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利好不斷來襲,油價為何始終漲不上來?

2019-12-11     不執著財經

本周以來,國內原油期貨獲提振大漲。12月10日,原油期貨主力2002合約盤中最高升至468.7元/桶,創下9月18日以來新高,收報466.7元/桶,漲1.21%。但由於國際貿易局勢依然不夠明朗。今日(12月11日),國際油價仍在60美元下方震盪,並無有實質性突破。

導致國際油價前期上漲的原因是:首先,美國的石油產量增長已經放緩,並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繼續下滑。截至2018年,美國的石油產量同比增長超過20%,但今年9月已降至8.5%以下。由於冬季天氣總是影響油田工作,上游公司已削減了鑽井和完井預算。由於預算枯竭,預計12月份完工的油井數量將較11月份減少20%左右。

再者,歐佩克達成減產協議。12月6日晚間,減產聯盟達成在明年一季度減產50萬桶/日的結果,同時沙特方面自願多減產40萬桶/日,加上前一輪減產120萬桶/日的額度,合計減產額度達到210萬桶/日。目前,沙特和俄羅斯成為減產聯盟的急先鋒。

最後,美國經濟數據了於預期,也對國際油價產生一定支撐作用。美國11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26.6萬人,大幅好於預期。失業率從3.6%降至3.5%,回到2019年的低點,與1969年以來的最低失業率持平。非洲裔美國人的失業率是有史以來最低的。美國經濟數據回升,給國際油價上漲帶來了希望。

不過,導致國際油價今日仍在60美元下方徘徊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全球貿易摩擦持續不斷,美國最近還是動作不斷,先是給歐洲盟友開徵關稅,後面又要給中國輸美商品增加關稅。這就給全球經濟復甦帶來變數。市場擔心全球貿易戰升級,從而影響到國際油價的上升。

此外,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CPI升到4%以上,這使得國際投資者擔心經濟出現滯脹,而處於觀望狀態,現在只有中國經濟快速復甦,從而對國際石油的龐大需求,那才會對國際油價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十年前,正是中國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和10萬億天量信貸,才使得國際油價站上了148美元/桶的歷史高位。

另一方面,儘管歐佩克+達成了減產協議,但是主要減產國還是陽奉陰違。沙特這次的確減了產,但是在原來減產的基礎上沒增加多少,因為由於沙特的減產,使得沙特的外匯儲備下降,從2015年初的7000億美元降到5000億美元。沙特也很清楚僅憑一已之力,無法使國際油價恢復到80美元/桶以上。而俄羅斯雖然也減產了,但僅是減產7萬桶/日。遠遠達不到控制油價上漲的作用。試想,產油大國們都在玩貓膩,國際油價上漲就很難完成的。

事實上,美國對歐佩克+採取的措施是,如果油價漲上來了,我就增加頁岩油的產量,而如要國際油價跌下去了,我就順便減產休整,並且通過拋售庫存原油,來搶占歐佩克成員國家減產而騰出的市場空間。而對於歐佩克國家和俄羅斯來說,減不減產,反正都很吃虧,只有趁機趕快把原油快些出售,這樣才能維持本國經濟不衰退。

國際油價目前仍然低位徘徊,向上突破會有全球貿易摩擦、減產協議效果不彰,以及頁岩油出品的打壓,而向下也有產油國的生產成本,以及加大減產力度的可能。所以,未來國際油價將會在一個箱體內震盪,呈現上下兩難的境地。國內成品油漲跌也會充滿較大變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nIs924BMH2_cNUgpJx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