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讓12歲男孩開車?毫無底線的「溺愛」背後是毒藥

2019-11-10     爸媽精讀

作者:雲水禪心(爸媽進化論主筆)

近日,一段「父親讓12歲兒子開車上路」的視頻在朋友圈中廣泛傳播。

視頻中顯示,一名12歲小男孩坐在駕駛位置上,手握方向盤,像模像樣地在鄉間小路駕車前行,期間車速還比較快,父親則淡定的坐在副駕駛拍視頻!

隨著頻的轉發,引發了大量網友關注。

事後民警通過排查找到這位糊塗的父親李某,其背後荒唐的理由竟是:

當天孩子心情不好,吵著要開車,我就把車給他開了,希望他能高興起來。

只為逗孩子開心,這位父親不但公然挑戰法律底線,更不顧孩子與他人的生命安全,簡直讓我們氣憤!

記得曾經在醫院看過這樣一個場景,有個孩子剛做完手術,麻醉過後醒來想喝水,可是醫生在術前就已經交待,術後兩個內不能喝水,四個小時內不能吃東西。

可是孩子顧不了那麼多,一直在哭喊難受要喝水,而陪在他身邊的爸爸,竟然也順從了孩子,買了瓶冰水給他喝。甚至於對醫生和護士的好意提醒勸阻還破口大罵。

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溺愛孩子的父母,從來捨不得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說「不」。

殊不知這種不加分辨,毫無原則、毫無底線的愛,往往會養出自私的孩子。

溺愛的起腳點是「愛」落腳點都是「悔」。

一、

常言道,溺愛享樂釀苦果,記得在網上看到過這麼一條新聞,一位52歲的媽媽靠在工地搬磚,養活家裡26歲不工作整天打遊戲啃老的兒子。

我們都知道在工地搬磚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活,拿到手裡的錢也絕對是血汗錢。

當工友知道這件事情之後,紛紛勸說她讓兒子打工掙錢,如果他不同意,就斷了他的供給。

可是這位媽媽卻表示自己不忍心這樣對待孩子,因為孩子從來沒有吃過什麼苦。

從小都是對他百依百順,沒讓他干過任何家務,但凡孩子問她要錢,哪怕她自己幾天沒吃過一頓像樣的飯,也願意省下來給兒子用。

詩經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對於父母來說,辛苦勞累不算什麼。但最悲哀的,莫過於我為你掏心掏肺,卻把你養成狼心狗肺。

起初的時候大家都還覺得這位媽媽很可憐,但是細想之後卻感覺是這位媽媽毀掉了兒子的生活,也葬送了自己的晚年幸福。

正如教育學家卡連柯所說:每一位「啃老族」的背後,都藏著過於溺愛他的父母。

富勒也說「母親的寵兒成不了大器。」那到底什麼才是母親對孩子真正的「愛」?

愛孩子,我們要讓他學會飛翔,勇敢地搏擊風浪,愛孩子,就是要教會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說溺愛,是溫柔的陷阱,那一再縱容孩子的錯誤行為,有時候更會讓他走入歧途。

二、

當母愛成為一種溺愛,當寬容成為一種縱容,13歲男孩殺人案,再一次值得我們深思。

黑龍江通河縣,一名13歲男孩強姦了14歲女孩。

女孩父母知道後,憤怒找上門,因男孩家長平時就非常寵愛他。這次犯了如此大錯,也不加責備讓男孩承擔後果。卻只是把孩子護在後面,輕描淡顯的說:「孩子才幾歲啊,只是鬧著玩而已。」最終男孩家長擔心此事鬧大,於是賠償了女孩父母醫藥費,將他們打發。

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卻沒想到一周後,男孩夜闖女孩家中,將女孩的父母活活捅死,足足捅了19刀,最終因為情節惡劣,男孩被判無期徒刑。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說,人性有三層:

第一層,生物性,偏向惡;

第二層,社會性,善惡兼有;

