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T研究中心 | 復調圖書館] 1997—1998:由「被物化」到「反物化」的可能

2020-08-04   elvita威生活便簽

原標題:[OCAT研究中心 | 復調圖書館] 1997—1998:由「被物化」到「反物化」的可能

OCAT研究中心延續其自創館以來的文獻研究線索之一,即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史,在2020年開始發起針對中國當代藝術20世紀90年代女性藝術展覽史的研究。該項研究在第一階段邀請了藝術家、寫作者郭錦泓共同工作,以20世紀90年代的女性藝術創作,及同時期的文學、影像為研究文本展開,並將在2020年7月至10月間把此間的經驗、問題及思考進行題為「玻璃閣樓五歌」的線上分享和討論。 之後,所有的線上內容也將整理成冊,在OCAT研究中心圖書館陳列展示。

此系列活動第一期 "玻璃閣樓五歌之巴比倫的硃紅色" 已於 7月12日在線上舉行,直播回放可在「藝術頭條」查看。

玻璃閣樓五歌

Polyphony in OCAT Institute Library

Five Chapters of the Glass Attic

1997—1998:

由「被物化」到「反物化」的可能

Chapter II: 1997-1998

The Pivotal Possibility from "Being Objectived" to "Anti-objectivity"

8月9日 19:00-20:30

主講人:郭錦泓

騰訊會議:452 920 410

20世紀90年代的十年看上去似乎充滿無限自由的可能性,井噴般產出藝術品的人們嘗試了自以為以往從未嘗試過的一切。在光速體驗完戰後現代到當代的所有可能後,不得不再次面對內核處於「換湯不換藥」的現實——在消耗掉表面的好奇與薄薄一層可模仿的熱度後,自90年代中期開始再次進入了某種看似高漲但核心依然陳舊的疲軟期。 「可被模仿的」——終究不是由內至外自然發展而出的,並未經歷過資本積累至高漲再到最後虛無的過渡期,便直接跳落到某種虛無之中,思戀或回憶某種並不存在的「過去「以及」自我」,這「自我」必定帶有虛假的意味。

如同90年代崛起的一批女性主義作家的底色在今天看來依然是「珍貴的處女身」和「被一個男人改變人生軌跡」等等這些十分傳統的意識形態,其實並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在90年代看上去新穎而激進的藝術家和作家在今天都紛紛顯露出十分陳腐的價值觀,並逐漸沉落。自然,我們並不是藉此說明今天的藝術文化工作者就相對先鋒和激進。 在今天,所謂「消散的全球性」和逐漸回勢的保守主義意識形態也帶來了一部分並不那麼當代的回流,但這不妨礙先進的意識形態已經開始逐漸凝固,並公開與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分庭抗禮。而如果必須去尋找一個原因或關鍵點,我們可能必須還是要回到那個十年。

圍繞1997年有個很關鍵的節點,小地緣決定大政治格局的可能第一次擺到了建國之後接受了短期自由主義洗禮的國民眼中:岸兩邊,老牌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碰撞明朗化了,在今天的格局看來那實驗的失衡實際在1997年前後便已埋下伏筆。繪畫——這古典主義的遺物歷經現代主義的質疑,終於在「當代藝術「中落下了一些帷幕。儘管這下落在大陸的進程看上去已經十分晚熟,但冥冥中,技術的魅惑又的確逐漸被當代祛魅,女性主義藝術的輸出在90年代短暫的自我碰撞與外界試探中,去掉了一部分表象的粉飾並逐漸回到自身經典的焦慮和內省之中。

我們也能比較欣喜地看到在90年代末期逐漸出現了十分堅定的女權主義藝術家結合自身對社會的體驗產出了較成熟完整的作品,時代曾經所強制要求的政治光環被個體自行褪去,七八十年代那種模仿父權社會的楷模所產生的飛越激情也被個體逐漸質疑,一部分由90年代的集體化女性藝術家群體中脫離而出的藝術家們漸漸開始質疑正典中一貫對於「美」的崇高追求,敢於站到「美「的反面,敢於脫離父權正典對於」美「的女性化擬人賦格,是90年代末部分女性藝術家最勇敢的作為。

同時我們也能注意到,相較於過去那種將女性藝術家作品作為點綴和陪襯的展覽, 1998年的「世紀·女性」展相對較明晰地提出了當代式的策展脈絡:策展人將「女性主義」作為方法,結合廖雯在90年代的女性主義研究,我們能夠得出本次展覽可以算得上「關鍵拐點」的結論。儘管這還未使女性衣著完好地站著進入藝術史,卻不遑為一次關鍵嘗試。

