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格外特殊的一個縣,為千年古縣且歷史上曾為州,縣名為單字

2019-09-18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衡水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是河北省地級市,因衡水中學而聞名全國。「衡水」之名為取自漳河,有「漳水橫流」之意,為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之地,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董仲舒、竇嬰、高歡、高適、蘇定方、馮治安等,而董仲舒、高歡、高適等均出自一縣,景縣。

現在,衡水市共轄2區9縣(含1縣級市),這九個縣中有一個格外特殊的縣,那就是景縣,景縣不僅是衡水市唯一的單字縣,也是河北著名的千年古縣,歷史上不僅曾為州,是董仲舒、高歡、高適等名人故里,西漢時也曾為周亞夫的封地,現景縣仍有「周亞夫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部,地處冀魯兩省交界處,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縣。景縣,古稱「條」(「脩」或「修」),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為趙、齊兩國相接地帶,齊魯文化、燕趙文化於此交融,歷史上名人輩出,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就為景縣人,現在景縣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三處,其一就為著名的「景州舍利塔」(景州塔)。

秦時,景縣縣域隸屬於巨鹿郡,其建制始於西漢,西漢時景縣境內有條縣(脩縣)、條市縣、廣川縣、龍條縣等縣,分屬信都國(信都郡)、平原郡、渤海郡等郡,是幽州、兗州、冀州三州相接之地。此外,西漢時景縣還曾有條侯國,為周亞夫的封地。東漢時,條縣隸屬於渤海郡,南北朝時期建制多變。

唐朝時期,條縣先後屬觀州、德州、冀州等,北宋時仍屬冀州,金時改屬景州(治東光),後景州改稱觀州,條縣仍屬之。元朝初期,觀州移治條縣,後觀州改稱景州,仍以條縣為州治,明朝初期省條縣入景州,其地由景州直轄,沿襲一千多年的條縣成為歷史,景州另轄東光、故城、吳橋三縣,隸屬於北直隸河間府。清初承襲明制,雍正後景州為河間府所轄散州不再領縣。

民國初廢州改縣,景州廢為景縣,抗戰時期曾設景南、景北等縣。建國初,景縣隸屬於河北省衡水專區,後先後為滄縣專區、天津專區所轄,1958年至1961年間併入吳橋縣,隸屬於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景縣復置後屬滄州專區,1962年改屬衡水專區,後屬衡水地區。1996年,地級衡水市成立後景縣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