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繁華街道大多相似,然而老街巷卻每一條都足夠獨特,它們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承載著城市記憶。在南京,有很多這樣有故事的老街巷,它們是生動的城市之歌,也是可以觸摸的城市歷史。《城市記憶》系列將帶領大家一起探訪這些老街巷背後的故事。第十七期,我們來講講桃葉渡的故事。
十里秦淮,風月正好,都說河邊橋下「一半才子,一半佳人,一半貢院,一半煙花」,良辰美景下的浪漫回憶總是牽動人心腸,桃葉渡的故事亦是如此。
桃根桃葉皆王妾,此渡名惟桃葉留
六朝的水流淌千年,孕育的不止是兩岸花繁葉茂,還有一段美好的戀情。
在古渡口處保存的王獻之真跡(紫金山記者 張志月攝)
作為南京古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桃葉渡自始至終都受到人們的關注。從六朝到明清時,它位於繁華地段,河舫競立,燈船蕭鼓,人來人往非常擁擠。在這樣一處江南風景中,一個名喚桃葉的女子卻總因渡口風浪太大而心生膽怯。此時,她的丈夫,大名鼎鼎的東晉書法家、畫家王獻之,為她寫一首《桃葉歌》。
古桃葉渡內景色秀麗(紫金山記者 張志月攝)
聽著詩中「桃仙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桃葉感動不已,也不在恐懼,佳話由此誕生。
除此之外,桃葉渡的來源還有一個說法:在東晉時期,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兩條河的兩岸栽滿了桃樹,春天到來時有著「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景,春風把桃花吹落在水面上,渡船的艄公望著滿河的桃葉,謂之曰「桃葉渡。」
之後,不少文人墨客到桃葉渡遊覽頌詞,增添了古渡的浪漫色彩,美麗的傳說越來越多,情侶們也會到桃葉渡私定終身。
今宵酒醒,渡口已成往事
桃葉渡,即為渡口,怎能無船?可實際上,現今的桃葉渡成為了景區,大多只供觀賞。
從階梯下即可達到渡口觀賞秦淮河(實習生 倪嘉欣攝)
住在烏衣巷,生活在南京幾十年的皮爺爺告訴記者,桃葉渡這一片全部翻新過,以前是小平房沒有景區欄杆,會有船擺渡,現在拉直了路,渡口不再停船,只特殊時期時會有戲子出來表演。
秦淮河上的桃葉橋靜靜佇立(紫金山記者 張志月攝)
正在向天津遊客介紹鳥類知識的皮爺爺(紫金山記者 張志月攝)
退休的皮爺爺為數不多的愛好就是遛鳥,閒來無事,便會來到秦淮河岸上的桃葉橋聽自家鳥的脆鳴,橋對著桃葉渡口,有不少愛鳥的老人會拿著愛寵,到這裡聽聽鳥叫再看看景色放鬆。
記者探訪發現,雖然桃葉渡不能再乘船,但是在來燕廣場、夫子廟、江南貢院等地,遊客還是可以根據需要付費坐船遊覽秦淮景色的。
一方秦淮水養一方人
桃葉渡街道入口(紫金山記者 張志月攝)
街里巷道,和渡口有什麼關係?原來,在緊挨著桃葉渡的西邊有個同名街道,可以說,這裡的老居民是秦淮河水滋養大的。
桃葉渡南口與桃葉渡景區緊鄰(紫金山記者 張志月攝)
與桃葉渡景區不同,桃葉渡街名氣沒有那麼大,卻更具煙火氣。叫賣聲從小區、商鋪中不時傳出,桃葉渡小區的李貴芳說:「住在桃葉渡是我的幸運,下樓可以買生活用品,再往西走是夫子廟,往東走幾分鐘就到了桃葉渡景區,生活遊樂兩不誤。」
在桃葉渡的兩側,滷菜點、麵包店、棋牌室取代曾經的老磨坊,日復一日的周轉。
街道兩側的便利店(紫金山記者 張志月攝)
開在市井裡的烘焙坊(紫金山記者 張志月攝)
舒食烘焙坊的店長王瓊瑩覺得比起河邊渡口旁,她更喜歡桃葉渡街,來來往往的遊客讓她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活。
桃葉渡臨水小道(實習生 倪嘉欣攝)
賞桃葉歌烹六朝氣韻,聽團扇曲啜千古風流。斯人已故,舊景不在,故事仍然久傳不衰,步行在桃葉渡渡口,賞鄰近脈脈含情的秦淮河水,連迎面的風都溫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