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權利與重量

2019-11-26   科創太湖

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炎熱之後的涼爽提醒我最近降雨量很大,夏季降水量一大就容易誘發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所以各部門發去了儘量少去山區遊玩的提醒,那麼住在山區的老百姓怎麼辦呢?災害問題其實也是經濟發展問題,主要影響弱勢群體,如同孟加拉國年年發洪水,買不起高地的居民只有等待下一次的洪水。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聚落建設要科學選址、合計設計、施工保質保量、監理到位。。。希望下一代會更加安全。

生命的權利與重量 博文寫於2010年7月20日 有刪改

一八三五年三月四日,偉大的進化論者達爾文來到剛剛發生過強烈地震的智利康塞普西翁市,面對一片廢墟,他發出由衷的感慨:「……人類無數時間和勞動所建樹的成績,只在一分鐘之內就毀滅了;可是,我對受難者的同情,比另外一種感覺似乎要單薄些,就是那種被這往往要幾個世紀才能完成,而現在一分鐘就毀滅的情景所引起的驚愕的感覺……」

經過南方冰雪災害、5.12地震(的親人罹難)、康定泥石流(確認高中同學永遠失蹤)、颱風等自然災害之後,頓覺身邊的人慢慢逝去,也由於學術研究興趣在災害教育這塊,不由得慢慢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權利與重量。

人活著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善待生命,為自己,為父母,為他人。但是人類在大自然、無規律的人類社會中,生命難免顯得渺小與脆弱。不同的致災因子或許產生不同的情感。如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更多的是無奈;面對幼兒園等社會共同突然事件、面對殘忍的兇手拿小孩開刀的時候,更多的是憤怒;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或許我們更多的是無力。

人生活在風險社會中,如何把風險降到最低,這種能力也可以稱之為防災素養,可以有工程技術層面的,政策層面的,科技的,當然還有教育的。我們可以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具有正確的防災減災知識、技能與態度,在災害發生前、來臨時、災後恢復做出正確的決策,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與幫助他人,培育安全文化。

或許大自然、人類未可控之力,才讓人類頓覺生命之美好,作為地球的一員,或許只是匆匆過客,曾經來過,一定要有意義的度過,不管明天發生什麼,曾經認真對待過每一天,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認真做好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我們的生命還有遺憾嗎?

生命的美好就在於其只有一次。

自己的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保存更多人的生命,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義與真諦。要飽含對生命的渴望與尊重,這是最基本的人性。我們不能無視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畢竟生命就是一種真諦。或許到了後來,每個人面對生死的時候,都有著戀戀不捨,都有著遺憾,都有著期盼,這是誰都繞不過去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現在,當彌留之際回首往事的時候才不會悔恨與不安。自己從小到大一直很順利,沒有經歷過親人別離,或許對這些東西感受不深,一直認為自己是熱愛生活的人,有著理想與抱負,也有著生活氣息,也熱愛思考,覺得思考能使人明朗,收拾眼淚,繼續前行。

參觀唐山地址遺址的時候,當看著紀念牆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變成名字的時候……當看著廢墟遺址的時候,32年已遠去,人已去,思念猶在。當看著蛇形彎曲的鐵軌的時候,當看著倒塌的廠房的時候,當看著一處處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地方變成固定的風景,情何以堪。參觀抗震紀念館的時候,看著破損的時鐘,時間永遠停留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4秒;看著用化學物品保存的被地光燒損的青椒;看著一幅幅照片中被夷為平地的城市;看著新唐山的建設成就與美好藍圖,除了對死者的紀念,還有對新唐山建設的感慨。

盛夏,心要靜。生活總得繼續,收拾心情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