在今天的語境之中,我們拐而不再談「女性主義」作為方法,而是將方法論擴大到更為寬泛的「社會介入」中去。但實際上,有更多的個體明確地將這種方法論納入自身的創作體系,「反物化」經過一些年的演變,終於進入了個體自然的進化行程中。藉此,我們自然也希望通過本次的講座梳理,能夠使更多的人看到我們這一代藝術行業工作者,或者更寬泛來說,我們這一代人的那個「從哪裡來」的關鍵點究竟來自何處。

主講人

郭錦泓

郭錦泓,出生於牧區,長於青海和俄羅斯。2011年畢業於俄羅斯皇家列賓美術學院,獲油畫學士學位;2012年獲倫敦藝術大學優秀獎學金,2015年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獲純藝術碩士學位;2017年肄業於倫敦大學人類學院。2017年及2018年於305Space進行一系列個人實驗項目。她目前的藝術創作是結合寫作,關注個人內化於現實環境中的崩塌、政治立場的變革和個人如何於消散的現代性中自持、文學性與詩性在內心與外界的裂縫中的變化,同時2019-2020她重拾繪畫,並試圖探索繪畫與她影像實驗之中的關係。

海報設計| 阿巽

層疊的銳角分割與鳥延續自第一期:玻璃閣樓五歌之巴比倫的硃紅色。

圖形的核心概念來自三點:

1

主標題「被物化」與「反物化」的對稱感,所以這一次的整體構圖採用中軸對稱。

2

「凝視」理論。尤其是男性凝視下女性形象的客體化,對應標題的「被物化」。所以畫面中心是張開的眼睛。(米歇爾·福柯《瘋癲與文明》;約翰·伯傑《觀看之道》;蘿拉·穆爾維《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

3

「MSR實驗」(又名「鏡子測試」「紅點實驗」)高爾頓·蓋洛普於1970年制定的試驗方法,通過在動物身體標註紅點,並將其置於鏡前,觀察它們能否辨別鏡中的標記是在自己身上,以此判斷該動物是否具備自我意識。MSR即Mirror Self-recognition,鏡像自我認知。

因此鏡子也常作為自我意識的象徵符號。畫面中心的紅點與白色橢圓代表了鏡子試驗,豎著的白色橢圓是側立的鏡子,左右的飛鳥為彼此的鏡像。鏡子試驗代表主體性的覺醒,對應標題中的「反物化」。

1997—1998:

由「被物化」到「反物化」的可能

8月9日

19:00-20:30

主講人:郭錦泓

騰訊會議

452 920 410

玻璃閣樓五歌」系列

[OCAT研究中心 | 復調圖書館] 玻璃閣樓五歌之巴比倫的硃紅色

直播回放

玻璃閣樓五歌之巴比倫的硃紅色

主講人:郭錦泓

OCAT研究中心圖書館旨在提供一個公共空間,激發和促進知識的傳播與交流,特別是研究、創作的生髮與實踐。

復調圖書館

將邀請行業的不同實踐者在這裡講述自己獨立的思考,分享自己個體的經驗,以期這些不同的聲音能在空間中碰撞或共鳴,達成表達與交流的復調。

關於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設立的非營利性、獨立的民間學術研究機構,是OCAT館群的有機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圖書文獻和展覽交流為主要功能,研究對象包括古代藝術和自上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主義的視覺藝術實踐,研究範圍包括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流派、藝術展覽、藝術思潮、藝術機構、藝術著述及其它藝術生態,它還兼顧與這一研究相關的圖書館、檔案庫的建設和海外學術交流,它也是OCAT館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種關於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歷史研究」的價值模式、學術機制和獨特方法,它的學術主旨是:知識、思想與研究,它提倡當代藝術史與人類精神史、觀念史、思想史和視覺文化史整體結合的學術研究傳統和開放的學術研究精神,關注經典藝術史著作的翻譯出版與現當代藝術史與古典藝術史研究的學術貫通。

開放時間:10:00-17:00 周二至周日(周一閉館)

聯繫電話:+8610 6737 5618

郵箱: info@ocatinstitute.org.cn

媒體聯繫:dingguanjun@ocatinstitute.org.cn

網址:www.ocatinstitute.org.cn

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金蟬西路OCAT研究中心 (地鐵7號線歡樂谷景區站B出口向北100米)

歡迎轉發我們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