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遍中國、日本的化肥褲,一去不復返了

2019-10-22     環球速讀

70年代末,在中國鄉村,有種奇怪的黑色褲子,結實,耐磨,久穿不壞,隱隱約約還可以看到上面印有字:「25kg」「日本製造」,看得一清二楚。

這種褲子是用裝尿素的袋子做的。

也許現在的年輕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那個年代,有這樣一條褲子也是很難得的。

作為60後,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們全家就在為每天如何吃飽穿暖而不懈努力。

八、九十年代之前,物資匱乏,糧食、棉布、油肉以及家電等很多東西都要憑票供應

令人憶猶深的是衣服

當時中國城裡人,一人一年只有少量布票,鄉村農民更是衣衫襤褸,困難得沒有褲子穿。

為了解決吃飯難關,中國從日本進口了大批尿素做化肥。

尿素用完後,尼龍袋染一染,正好做一條褲子。

消息漂洋過海,日本也非常震驚,沒想到連尼龍袋子都拿來做衣服……

那時,國內衣服的顏色,基本只有灰、藍、黑三種,穿著千篇一律,被外國媒體稱為「藍螞蟻」或「灰螞蟻」。

那時,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是中國老百姓居家傳統。

衣服大多都是父母買來布料動手製作的。

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年甚至很多人。

哥哥,姐姐穿不下了,給弟弟妹妹接著穿。

父母穿破了,好的部分改小給孩子用,甚至最後穿破的衣服,也要把好的部分再利用一下——改成護袖,做抹布或拖布用。

小時候,每逢春節才有一套新衣服,一套新衣服要管一年。

夏天太熱,厚實的棉布衣衫不好穿,就只好打赤膊。

每年春節換新衣服時,母親要等到年三十晚上,吃過年夜飯。

在臨睡前,才把新衣服拿出來給我們,就是怕我們大年三十晚上太頑皮,把新衣服弄髒弄破了。

過大年,穿新衣,出去拜年逛街別提多神氣了。

回到家裡幹活時,還要把新衣服都脫下來,就怕把衣服弄髒了。

記得我10歲時,曾經連續兩年大年初一早上放炮,不小心把衣服炸壞了,回家挨了父親兩頓打......

穿衣問題難,為何不多種棉花?

其實,吃飽還是穿暖?

是個兩難的問題,而且由來已久。

千百年來,支撐「衣食住行」四事之首的是「絲紡紗、紗紡布」的自然循環,它對以棉為主的天然纖維的依賴造成了長期困擾人類社會的糧棉爭地矛盾。

在中國,有明代中期以後出現的桑爭稻田和棉爭糧田;

在西方,有12世紀即出現的圈地養羊,經13到15世紀的緩慢發展,最終在英國演變為催生近代資本主義革命的圈地運動。

糧棉爭地的矛盾,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也是新生政權所面臨最具挑戰性的國計民生大事之一。

棉布不僅是緊缺的民生物資,也是穩定市場的重要籌碼。

該如何走出「棉糧爭地」的兩難困境?

這時,化纖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中。

這一縷纖細的人造絲,功勞顯著!

因為歸根到底,糧棉爭地矛盾的最終解決,就是靠化學纖維。

那時候,人們能有一件新衣服,特別是化纖做的的確良,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女孩要是穿一件紅裙子走在路上回頭率一定是相當高的!

化纖,在20世紀初葉被發明之時,完全出於對蠶吐絲的模仿;人們發現以石油等為原料的聚酯類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用來抽絲;

於是,人們可以不再依賴傳統的「絲紡紗、紗紡布」;這都基於芳烴技術的開發利用。

芳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根基,廣泛用於三大合成材料以及醫藥、國防、農藥、建材等領域。

對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烴品種之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合成應用最為廣泛的聚酯纖維的初始原料,通過聚酯切片、抽絲、紡織,再做成衣服或其他日用。

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科技還很落後,並沒有能力將原油加工成纖維,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進口纖維用於加工,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

上世紀70年代初從選址、圍海造地到點火試車開拓者們用了5年多時間在杭州灣北畔的金山衛海灘上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現代化石油化纖生產基地——上海石化。

1979年,滌綸網絡絲試製成功

1977年,在我11歲時,國家批准了年產53萬噸的儀征化纖項目。

作為國家22個重點引進項目之一,儀征化纖承載著解決老百姓「穿衣難」的歷史使命。

這是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的穿衣問題、緩解國內化纖供求矛盾、改變中國化纖工業落後面貌的戰略性措施。

1980年,我的父輩們也隨之從四川等全國各地調到了儀征建設工地,開始儀化的建設。

1982年1月,父親把我們一家接到了儀征,後來我也在儀化工作、安家,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儀征化纖的建設與生產之中,見證並記錄了儀化的建設發展。

1983年12月,儀征化纖一期工程建設投產前夕,全國率先取消布票,棉布敞開供應,老百姓不再為穿衣發愁。

1984年12月30日,儀征化纖滌綸一廠第一條聚酯生產線全線打通,生產出合格的聚酯切片。

1984年12月,儀化一期建成投產報喜

1985年4月26日,滌綸一廠第一條滌綸短纖維生產線投料試車成功,生產出合格的滌綸短纖維。

1985年滌綸一廠紡絲投產

1989年6月,公司首次時裝表演

1990年,儀征化纖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產,形成年產50萬噸化纖和化纖原料生產能力,占全國合成纖維產量的1/3,滌綸產量的1/2。

能給全國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添一套的確良新衣,極大地緩解了中國百姓穿衣難的問題。

但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整個聚酯產業鏈的核心是解決老百姓的穿衣問題,而聚酯產業的重要源頭芳烴的生產技術一直依賴進口,技術費用昂貴,產業發展受制於人。

2010年之前,全球只有美國和法國擁有生產芳烴的成套技術,技術壁壘非常高。

儘快研發出自己的芳烴生產全套技術,成為中國石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其中,芳烴生產的一個重要難關——吸附劑,始終沒有研發成功。

沒有合格的吸附劑,就無法獲得高純度的芳烴產品對二甲苯。

經曆數次失敗,2008年,第二代吸附劑研製成功;芳烴成套技術只剩下最關鍵的一座堡壘——吸附分離裝置沒有攻克。

因為國外技術的全面封鎖,項目初期,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進行了幾十年研發工作的專家學者們都感到束手無策,這幾乎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頂著各方的壓力,科研人員從原理和功能進行分析,針對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吸附分離裝置中承托著吸附劑的一層一層格柵進行重點研究。

2013年12月15日,海南煉化芳烴聯合裝置生產出一級對二甲苯產品。

中國石化成為全球第3家擁有整套芳烴生產專利技術的公司。

中國石化「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中國石化40年磨一劍!此劍一出,斬斷的是某些國家對我們的壟斷和暴利!

儘管,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大潮中,中國改革開放,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藉此來提升我國的創新和製造能力;

但是,最核心最關係到國民經濟命脈的東西,都是咱們自己搞出來的!

現在,即使要進口,咱們也可以拿到優惠的價格!

創新就是話語權!創新就是定價權!

完整的創新背後所支撐的成套技術就是化工強國的底氣!

從「的確良」到儀綸,從芳烴成套技術到聚酯產業鏈,從讓老百姓穿上衣到穿好衣,中國石化行業工作者們默默地攻克著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關!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的化纖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

從人們的穿衣問題可以看出,對於大國而言,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和其工業化的程度息息相關的。

正是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才使得「穿衣難」在中國成為歷史。

在短短几十年里,讓十幾億中國人都能穿得暖、穿得體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dkF9W0BMH2_cNUgv6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