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產品這麼好!」,「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企業和消費者心態的真實寫照。
無數的企業談起自家的產品來都如數家珍、頭頭是道,你看我們這產品哎,功能完備、品質出眾、技術領先、設計出色,更兼價格公道、物美價廉……
那麼消費者為什麼不買單呢?
廠家覺得自己「價格實惠「,消費者卻寧願高價買大牌;
廠家認為「我的牌子這麼響」,消費者的內心OS則是「你誰啊?」;
廠家拚命宣傳「我的產品這麼好!」,消費者想的確是」跟我有什麼關係?」;
廠家覺得自己「產品線這麼豐富,高中低需求全滿足」,消費者內心則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1960年,被稱為營銷學核武器的西奧多·萊維特發表了他的成名作《營銷短視症》,在學界和商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在文中他這樣指出:企業衰退的原因在於它們所重視的是「產品」,而不是「顧客」。
如果不關注用戶,而只是專注現有產品,那麼任何企業都難逃被淘汰的命運,就算你現有的產品再成功再輝煌。
美特斯·邦威的創始人周成建,裁縫出身,艱苦創業,成就了美邦的橫空出世。
這幾天,周杰倫超話引爆全網,我想每一個周杰倫的粉絲都會記得,他代言過的美特斯·邦威,和那句「不走尋常路」。
很多人曾經都是美邦粉絲,衣服都是美邦的。
然而美邦在2011年走上巔峰,創下百億營收、年凈年凈利潤12億的輝煌記錄後,就掉轉直下,連續下滑。
7年過去了,如今美邦的營收約在六七十億區間,遠遜巔峰時期,市值縮水了8成,股價在2塊多徘徊。
周成建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反覆強調,其實自己不懂時尚,「我就想做一輩子裁縫」。當美邦面臨困境,開出的藥方也是要找回曾經的那個裁縫。
裁縫二字,或許他本意強調的是品質、做工、工匠精神,但對於用戶來講,買衣服不是買做工,買的是潮流、時尚設計和個性風格,僅僅是做工好又能怎麼樣呢?
產品的品質與性價比是基本,但是符合用戶心理需求和個性的產品才是成功營銷的關鍵。
於是美邦在ZARA、h&m、優衣庫這些快時尚們的攻勢下,敗下陣來。
在新一代消費者崛起和消費升級的大潮下,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大品牌失靈的年代。
消費者的需求飛速變化,頭部大品牌逐步被新興品牌替代。
在傳統營銷業曾被奉若神明的寶潔,連續下滑,神話不再,海飛絲、飄柔、潘婷,曾經占據中國市場60%以上的市場份額,如今已經跌至三成。
再看另一個快消巨頭百威英博, 2018年總營收下滑3.2%,凈利潤更是下滑45.4%,不過好在百威中國的市場業績亮眼。但就是2019年第一季度,百威中國的銷量也開始下滑了。
大品牌們紛紛出現危機,說到底都是遠離市場遠離消費者造成的危機。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企業,很容易陷入內部視角和甲方思維,以為只要生產出好產品,消費者自然會追隨你。
在營銷業有一個很著名的比喻,消費者購買的不是電鑽,而是牆上的那個洞。
如果有新技術或替代品出現,幫助消費者更方便、更便宜地鑽出這個洞,那麼毫無疑問,消費者會馬上放棄購買電鑽這個產品。哪管你產品再好、品牌再響。
我們換個行業來講,消費者真正購買的不是相機,而是照片。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膠片相機會被數位相機替代,數位相機會被智慧型手機打敗。
既然手機也能拍出高質量的照片,並且更方便觀賞、編輯和分享的話,那我為什麼還要買相機呢?普通消費者的邏輯就是這麼簡單。
不要只盯著自身和現有競爭對手,你還要關注替代品、潛在進入者和上下游。
康師傅的下滑,不是統一造成的,是外賣平台美團和餓了麼的崛起,外賣就是方便麵的替代品;寶潔的沒落是因為它的上游電視媒體、和下游大型商超的沒落。
傳統零售的邏輯是人找貨,消費者想買什麼東西了會自然去超市、便利店、小賣部。
所以渠道為王,貨架思維很重要。誰在超市貨架上的排面越大越醒目,銷售就越好。
但新零售的邏輯是貨找人,電商平台是根據你的購買記錄和需求預測,把它覺得你需要的東西推給你。
所以對於新品牌來說,精確定義自己的目標人群、消費場景、用戶體驗、社交關係非常重要。
消費者並不缺產品,因為今天是一個產品大爆炸的年代。隨便你買什麼東西,一進超市、一搜購物網站,不都是幾十個、幾十個品牌排隊等著你翻牌子?
消費者並不缺品質,並不缺信息,那麼多種草平台、評測機會、點評網站。當然消費者更不缺的是廣告,一天到晚被廣告轟炸,你還在那不識相地扯著嗓子吆喝,毫無疑問會被消費者無視,你算什麼東西?
要知道,對於營銷來說,第一問題並不是「你是誰?」「你的產品怎麼樣?」,而是「誰最有可能買你?」。
營銷不是從產品開始的,而是從用戶開始的。對企業來說,僅僅把產品生產出來,然後大肆宣傳自己怎麼怎麼好是不夠的,你必須首先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產品能夠打動他們掏錢包,以及他們購買產品時的真實訴求究竟是什麼。
然而我們看到市面上絕大多數廣告,都是在自說自話,自賣自誇,卻不考慮消費者在買你的產品時,真正買的是什麼。
李寧曾經為吸引90後消費者,喊出了石破天驚的口號「90後李寧」,直接粗暴地聲明李寧是一個屬於90後的品牌。
但是90後並不買單,李寧還因此得罪了70後80後,賠了夫人又折兵,連續下滑多年。
當時李寧的經營管理層一定是非常鬱悶的,我們連90後李寧都喊出來了,為什麼你們還不買單呢?
這是因為「90後李寧」說到底還是一個從甲方思維出發的口號,就像一個蹩腳的中年人試圖去討好小哥哥和小姐姐們。
「90後李寧」和「90後,來買我吧,我愛你們」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它只是一個銷售話術,卻不是價值主張。
一直等到李寧走上紐約時裝周,扛起國潮的大旗,這一次90後真正買單了。為什麼?
因為李寧理解了年輕人想表達什麼,他們想要什麼風格和個性,他們所處的社會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傳統來講,消費者是產品的終點,營銷是促使產品從生產車間到超市貨架、再到用戶生活空間轉移所做的努力。
但是真正想深一點,你會知道,消費者不是產品的終點,事實上消費者是產品的起點。
企業經營使命是創造顧客價值,如果當前的主營業務和產品不足以達成這一使命,那麼企業就應該進行產品創新和業務轉型,重新回歸顧客價值的基準。
而這一基準,衡量著企業從生產、管理到分銷、推廣的全過程。
周杰倫代言,很多人是美特斯邦威粉絲,它沒落了,李寧卻涅槃重生就是找到了這一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