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病殘夫妻36歲得子,如今兒子得重病6年欠下60萬 15分鐘前

2019-07-30     紅網

7月3日,是小森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從細胞移植病房轉到普通病房的日子,爸爸、媽媽和妹妹一大早就來到病房的探視通道,隔著玻璃跟小森交流。想到孩子馬上就要迎來新生,一家人激動不已。上午10:30,在醫護人員的慶祝聲中,小森走出細胞移植病房,兩兄妹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打招呼,回到普通病房後就迫不及待地一起玩起了手機。 (圖、文/吳靖 謝望東)

11歲的小森,全名石邦森,6年前被診斷為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屬罕見病,主要表現為血液中紅細胞減少,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頭暈、眼花、耳鳴、心悸、自身抵抗力下降等。此後石邦森前後9次在湖南省人民醫院住院,接受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並定期輸血,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圖為7月15日病房裡,在媽媽陪伴下吃午餐的石邦森。

但今年以來小森的病情加重,紅細胞很難維持在正常水平,輸血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而且輸血也並非長久之計,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才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手段。小森需儘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不然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圖為主治醫生給移植手術後的小森做口腔檢查。

一家人趕到長沙為小森抽血配型,小森唯一的妹妹石邦莉與其配型成功,這在同胞兄弟里也只有四分之一的機率。圖為醫院附近的出租里正在休息的石邦莉。

配型成功後,醫護人員為小森制定了最優的移植預處理方案。6月13日,經過前期準備,她瘦小的身體內已經為哥哥蓄積了充足的造血幹細胞,面對採集造血幹細胞的粗粗的針頭,她沒有絲毫猶豫與退縮,一心想著讓哥哥恢復健康,當天成功採集約200ml造血幹細胞備存。圖為留在長沙的妹妹來病房探視哥哥。

6月14日,造血幹細胞輸注到小森體內 ,經過醫護人員的努力,加上小森的堅強與配合,造血幹細胞移植實現了零感染、輕度排異反應並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及控制,小森終於在第19天走出移植倉,轉入普通病房進一步治療。

據醫生介紹,雖然小森已經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但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他將要走過漫長的抗排異路。「兩個孩子都很懂事,妹妹總說要等著哥哥一起回家。」小森的爸爸說:「小森住院這一個月來,妹妹一直留在長沙,每天都跟媽媽來探視哥哥,一家人都在期待著小森回歸正常生活的那一天。」圖為爸爸石維元向醫生了解小森的病情。

47歲的石維元家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鎮窩勺社區窩勺三組,苗族,屬建檔立卡精準幫扶的貧困戶。因患有白癜風,石維元30多歲才與身體有殘疾的龍玉珍結婚,36歲生下石邦森,之後有了女兒石新莉,全家依靠田地和石維元四處打零工維持生活和兩個孩子讀書費用。2013年3月,石邦森診診斷出再生障礙性貧血後,每個月的輸血、吃藥、骨穿等費用擊垮了這個貧困家庭。

從2013到2019年,家裡為石邦森治病已經花了近50萬,除了爸爸石維元打零工的收入,每年賣點地里的糧食湊點,其他都是鄉親們七拼八湊借來的,家裡已經負債纍纍。圖為石維元在醫生辦公室開診斷證明。

這些年為了給孩子治病,石維元嚴重的白癜風病也放棄了治療,這次兄妹幹細胞吻合做移植手術,一天的費用就好幾萬。手術完後家裡又多了20萬的欠款,目前已經背負了近60萬的巨額債務,剩下的治療費用也是一愁莫展。圖為7月15日石維元在石邦森的治療單上簽字。

為了照顧石邦森,家人在醫院附近租了間不足十平方米的房住下,爸爸石維元為了給小森籌錢回到了湘西花垣當地打工,有特殊情況就趕來醫院,處理完事情後馬上趕回,同時家裡還有一位80歲的老父親需要照顧,在醫院照顧小森的任務就交給了妻子龍玉珍。

小森手術出倉後轉入普遍病房,但仍屬於半封閉狀態,吃喝拉撒都在專門的病床上。陪伴他的除了媽媽和妹妹,就是這台科室醫護人員送給他的平板電腦了。醫生介紹,在小森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之前,極易發生各種感染及其他併發症,對環境、飲食都要非常注意,每一步的治療都非常小心謹慎。讀五年級石邦森平日學習成績優秀,他希望康復之後早日回到同學身邊,只是全家人都不知道還要等多久,45萬的資金缺口不知還有什麼辦法。

「感光計劃」為公益攝影師、慈善組織、募捐平台搭橋,發布困境家庭的圖片故事,助力募集善款。該計劃是由今日頭條攜手中國攝影家協會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聯合發起的圖片公益項目。如有困難,可私信「感光計劃」官方頭條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ua6Q2wB8g2yegNDDfU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