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奇葩愛好 變成中國獨特的博物館 價值極為珍貴

2020-09-02     三姐姐

原標題:一個人的奇葩愛好 變成中國獨特的博物館 價值極為珍貴

某人常說,人要有愛好,因為人的一生,唯有興趣愛好能夠陪伴自己一輩子;8月初我到洛陽新安縣參觀了「千唐志齋」博物館,更加感慨,看來,有些愛好甚至能夠名垂千古。

「千唐志齋」是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有著100餘年歷史的院落,具有清末民初豫西地區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被譽為「洛陽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而這座博物館就是因一個人的奇葩愛好而形成,說的直白一些,他的愛好就是收藏死者的墓碑。

這個有著奇葩愛好的人叫張鍅,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解放後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二十年代初,張鍅先生隱居家鄉鐵門鎮,鐵門鎮位於洛陽西邊一隅,他在家鄉置地百畝、營建園林房舍;1923年康有為先生游陝過豫時,張鍅一直陪同,並邀請康有為到他的園中,賦詩抒懷,談書論畫。

看來交朋友也至關重要,多個好朋友就多了一筆財富。今天,我們仍能看到康有為當年為張鍅的園子題寫的「蟄廬」匾額和「聽香讀畫之室」的楹聯。

張鍅喜歡讀書,酷愛金石字畫,所以交了許多像康有為、章炳麟,李根源、于右任、王廣慶等志趣相投的名人志士,特別是在中國近代書法家于右任的建議鼓勵下,張鍅廣泛搜羅墓誌石刻,經年不綴。

十三朝古都洛陽,人文薈萃;尤其是洛陽城北的邙山,綿延百餘公里,被視為"風水寶地",在中國歷史上素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也正是因為有許多富豪的墓葬,導致了洛陽一帶盜墓成風;但盜墓者主要是劫掠殉葬品,而沉重的志石墓碑則乏人問津,有許多唐代的墓誌石被棄置於田間。

為了保存這些墓誌石刻,王廣慶建議張鍅把搜集到的墓誌石刻,運到老家鐵門鎮的「蟄廬「保存。王廣慶和張鍅是同鄉,早年隨張鍅在陝西從軍,後留學日本,回國後曾任河南大學校長,他在國學研究方面極有建樹,非常關注河洛出土古物,極力幫助張鍅收集墓誌石刻。

張鍅專門在其「蟄廬」西邊闢地建齋收藏,將搜集而來的大部分志石鑲嵌於十五孔窯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牆壁上;並專門請思想家、教育家章太炎用古篆為之題匾,名為「千唐志齋」,尾部還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

這些志石是從全國各地搜集而來的,但大多是張鍅委託同鄉及友人在洛陽一帶收購的,共計1400餘件,其中唐志就占1191件,唐代近300年的86個年號皆有,而且這些唐志的書法藝術水平極高,篆、隸、行、楷諸體應有盡有,許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其中不乏米芾、董其昌、王鐸、鄭板橋、劉墉以及康有為、章太炎、于右任等歷代書畫大家的手筆真跡,盡顯書法藝術之美。

我特別喜歡鄭板橋的這條"醒"竹石刻,「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板橋先生托物言志,竹子的品格,又何不是我們人生的榜樣。

相由心生,字也亦然。劉墉不僅是政治家,他的書法造詣同樣深厚,是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史書中記載劉墉「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就是說劉墉能夠委婉地處理與各派之間的關係,從他的字體中不難看出圓潤和渾厚的個性。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千唐志齋」保留下來的不僅僅是一座浩大的民宅建築,蘊含在大院深處的,更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張鍅歷時數年,收集唐代墓誌千餘方,為國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對於唐史研究之價值,彌足珍貴。

「千唐志齋」無疑也是難得一見的書法聖地,遺憾的是我此行時間有限,不能細細品讀;有機會我一定要再來洛陽新安,看看這些千古不朽的文化珍品;再嘗嘗「名揚隴海三千里,味壓河洛第一家」的洛陽美食——新安燙麵角。

【作者簡介】三姐姐: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專欄作家、旅行家。【版權聲明】本圖文版權歸三姐姐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商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_8jTnQBd8y1i3sJi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