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建華
出生於1912年10月18日的毛遠耀,字卓夫,號振國,曾用名胡俊、李傑,韶山沖翠嘉堂(今韶山市韶源村東茅塘)人。許多文章都說其是毛澤東的堂侄,他自言「是毛澤東的遠房侄子」(《中國教育報》2011年7月1日)。其祖父毛福生是毛澤東父親毛順生的同房堂兄弟,父親毛智珠是毛澤東的堂兄弟,伯父毛宇居是毛澤東的塾師。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第一展廳,我曾見過一張毛澤東與毛順生、毛福生、毛澤覃的合影。
1929年應堂叔毛澤民之召,赴上海轉天津走上職業革命道路。1949年3月6日,毛遠耀和遼寧旅大地委組織部部長王其人,分別被任命為大隊長和政委,率領千餘名幹部組成「南下幹部大隊」。10月8日,衡陽獲得解放。翌日,毛遠耀率領一批南下幹部進城接管。
1919 年11 月,毛澤東同父親毛順生(左二)、堂伯父毛福生(右二)、弟弟毛澤覃(左一)在長沙合影
為使城市迅速恢復到正常軌道上來,毛遠耀以高瞻遠矚的氣魄,把城市建設與支援解放大西南、恢復衡陽對外聯繫結合起來。僅僅用了40天時間,便修建好了湘江鐵路便橋,貫通了湘桂鐵路。其時湘江東西兩岸幾無交通可言,除了汽車有公路局的輪渡,過往行人則沒有,因而叫苦不迭。毛遠耀調動各方人力和物力,首先修建好兩岸的碼頭,再在兩隻木船上安裝發動機搞小輪渡。青草橋原是始建於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的木橋,晚清時以「青草橋頭酒百家」成為衡州八景之一。歷史上也曾幾興幾廢,1944年衡陽保衛戰時被日寇炸毀,後架木橋以通車輛行人。1949年5月9日,木橋被洪水衝垮,僅余橋墩,只好架設一座浮橋通行。現在連浮橋都沒有了,長沙至衡陽的公路無法連接,市內交通也極為不便。修橋沒有錢怎麼辦?毛遠耀召集各界頭面人物開會商議,發動全市各界捐助善款,1949年底動工,次年3月竣工。木橋通車那天,老百姓歡天喜地,敲鑼打鼓放鞭炮以示慶祝。
因為毛遠耀市長在1950 年4 月28 日市建字第98 號文件上批示:「來雁塔系衡陽古蹟之一,此塔應
毛遠耀經常深入市區街巷踏勘地形,與工程技術人員反覆研究,把原有小街小巷裁彎取直,擴寬延長,拆除了沿江路的城牆與城門,並提出經緯分明、三橫九直的道路骨架,初步擬定了舊城向西擴展至頭塘的城市建設方案(慶幸的是,他的心愿半個世紀後實現了)。除了中山南路是一條6.5米寬的麻石路,其餘道路多是狹窄彎曲、坑窪不平的卵石灰土道路,「天晴三尺霧,落雨一坑泥」。無經費來源,省里也因為百廢待興,對衡陽市不可能有什麼財政補助,於是毛遠耀號召黨政機關幹部、駐衡官兵和廣大市民踴躍參加義務勞動。1951年夏秋之際,解放路、人民廣場(今岳屏廣場一帶)施工進入高潮,星期天參加義務勞動的達萬人之眾。由市區到火車西站、汽車西站的馬路,整修岳屏公園,開闢人民廣場,則是以工代賑(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完成的。
楊文榘是當時市政府建設科技術幹部,也是全市義務勞動委員會辦公室的實際負責人,在《三年恢復時期衡陽城市建設的回顧》一文中說:「毛遠耀非常注重人才與技術,真正做到了知人善用。在當時處於疾風驟雨的階級鬥爭時期,農村在進行土地改革,城市也在進行民主改革,但他仍然堅持尊賢薦能,唯才是舉,不搞唯成分論。在當時政府經費困難時,黨政幹部實行供給制,而對於技術人員卻實行優惠的薪金制,充分調動了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無不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之中。」
1953 年3 月26 日,毛遠耀(前排右五)離開衡陽時所攝,前排右六為毛遠耀母親,右七為毛遠耀父親
作為6名城建工程師之一的尹肇詩,40年後在《我市解放初期的城市建設》一文中談道:原設想於解放路口建湘江大橋,使解放路東連京廣鐵路衡陽車站,西通5條公路聯網的汽車西站,成為一條改變衡陽市市容市貌的主要交通大道。根據省里的設計方案,解放路全寬26米,其中車道16米,人行道各5米。待學宮路建成後,大家認為全寬20米(車道12米,人行道各4米)太窄了,聯想到即將動工的解放路全寬26米,仍然是窄了。毛市長採納群言,改為全寬32米,其中車道20米,人行道各6米,重新設計報省。他還說:「如果技術力量可能,可以考慮鋪築柏油路面。」全長800米的解放路一期工程,東起湘江河岸,西止牛角巷口,從勘測定線到柏油路面鋪築成型,用一年時間全部完成。20世紀50年代初期,如此規模巨大的馬路建設,全省尚屬破天荒第一次。1953年,長沙等市曾派人來參觀柏油路,進行經驗交流。接著,中央城建部門考核,認定該路用油少、造價低、質量好。到後來,市城建局曾總結柏油路鋪築的經驗,在1957、1958年全國城市建設經濟交流會上作過介紹。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恰恰是備受推崇的「衡陽經驗」,卻成了毛遠耀的「滑鐵盧」。「市委個別領導認為,解放路太寬,是『大城市思想』作怪,點名批評,同時將和平路降格保留」(尹肇詩《我市解放初期的城市建設》)。曾有許多老前輩、老領導告訴我,因為毛主席曾親口對毛遠耀說過,要學習蘇聯管理城市的經驗,所以毛遠耀提出以紅旗電影院為中心,像莫斯科那樣搞一個輻射性大廣場,東西南北大道全部貫通,結果遭到個別領導的抵制。他們上告省委和中央,毛遠耀因而挨了批評,只能被迫離開衡陽。然而70年後的今天,回頭再看早些年勉強拓寬到46米(包括兩邊綠化帶和人行道)的解放路,是不是顯得十分逼仄了呢?而現在想要再拓寬一尺,無異於登天之難!
2006 年10 月19 日,94 歲的毛遠耀去韶山翠嘉堂老屋的路上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1953年3月,毛遠耀奉令調任並無像樣工業的湖南省工業廳廳長。翌年秋天,調往北京任輕工業部辦公廳主任,嗣後去青島橡膠二廠任廠長。1956年夏天,再調北京任化工部辦公廳主任、部黨組成員。翌年10月,調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即後來的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今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前身)任黨委第一書記,一直在這個崗位乾了整整30年,1987年底以副部長級待遇離休。
1960年1月26日,毛主席乘專列路過衡陽,在445部隊停留一天,隨行的毛遠耀「看到衡陽大變樣了,心裡由衷高興」。1983年3月再到衡陽,「看到衡陽市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心裡更是激情滿懷」。這一次,毛遠耀到了兩路口一個山頭上(張家山),那兒有一座埋葬衡陽保衛戰犧牲的國軍官兵和被日寇殺害的百姓白骨坑(俗稱「萬人坑」),不由得深長嘆息道:「這是衡陽成為抗戰名城的歷史見證。當時由於財力有限,沒有進一步修葺,使之成為永久性建築,以教育子孫後代。這件事沒有做好,我至今引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