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手裡都是不一樣的牌,所以依據你個人的意願、客觀的情況,你一定是做出了當下最好的選擇。那麼無論別人(包括我)的聲音怎樣,你的選擇對你的價值,你自己說了算。
來源:清醒貪心記(ID:qtnotes)
每次發出關於職場與家庭兼顧的文章,就會有人說,那是因為你們幸運,有錢,有好工作,有支持體系。
我同意。
觀察周圍,凡是能兩者兼顧的,一般要符合3個條件:
第一,老人可以幫忙。
如果老人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援手,孩子3歲以前沒進幼兒園怎麼辦?孩子入園、上學後,老師能等你到六七點下班嗎(何況很多人六七點還下不了班)?
第二,經濟條件不錯。
無論是家裡有皇位繼承,還是自己發展較好,能請得起幫手。還得運氣好,請得到,據說保姆對僱主都有鄙視鏈了。
第三,至少一方工作時間有自由度。
不少外企作息較為人性化,雖然也加班,但非常態,默認晚上和周末是私人時間。
我去創業公司後,老闆不介意我按時下班,娃睡後再次上線工作。
或者我先生是大學老師,工作緊張(他365天裡恨不得有360天睡不到5小時),但是不用坐班。
沒有這些條件中的至少一兩條,談兼顧確實是「何不食肉糜」。
但是,如果你的情況可左可右、可進可退,我還是懇請女同胞們,堅持一下。
譬如需要忍一忍不對脾氣的老人,需要接受時間相對可控但是不夠理想的工作,需要把自己當前的工資大部分付給保姆。
肺腑之言,原因如下。
01
婚姻制度會消亡,因為生命在變長
過去十年,癌症治療有重大突破,終有一日可以變為慢性病。營養加強、體檢普及、運動普及、觀念改變、技術進步,未來幾代人應該平均年齡奔著九十歲去吧。
想想四十歲的我,萬一活到九十歲,還有半個世紀要扛。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後半生有更多可能性。
我們能保證三十歲遇到、鍾情的那個人,一輩子同步成長、和平共處嗎?
如果三十歲生娃,孩子成年離巢後,你還有四十多年要過,你願意得過且過嗎?
這適用於男女雙方。
那麼,選擇經濟獨立,意味著把「站起來就走」的主動權留在自己手裡。
02
90%以上的人,收入無法支撐兩個家庭
感覺上拋棄你的同齡人很多,看看數據並沒有。正是因為財富完全自由的人稀缺,他們才容易受到關注。
不同統計口徑的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級也就幾百萬人。年薪+期權上百萬,在大城市的中高級專業/管理崗位不再稀缺,也絕對達不到10%的中國城市人口。
總之,有錢人沒那麼多。
相對有錢,也意味著家庭對未來現金流有所預期,那麼就會住更好的學區房、更大的房子、用好一點的品牌、培養孩子貴一點的興趣愛好……年薪百萬,在北上廣深的支出,輕易就可以撐滿預算上限,還得精打細算。
那麼,如果一個人、一份收入不能支撐兩個家庭開支時,他cut哪個?
狠狠cut前一個,狠狠的程度,可能超過你對人性的想像。
也就是說,壽命在延長、不確定性在增加、分手後生活無法保障,那麼我們要養得起自己。
03
「價值感」需要市場公允價格的支持
我寫過不少優美雞湯,鼓勵大家不要在意「別人的聲音」。
然而,我近來想想,在年輕時,還未完全找到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生命的價值感與意義感來自哪裡,人難免會依靠外在的鼓勵與肯定來建立自信。
那麼,我擔心,把「評價權」僅僅交給一兩個人,對於全職太太而言,就是你家人。
試想,我們在職場上都會遇到幾個「合不來」的同事和老闆。有時是利益衝突,有時是性格不合,有時是一兩件事心生嫌隙。
但是,如果你在市場上,可以換工作、可以換老闆,長期你會獲得一個基本的公允價值。
在我圖書籤售時,我拿主辦方安排的主持人舉例——也許會有幾場活動發揮失常、幾場活動的嘉賓不喜歡他的風格,但是他長期在市場上,幾年,幾百場,會有一個市場形成的口碑與評價。
那麼,當你在家時,難免依賴先生的認可、長輩的認可,十幾年、幾十年,你如何保證,他們會始終如一的積極、正面、公允?
04
當更多的職業女性留在職場上,我們才有機會去塑造職場的規則與氛圍
這是我朋友、麥府前同事Effie所言。她有兩個學齡前男孩,先生養家綽綽有餘,有一次問她為何堅持時,她說道:
我是獨生子女政策的受益者,否則在一個極度重男輕女的家庭,恐怕無法接受高等教育,一直走到今天。
那麼,我也希望能夠參與改變下一代職場女性的命運。
實話實說,如果老闆是職場媽媽,職場媽媽下屬的日子是容易過些。
我做營銷,團隊里女性居多,此起彼伏懷孕生娃,有娃的此起彼伏生病、看牙、家長會、演出日,我們相互體諒:
你娃病了,今天客戶會議我替你去;
我娃今晚沒倒,電話會議我先靜音;
先生出差了,今天我早一點走,晚上文件會改好發出……
其實就是多一點靈活性,多一點寬容度,職場媽媽們就能繼續前行。
就我個人經驗,懷孕就是工作精力打個九折,奮戰到臨產前一周的絕對不在少數,靠譜的人懷孕哺乳也靠譜,不靠譜的不懷孕哺乳也不靠譜。
(我也神煩「哺乳期反正公司也不能把我怎麼樣」的部分人,因為她們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
所以,想想我們的女兒,我希望更多女性高管出現,我希望自己堅持到底。
那麼,從男性角度而言,為什麼要支持太太繼續在職場上呢?
在尊重妻子發展意願之外,也有非常現實的好處。技術疊代加快,市場不確定性增長,那些覺得「我養得起老婆」的男生們,你同樣可能會破產、會失業、會生病。你和妻子,成為彼此支持、各自發展、共同承擔的夥伴,不是很好嗎?
而全職在家的親們,也深深請求你的原諒——我可能讓你覺得,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價值被挑戰了。
容我分辯幾句:每個人手裡都是不一樣的牌,所以依據你個人的意願、客觀的情況,你一定是做出了當下最好的選擇。那麼無論別人(包括我)的聲音怎樣,你的選擇對你的價值,你自己說了算。
上述意見,就當是對於經濟上與情感上可能出現風險的提醒吧。不適用於你的,請忽略我吧。
生命很長,「全職」也可以只是一個階段,不是永遠。若你內心還有願望,那麼陪伴孩子幾年,也可以考慮何時復出、如何斜槓。
原諒我太過直白,原諒我可能偏激。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心裡是慢慢形成的——因為,作為《那些離婚教我的事》的作者,我在後台收到許多女性讀者留言,關於婚姻起伏跌宕中的無奈與無力。
是誰出的題這麼難,無論是哪個選擇,我希望選擇權在我們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