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語錄集錦:天下事,坏於懶與私

2019-12-05   語文夢工廠

151、 ⊙世俗之情,富者常畏其貧貪,故賢貧之不受者,己必富而吝者;貪者常畏富吝,故賢富之樂施者,己必貧而貪者也。劉熙載:《劉熙載論藝六種·封難》

152、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一《荀子·大略》

153、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賢者之所不足,不若眾人之有餘。釋義:聰明之人的短處,不如愚笨之人的長處;賢能之人的不足之處,不如眾人的擅長之處。——(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

154、 ⊙天下事,坏於懶與私。——(宋)朱熹《朱子語錄》

155、 ⊙若非道義可得者,則不可輕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處下手,能令鬼服神欽,則自然識日進氣田輕而易舉剛。否則,不覺墜人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諸弟現處極好之時,家事有我一人擔當,正當做個光明磊落神欽鬼服之人,名聲既出,信義既著,隨便答言,無事不成,不必愛此小便宜也。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156、 ⊙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過在自用,罪在變化。是故有道之君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管仲:《管子一心術上第三十六》

157、 ⊙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釋義:為別人排除憂患,解決疑難,排解糾紛,而不要任何報酬;如果要報酬,那是做生意的人。一《戰國·趙策三》

158、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孟子·盡心上》

159、 ⊙胸中無事,胸中有事,孰是孰非,驟難辨異。最上當如,壺公玉壺:日月則有,晦昧全無。劉熙載:《劉熙載論藝六種·胸中贊》

160、 ⊙憂可無乎?無誰以寧!子如不憂,憂日以生。憂不可常,常則誰懌?子常其憂,乃小人戚。敢問憂方,吾將告子:有聞不行,有過不徙;宣言不言,不宜而煩;宜退而勇,不宜而恐。中之誠懇,過又不及。憂之大方,唯是焉急!內不自得,甚泰為憂。省而不疚,雖死優遊。所憂在道,不在乎禍。吉之先見,乃可無過,告子如斯,守之勿墮!柳宗元:《柳宗元集》

161、 ⊙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釋義:治理國家的人,方圓不能脫離標準,當政不能脫離道義,這樣就萬事可成。一(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162、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一《墨子·辭過》

163、 ⊙峰陽孤桐,石聳天骨,根老冰泉,葉枯霜月。斫為綠綺,微聲粲發,秋風人松,萬古奇絕。李白:『《李太白全集》

164、 ⊙聖人生於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呂氏春秋·勸學》

165、 ⊙夫成才之本在學。君子誠務於學,則其息愈深,其出愈溥,雖川之方至,不足喻也。不然,挾微末以自足,襲近似以為能,往者不慮其宗,來者不思其繼,非獨無以充之日盛,且縱而消耗淤塞之,可不為大懼乎?劉熙載:《劉熙載論藝六種·答問海子池》

166、 ⊙或日:「善惡皆性也,則法教何施?」日:「性雖善,待教而成;性雖惡,待法而消。」唯上智下愚不移,其次善惡交爭,於是教扶其善法抑其惡。得施之九品,從教者半,畏刑者四分之三。其不移大數,力分之一也。一分之中,又有微移者矣。然則法教之於化民也,幾盡之矣,及法教之失也。其為亂亦如之。荀悅:《申鑒·雜言下第五》

167、 ⊙人品、學問,俱成於志氣;無志氣人,一事做不得。——(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168、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孟子·離婁下》

169、 ⊙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釋義:明智的君主不對沒有功勞的人委以重任,不對沒有戰功的人給予獎賞。一(三國·魏)曹操《論吏士行能令》

170、 ⊙則玩神,是以聖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先成諸己,然後備諸物;先濟乎近,然後形乎遠……」王通:《文中子中說·立命篇》

171、 ⊙人生於財,死於財,榮辱於財。無錢對菊,彭澤令亦當敗興;倘孔氏絕糧而死,還稱大聖人否?無怪乎世俗之營營之矣。究竟人壽幾何,一生吃著,亦自有限;到散場時,毫釐將不去,只落得子孫爭嚷多,眼淚少。死而無知,真是枉卻;如其有知,懊悔又不知如何也?馮夢龍:《馮夢龍詩文·序·貪穢部》

172、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日:「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173、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

174、 ⊙豪傑交遊滿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一(明)施耐庵《水滸傳》

175、 ⊙人量隨時長,亦有人識高而量不長者,是識實未至也。大凡別事人都強得,惟識量不可強。今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鐘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時而滿,惟天地之量則無滿。故聖人者,天地之量也。聖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天資也。天資有量者,須有限。大抵六尺之軀,力量只如此,雖欲不滿,不可得。且如人有得一薦而滿者,有得一官而滿者,有入兩府而滿者,滿雖有先後,然卒不免。譬如器盛物,初滿時尚可以蔽護,更滿則必出。此天資之量,非知道者也。程頤、程顥:《二程集·遺書卷十八》

176、 ⊙人之性有本惡者,荀子之論,特一偏耳,未可盡非也。小人於事之可以為善者,亦必不肯為;於可以從厚者,亦必出於薄。

177、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孟子·盡心上》

178、 ⊙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釋義:凡是施行政事,一定要先考察民眾的心理狀況,然後才能去做。——《呂氏春秋·順民》

