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國寺里的奧秘,80歲的老寧波也不一定全知道1

2019-10-06     留住最美瞬間

秋天到來的時候,甬城總是少不了桂花香。而寧波人說起賞桂花的好去處,大抵是會談到保國寺的。



有著厚重歷史感的千年古剎和寺內三千餘株陣陣飄香的桂花,靜靜地定格在甬城的秋天。






「蟲不蛀,鳥不入,蜘蛛不結網,樑上不積塵。」


在寧波江北洪塘鎮的靈山之麓,有一座神奇的保國寺。


保國寺歷史悠久,創於東漢,建於唐代,興於北宋,現存大殿即為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所重建。


是江南古老、保存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江南一絕的古建築瑰寶。



保國寺內殿宇古老素樸,園林綠樹繁花,是一個罕見的文化、生態完美交融的旅遊園區。


它坐落在寧波市江北區靈山山腰,自南向北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和藏經樓。兩側有鐘樓和鼓樓連接其他建築,錯落有致,大殿前有水池,池水清澈,四季不涸。


寺內大殿為北宋時期的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來到靈山腳下,穿過石門,拾級而上。


大片的綠色一下子就撞入眼帘,空氣里瀰漫著青草和綠葉的氣息,感覺身心都被凈化了。



抬頭看見陽光下的綠樹鬱鬱蔥蔥,樹葉掩映下的屋檐高高翹起。



沿路的台階旁設置了很多石凳,走累了就可以停下來坐一坐。看看灌木叢里的小壁虎和零星的各色小花。



陽光穿過枝葉間的縫隙,灑在石板路上。兩側的流水聲和鳥叫聲,柔柔地傳到耳朵里。





仙人橋位於山腰,傳說中是仙人在此過橋,引靈龍噴水。



年代久遠的石橋,長滿了斑斑駁駁的青苔。但橋兩側雕刻的圖案卻依舊清晰可見,橋柱上的神獸也依舊保持了當年的風采。



從橋洞往深處望去,是一汪碧綠的潭水。山壁上斜斜地伸出許多樹枝來,高處留下的泉水到了譚中漸漸趨於平靜。



仙人橋的兩側又是巨大的陡坡,形成的落差讓高處落下來的泉水不斷碰撞。綠樹包圍著的仙人橋,伴隨著靈龍泉,隱隱地透出些神秘的氣息。





位於山腰的靈龍泉的潭水澄澈,倒映藍天。譚沿有舞爪巨龍的造型,常年流水,跌落溪谷,龍尾隱於臨潭山澗。



龍潭泉水飛噴而下,氤氳水汽難以分辨,唯有聲震遠近,攝人心脾。



回到主路的石階上,轉眼看見左邊的聚龍隱溪亭。從山上下來的祖孫三代坐在裡頭休息,聊著今天的所見所感。



石階兩側的綠植鬱鬱蔥蔥的,長滿了整條步道。聽老人家講,這裡頭可有不少珍稀植物,感興趣的人不妨停下腳步找一找。



順著石階再往上,就到了疊錦堂。作為上山之後的第一個平台和休閒宴飲的場所,這裡有著不少的人氣。





疊錦台,建於清康熙年間。三面峰環,一面開奇,取「天地自然之錦,疊然獻於亭前」之意而得名。



廊下都掛著或黃或紅的燈籠,繪著梅蘭竹菊的圖案,寫著千年木構保國寺的字樣。微風輕拂,竹製的燈籠輕輕搖晃,仿佛在訴說著遙遠的故事。



憑台遠眺,可見山間浮現翠靄虛亭疊錦,也覽山下阡陌縱橫,慈水東流。



坐在台邊的竹椅上,低頭望著山間石階上來來往往的人們,總有種閒看浮世的錯覺。



從疊錦堂出來,遇上從保國寺大殿們遊覽下山的遊客們。聽他們熱烈地討論著保國寺的建築奇蹟,誇獎著周圍的環境。



繼續往高處轉過兩個彎之後,終於來到保國寺的門口。



「天下名山僧占盡」,在靈山的山腰幽谷中隱藏著一座千年古剎——保國寺,又名靈山寺。



推開歷史的木門,走進保國寺。廣場上的小孩子嘻嘻哈哈地奔跑著,穿梭在大樹之間。爺爺好脾氣地跟在後面,囑咐他慢點跑慢點跑。





在廣場靠近天王殿的一側,立著兩座唐代經幢。



東側這幢建於開成四年,由幢座、幢身、幢頂組成,八邊形平面。幢座採用須彌座式,束腰部分每面做一壼門,內雕一佛像,座頂刻仰蓮及臥龍,幢身刻陀羅尼經,幢頂于飛檐上覆一帶雲紋的頂蓋,其上應有寶頂,已經缺失。





天王殿為宣統三年(1911年)建,面寬五間進深四間,為重檐歇山式建築,仍留有宋代建築布局的遺痕。



五架梁及下檐與上檐頂部蜀柱間的雙步梁、下檐穿插方皆用月梁,上下各層梁間施帶有雕刻成花籃形大斗式駝墩,富有裝飾性。



七架梁與隨梁方之間施隔架科,隔架科的木雕尤為考究。另外在下檐柱外部還有向前挑出的牛腿,上承挑檐檁,以托屋檐。牛腿本身也作了浮雕人物故事加透雕花卉,這種做法常見於清代江南建築。


此殿前下檐和上檐四周皆施斗栱,柱頭科自大斗中挑出帶有雕刻的異形構件,直至挑檐檁下,與牛腿上的花籃形斗栱相交後繼續挑出,至檐椽頭。





凈土池是寺院中唯一的南宋時期建築遺物。


據寺志載池長四丈八尺,寬二丈二尺,深丈許。


凈土池出現在大殿前的院落中,居於中軸線的重要位置。



在南宋時期寺內還曾出現過「十六觀堂」建築。據嘉慶十年寺志載,仲卿「立凈土觀堂、鑿池種蓮,欲招社客,繼東林遠公之風。」


後來十六觀堂被廢棄,僅留下了凈土池,它成為信眾們所認同的佛國凈土概念的象徵。



到了清初,前明御使顏鯨為它題名為「一碧涵空」,人們更加對它情有獨鍾,特別是池中種有四色蓮花,尤其受到人們的鐘愛。





漢代驃騎井尚存,位於大殿石階前,名驃騎井,以附會漢驃騎將軍舍宅為寺之說。



舊時曾為寺院僧眾生活用水主要來源,據傳當年水質清冽甘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TsAnm0BMH2_cNUgbU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