第三層,精神性,偏向善。

一個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很容易做出野蠻的行為,生物性中的惡便傾瀉而出,並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及時管教、不縱容不兜底,重視底線教育是每個父母都該有的覺悟。

因為這世上,沒有底線的人最可怕。

正如易中天所說: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敢幹。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會發生。

同樣是關於「底線」1935年,名聲鼎盛的大畫家徐悲鴻從巴黎剛回來,蔣介石就特意差張道藩來請徐悲鴻給他畫一張半身像。張道藩儘管說了許多好話,甚至人身威脅,在名族大義明前,都被徐悲鴻斷然拒絕了。

孔子曾說:君子有所謂,有所不為。

底線是人的自我基準、道德基準,為人處世的基準,制定該有的規則。

三、

記得有一檔來自美國的育兒節目《Supper Nanny超級保姆》,這檔節目在國外非常受歡迎。

節目中的孩子基本都會提出各種無理要求,一旦得不到滿足,便會用在地上撒潑打滾,或尖叫,或砸東西等方式威脅父母,迫使父母做出讓步。

節目最後,通過兒童表現出的種種行為,育兒專家指出父母管不了孩子的原因,歸根結底就在於平時沒做好 「底線教育」,對孩子的一次次放縱與妥協,導致了他們越來越「無法無天」,難以管教。

中國有句古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為孩子制定底線,是護佑孩子的一種手段。

若把人生成長的歷程比喻為通過一座架設在激流險灘之上的橋,底線便是橋兩側的護欄。有了護欄相助,孩子就少了墜落激流的危險。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但有原則的,那我們該如何堅守住教育的底線,需要制定規則呢?

尼爾森 的《正面管教》,里的核心理念——溫和而堅定,美國心理學大師科胡特曾用詩意的句子表達了類似的含義——「如何深愛你?用不含誘惑的深情;如何拒絕你?用沒有敵意的堅決。

前者即「我愛就愛了,無條件地愛,也不會誘惑產生一個讓你需要我的境況」;後者即「我不答應你時,我態度堅決,但毫無敵意,不會說你無價值」。

敵意與誘惑,都會讓孩子迷失自己的心靈。對於孩子的需求,這兩句話表達了最有力也是最溫暖的關係。

要想溫和而堅定,「沒有敵意的堅決」,要記住三個步驟:

跟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

比如一歲多點的孩子,要多陪他,愛撫他,藏在媽媽身後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都可以。在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和他談心,讓他覺得可以和你交心,你是他安全的港灣,和他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你的內心非常地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其實,很多父母沒弄清楚什麼是「自由」,在孩子一兩歲或者三四歲的時候,什麼事情都由著孩子。到了六七歲,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嚴,不聽話就打,這樣孩子當然很不舒服。其實父母內心需要很堅定,孩子可以決定什麼,不可以決定什麼。

比如規定每晚9點必須睡覺、吃飯以前不能吃零食,就算孩子哭鬧,你也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溫和而堅定,「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要形成習慣。

明白孩子在哪個階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擔多少責任。這時候,父母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就要一直堅持這種原則和底線。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過大人。因為他知道,耍賴哭鬧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

美國心理學家曾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簡單來說,就是習慣決定命運,這份習慣也來自父母平時為孩子的「底線教育」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這份愛中不僅要包含理智與寬存,更應鬆緊有度,要為兒女們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劃一條清楚的界限,使他們的行為有章可循,父母的底線在哪裡,孩子未來的高度就在哪裡。

最後

慈母多敗兒溺子如殺子,處處為孩子著想,已經成為父母縱容孩子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父母也應該認清什麼才是真正的疼愛,千萬不要讓自己對孩子的愛變成傷害他的利器。

一個真正的受教育、有教養的人,一定是一個守底線,懂禮儀的人。

作者簡介:雲水禪心,富書專欄作者,愛寫作的一枚80後「老母親」,「我思故我在」用心感悟生活,用文字記錄育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4ZxWG4BMH2_cNUgwA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