179、 ⊙道不同,不相為謀。釋義:信仰觀點不同的人,沒有共同語言,不能互相商量共事。一《論語·衛靈公》

180、 引泉,亦不傷於穿鑿。古人云『天然圖畫』四字,正謂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而終不相宜……

181、 ⊙學者固當勉強,然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強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燭理明,自然業循理。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須理事,本亦不難,但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難也。知有多少般數,煞有深淺。向親見一人,曾為虎所傷,因言及虎,神色便變。旁有數人,見佗說虎,雖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佗說了有畏懼之色,蓋真知虎者也。學者深知亦如此。程頤、程顥:《二程集·遺書》

182、 ⊙烏集之交,初雖相歡,後必相咄。釋義:人與人之間以利聚集交往,不以誠相待,開始雖然興高采烈,但要不了多久必然互相吵鬧。一《管子·形勢》

183、 ⊙人必有終身之憂,而後能有不改之樂。君子所憂樂如之何?日:所憂生於所苦。不苦行險,不知居易之樂也;不苦嗜欲,不知淡泊之樂也;不苦馳騖,不知收斂之樂也;不苦爭競,不知恬退之樂也;不苦憧擾,不知寧靜之樂也;苦生憂,憂生嗜,嗜生樂。豈惟君子之分性然哉?即世俗亦有終身之憂樂焉,憂利慾之不遂其身也,憂利祿之不及其子孫也,憂諛聞之不嘩於一世也。庸詎知吾所謂苦,非彼所謂甘,吾所謂憂,非彼所謂樂乎?《詩》

184、 ⊙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事奚足遺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莊周:《莊子·達生》

185、 ⊙仁無術而不行。堯、舜之政,周、孔之教,神農之藥,皆術也,皆所以行其仁也。使堯、舜、周、孔、神農雖仁其民如嬰兒,而無術以及之,其奚能為?雖然,後之人為政教醫藥,其歷民加倍焉。豈古人之術不仁與?日:仁者見之謂之仁也。見何在?志是已。孔子稱志於道,孟子稱尚志,又日:「夫志,氣之帥也。」志之所在,不特慧力與俱,而精誠之至,天亦相之。今之為政教醫藥者,推其志果可以見周公、孔子、神農乎?然則其術之不工也,乃其志之不仁也。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送醫者韓生序》

186、 ⊙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釋義:克制自己的慾望服從別人是可以的,但要別人服從自己的慾望,是很少成功的。一《左傳·僖公二十年》

187、 ⊙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義;修身潔白,而引公引正,居官無私,人臣之公義也;污行從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則人臣去私心,行公義;亂主在上,則人臣去公義,行私心。韓非:《韓非子·飾邪》

188、 ⊙受知固不易,知士誠尤難。釋義:被人了解固然不容易,了解別人實在更困難。——(宋)歐陽修《送滎陽魏主簿》

189、 ⊙夫邪曲之相銜,枉橈之相錯,正直故不得容其間。謅佞之相扶,讒口之相譽,無高而不可上,無深而不可往者何,以黨輩眾多而辭語諧合,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視之不察,以白為黑。夫曲直之異形,白黑之殊色,乃天下之易見也。然而目繆心惑者,眾邪誤之矣。陸賈:《新語·辨惑第五》

190、 ⊙男兒七尺之軀,頂天立地,如何開口道個「求」字。一《格言聯璧·學問類》

191、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呂氏春秋·盡數》

192、 ⊙雪魄冰姿俗不侵。釋義:雪魄冰姿不受惡俗之氣的侵擾。一(唐)羅隱《玉簪花》

193、 ⊙人的生活像是蠕動於奮鬥力極弱,抵抗力極微的生活線上,並由此而生出一種靜態的心理,庶使人難以容忍侮辱而與宇宙相調和。它也能夠發展一種抵抗的機謀,它的性質或許比較侵略更為可怕。林語堂:《吾國吾民》

194、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釋義:大丈夫貴在兼濟天下,怎麼能只顧自己享受?——(唐)白居易《新制布裘》

195、 ⊙聞見不足以盡物,然又需要他。耳目不得則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內外之道,若不聞見又何驗?張載:《張栽集·張子語錄》

196、 ⊙倘我們賞識美的事物,而以倫理學的眼光來論動機,必求其「無所為」,則第一先得與生物離絕。柳陰下聽黃鸝鳴;我們感得天地間春氣橫溢,見流螢明天於叢草里,使人頓懷秋心。然而鸝歌螢照是「為」什麼呢?毫不客氣,那都是所謂「不道德」的,都在大「出風頭」,希圖覓得配偶。至於一切花,則簡直是植物的生殖機關了。雖然有許多披著美麗的外衣,而且的則專在受精,比人們的講神聖戀愛尤其露骨。魯迅:《魯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詩歌之敵》

197、 ⊙事不在小,苟其反覆數四,養成習慣,則其影響至大,其於善否之間,烏可以不慎乎?第使平日注意於善否之界,而養成其去彼就此之習慣,則將不待勉強,而自進於道德。道德之本,固不在高遠而在卑近也。自洒掃應對進退,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動一靜之間,無非道德之所在。彼夫道德之標目,日正義,日勇往,日勤勉,日忍耐,要皆不外乎習慣耳。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集》

198、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釋義:我十五歲時,便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夠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一《論語·為政》

199、 ⊙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200、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