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子!
胡海嵐
7月中旬,IBRO-Kemali國際獎,公布今年的獲獎科學家後,引起全球轟動。
這個專注於腦研究的組織,還是第一次將獎項頒給除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來自中國的胡海嵐。
胡海嵐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科學家,更是IBRO-Kemali國際獎的亞洲第一人。
評獎委員會這樣評價胡海嵐的貢獻:「胡海嵐教授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原創成果。」
簡單來說,胡海嵐教授和研究團隊,發現氯胺酮,一種毒品的成分,有治療抑鬱症的功效。
而這種方式類似於「以毒攻毒」的療法。雖然還沒有臨床試驗,但這在抑鬱症的治療領域,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和方向。
誠然,對於正常人來說,這可能只是一次研究成果的展示,但對於飽受病症困擾的患者來說,這就是救命的福音。
此後,胡海嵐教授還將會受邀參加歐洲規模最大、全球科學家雲集的神經科學年會,發表個人的主題演講。這種殊榮,實在是可遇不可求。
一時間這個陌生的名字,猶如橫空出世一般,轟動了全國甚至是全世界,還一度衝上娛樂圈頂半邊天的熱搜榜,網友們也紛紛熱議。
但世人只能看到她在頒獎台上的風光,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卻鮮少有人了解在這些鮮花掌聲背後,是我們難以想像無數個日夜的潛心研究和無數次的失敗重來。
1974年出生的胡海嵐,從小就品學兼優,是別人家孩子的學霸典範。
理性聰慧,喜歡鑽研的她,在上學的時候就初見端倪,人人頭疼的數學課是她最喜歡的科目。
到了高中,為了節省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她將留了好幾年的秀髮剪去,留成假小子式的短髮。
當時閨蜜還惋惜很久:「長發更秀氣啊。」
但她明白,相比容貌,時間和學習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因為成績優異突出,高三時被老師推薦,代表學校參加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不負眾望的她斬獲一等獎的好成績,而就是因為這次的比賽,讓她離自己夢想的學府又近了一步。她被提前保送到北京大學生物系。
對於她選擇生物系,大家都很奇怪,放著熱門、未來前景光明的專業不選,偏偏選擇一門冷門專業。
好友更是直言不諱:生物系畢業之後能幹什麼呀?
胡海嵐風趣地回答:「要麼研究細胞搞科研,要麼進醬油廠製作醬油。」
大學的胡海嵐,大多數的時間不是在圖書館就是實驗室,在人才濟濟的北大校園裡,不缺既優秀又努力的人。
她深知,自己未來的路,任重而道遠。唯有靜下來心來,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
畢業後的胡海嵐也沒有進醬油廠,而是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她快馬加鞭、進階升級,一直攻讀到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
也就是這個時候,她的科研目標開始變得明確揭開人類情緒的奧秘,掌控大腦神經環路的神秘「編程」。
她還參加美國維吉尼亞大學Julius Zhu博士的實驗室,以及冷泉港實驗室的博士後工作。
期間她經常發表建設性的研究成果,讓行業內的專業人士刮目相看。
深知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紐約大學和西奈山醫學院紛紛用高薪拋出橄欖枝。
可外面的世界再大,最讓她魂牽夢縈的地方還是祖國。
懷著這樣的信念,她毅然決然地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並被聘任為研究組組長、博士生導師,那一年她才34歲。
「爬最高的山,走最遠的路,看最美的景色,不忘初心。」
這簡單的幾句話,卻是胡海嵐一直秉承的信念和決心。
回國之後的胡海嵐可謂是大顯身手,帶領著研究組頻出佳績。
從容淡定、聰穎睿智的她,深受師生的愛戴和敬佩。
這個對於我們來說名不經傳的名字,在神經學研究領域早已是家喻戶曉。
早在2013年,胡海嵐發現大腦中有一種"βCaMKII"的蛋白激酶分子,如果這種蛋白質過多就會抑制快樂因子多巴胺的分泌,導致快感缺失與行為絕望等抑鬱症狀。
現在的抗抑鬱藥物,基本是針對全腦或者全身的,容易產生副作用,而這種特定分子的發現,無疑為之後治療抑鬱症的研究進一步指明方向。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估計,全球3.2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其中中國有5400萬患者,相當於100個人里至少有3個抑鬱症患者。
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
突然陷入低落,經常晚上失眠。
張國榮、翁美玲、陳琳等不少明星,都是因抑鬱症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因抑鬱而自殺的新聞更是比比皆是。
更令人驚異的是,有一些人為了躲避別人的目光,最終會選擇不接受治療,任其發展。
抑鬱症並非「不治之症」,患者也絕非「洪水猛獸」。
還有很多人患有抑鬱症而不自知,對憂鬱症的認知任重而道遠。
胡海嵐教授的科研組這次的發現,給幾億患者帶來了曙光。
讓這些年被抑鬱問題困擾的醫生患者,又一次燃起了新的希望。
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那胡海嵐拯救的是全球幾億人。
點滴成江海,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生活、工作中的胡海嵐,踏踏實實,循序漸進,兢兢業業,低調嚴謹。
一次次改變世界的發現和成就,總會引起眾人心潮澎湃。
2015年5月,她還受邀參加東京Bridging Biomedical Worlds演講,流利的英語、從容的語調、專業的論述博得了現場陣陣掌聲,與她一同台的是2014年諾貝爾生物獎的得主馬斯蘇德霍夫。而她也是在場唯一的中國科學家。
同年,還榮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這是一個全中國連十位獲獎者都不到的獎項!
2018年,她和研究小組在期刊《自然》的同一期連發兩篇研究文章,引起了業內的轟動。
如果不是這個獎項,或許我們還不知道有這麼一些淡泊名利,純粹執著的研究者,在為了醫學進步而夜以繼日地研究。
美好的生活,背後總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他們用一生的寂寞去詮釋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也用孤獨的歲月,完成屬於自己的使命。
這是他們一生都不可磨滅的榮耀和勳章。
其實,對於胡海嵐教授的資料,真的少之又少。
她不喜歡過多的暴露在鏡頭下,她只想踏踏實實研究。
「名氣並不重要,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你是第一個發現,自然中某個未知環節的人。」
真正的偉大,就是在平凡中默默地,從不張揚。
我們應該慶幸,在那些疾病的背後,總有一些人在暗中守護,總有一些人在默默堅守。
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或許離生活很遠;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卻離生命很近。
參考資料:人物 | 胡海嵐:我的科學家閨蜜
浙大胡海嵐《科學》發文,破解「勝利者」密碼、抑鬱症或可終結!
不得不扒的女神--胡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