戰爭,也改變了許多工人的命運
女工人吉爾,此前在通用工作。
工廠倒閉後,她沒了收入,房子也被銀行收走。
幾年來,她一直沒有工作,只能領救濟金,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
身處狹窄、雜亂的空間,她顯得有些侷促。
福耀的到來,給了她一個轉機。
她可以自己賺錢了,租得起一件屬於自己的公寓,也有心情好好收拾房間。
好景不長,福耀和工會對抗時,她毫不猶豫加入支持工會一方。
她堅信工會能勝,自己的生活水平也能進一步提高。
但事與願違,她再一次,失去了工作...
在電影的結尾,出現了更為諷刺的一幕
大量的自動化機械入駐工廠,開始逐漸取代人力
對於管理者來說,既然機械更高效,那我就把人「取消」掉
那些還在為了一點點工資怨聲載道的勞工,下一秒,就成為了被取消的對象
經過一輪又一輪地淘汰和更多採用自動化機械運作
經歷了許多風波之後,這個工廠終於艱難地扭虧為盈...
該說什麼呢,這片子什麼都說了。
美國工人的低效率,卻希冀高福利。
中國工人的高付出、權益少,卻願意和工廠同心同德。
其實,這不電影除了展示中美文化、制度、習慣的衝突以外,更多地展示了一種無奈,資方、勞方、成本、市場、當經濟不能蓬勃發展時,一切都回不到過去,沒有一個最佳平衡點。
其實說來說去,就兩個字,無奈,有中國工人的無奈,也有美國工人的無奈
其實看完這部片子,小編也是感慨頗多
中國曾經非常窮,為了改變生活,這裡的人真的是拚命,只要能賺錢怎樣都行,別說996,中國的工人付出的遠比996更多。
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能夠以堪稱奇蹟的「中國速度」騰飛,一躍成為世界工廠,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就是那些拿比美國工人低80%的工資,忍受著殘酷的環境的工人們創造的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其實中國的工廠也需要在未來做出變革,而管理者也需要思考
如果給予工人更多權益的保障,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更高的待遇
當然,這一切應該符合實際,畢竟有美國的前車之鑑,如果一味只提福利而不考慮企業效益,最後企業撐不住,倒霉的還是工人。
美國廣大的藍領,其實早已深刻感受到了這一切。
《金融時報》認為,《美國工廠》的導演們雖然本身對工會運動報以同情態度,但大體上不失公允:
「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基層工人還是管理人員,該紀錄片對他們既有品德高尚的描述,也有人性弱點的披露。」
但其實到電影的最後,讓所有的爭論都失去了意義。
自動化將越來越多地淘汰人工,無論是懶惰的美國工人,還是勤勞的中國工人,在不久的將來,都會在時代的浪潮中,成為一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