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環境地質圖服務區域規劃建設

2019-10-12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

摘要:根據《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技術要求》,通過系統集成歷年來珠三角經濟區調查、監測數據和研究成果,綜合分析該區地熱、地質遺蹟、富硒土壤優質地質資源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岩溶塌陷、軟土地面沉降、水文地球化學異常、土壤地球化學異常、海岸侵蝕、海岸淤積和海岸線變遷重大環境地質問題等要素,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環境地質圖,服務地方地質資源的管理、保護與優化開發,服務區域防災減災與地質環境保護,為區內國土空間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等提供科學依據。

1.項目概況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環境地質圖》是《中國地質環境圖系》圖件之一。成果歸屬於「重要地區地質環境圖件編制」工作項目(2014年)、「典型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調查評價」項目(2015年)和「全國地質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與監測預警」項目(2016—2018年),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完成。工作周期為2014—2018年。主要目標任務是全面收集和分析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環境地質調查成果等資料,以《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技術要求》和《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空間資料庫建庫要求》為編圖規範,編制1∶50萬珠三角經濟區環境地質圖及說明書(中英文對照),並建設相應的空間資料庫及元數據。

2.成果簡介

(1)通過收集及綜合研究區內活動斷裂、歷史地震等基礎地質資料,總結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區域穩定性整體較好,局部地段穩定性較差。自有歷史記錄以來,該區共發生4級或4級以上地震17次,最大震級為5級,1970年後共發生2~2.9級地震21次,3~3.9級地震3次。區內為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澳門特區所在地,人類工程活動頻繁,包括深中通道、南沙港等重大工程,需注意設計抗震等級。

(2)梳理了區內特色地質資源,發現地質資源種類多樣,優質地質資源豐富。擁有省級以上地質遺蹟65處,其中以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代表的世界級地質遺蹟4處、國家級22處、省級39處。區內地熱資源較豐富,資源總量高。水熱型地熱出露點多面廣,已發現水溫介於90℃≤T<150℃的中溫地熱田3處:惠州市矮陂鎮黃沙洞溫泉水溫118.2℃,中山市虎池圍溫泉水溫99℃,中山市三鄉泉眼溫泉水溫95℃;25℃≤T<90℃的低溫地熱田72處。主要分布於中東部的廣州、佛山、東莞、深圳、惠州,西南部的中山、珠海、江門的恩平和台山,以及肇慶北部等地區。此外,富硒優質耕地也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重要優質地質資源。富硒土壤分布面積為35829.8km2,占全區總面積的86.1%。其中,優質富硒土壤分布面積12811.48km2,占全區總面積的30.8%;一般富硒土壤分布面積23018.48km2,占全區總面積的55.3%。富硒優質耕地分布面積廣,開發潛力較大。

(3)梳理了區內主要環境地質問題,首次提出將地熱、地質遺蹟、富硒土壤等特色地質資源與環境地質問題共同展示在環境地質圖上的編圖理論,使得環境地質圖圖面內容更加豐富,可讀性更強(圖1)。目前區內需要引起關注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岩溶塌陷、軟土地面沉降、水文地球化學異常、土壤地球化學異常、海岸侵蝕、海岸淤積和海岸線變遷等。

圖1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環境地質圖(縮略圖)

崩滑流地質災害:根據區內地質環境特徵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及危害程度,圈劃出了經濟區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中易發區(表1)。

表1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岩溶塌陷:區內地面塌陷以岩溶塌陷為主,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廣花盆地內花都區、白雲區和從化市等隱伏岩溶區,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廣州市中心城區。區內除珠海、中山、東莞外,珠江三角洲其餘各市均有可溶岩分布,可溶岩總面積2658km2。其中,廣州可溶岩區面積最大,達851km2,主要分布在廣州市白雲區、花都區。

軟土地面沉降:區內軟土分布面積達11183km2,軟土分布區地面非均勻沉降十分普遍(圖2、圖3),區內地面沉降累計大於50cm的面積為761km2,以處於三角洲前緣地帶的珠江口兩岸填海、圍墾或促淤成陸地帶最為典型。

圖2 聯生圍房屋整體傾斜

圖3 龍穴島二涌河涌水閘傾斜

水文地球化學異常: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淺層地下水質量評價結果表明,區內43.4%的淺層地下水質量優於Ⅲ類,地下水地球化學異常與污染型工業企業沿河網分布密切相關,Ⅳ、Ⅴ類水點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中心平原地區,即廣州、佛山等中心城區。同時,上述中心城區周邊出現了多個Ⅳ類、Ⅴ類水點集中分布的小區域。另外,餘下個別Ⅳ類、Ⅴ類水點零散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邊緣地區。

水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適宜一般農作物、蔬菜、果園的種植。其中一級、二級土壤占總面積的77.2%,一級土壤主要分布於四會地豆鎮、高要馬安鎮、恩平儒底鎮-那吉鎮以東、台山橫陂鎮,以及惠州的惠環街道、大嶺鎮、平山鎮、馬山鎮等局部地區;二級土壤主要分布在東莞、增城、博羅、惠州、台山、新會、肇慶等地區;三級土壤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特別是廣州-佛山及其周邊地區,局部土壤環境質量較差,影響土壤環境質量的元素主要是Cd、As、Hg,局部地區伴有Cu、Pb、Zn、Ni 等有害重金屬元素。

海岸侵蝕、海岸淤積和海岸線變遷等:近年來圍堤束水和填海造地,使得區內港口、河道、口門淤積影響正在不斷增大。局部岸段海灘侵蝕和海岸沙壩向岸位移,伴生濱岸地質災害。珠江西岸的填海造、泥沙淤積、灘涂的形成,導致其海岸線變化較大,東海岸較穩定,僅部分岸段出現輕微侵蝕。一些淤積和侵蝕平衡地區在人為改變了原有動力系統後,海岸侵蝕有加劇的趨勢,造成了一些景觀資源的破壞,而海岸線頻繁變動,亦衝擊著海岸生態環境。

3.成果意義

該成果是在系統集成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開展的環境地質調查、監測數據資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綜合分析和研究,歷時兩年編制而成。圖件展示了央地合作開展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的成果與進展,是環境地質調查與監測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成果服務珠三角經濟區地質資源的管理、保護與優化開發,服務區域防災減災與地質環境保護,可為經濟區土地利用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地質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服務於區域規劃建設。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 劉鳳梅供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qFz120BMH2_cNUgmo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