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這場持續二百多年的人口大遷徙把蒙漢人民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內蒙古鄂爾多斯以博大的胸懷和包容的情懷接納了從西口而來的晉陝民眾和農耕文化,從而掀開了蒙漢人民共同開發建設的歷史篇章。
走西口路線圖。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三次巡視鄂爾多斯地區後,頒布了一條開放性政策,允許晉陝農民到蒙地開荒耕種,歷史上的走西口由此拉開大幕。晉陝地區窮苦農民把走西口作為逃荒的主要途徑,清末《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決定大規模開墾蒙地,晉陝民眾走西口的規模越來越大。廣義上的走西口是指晉陝人越過長城進入蒙地,「口」即長城的關口。具體的「口」有兩處:一處是山西省右玉縣的殺虎口,由此出關入蒙,經和林格爾進入後套;另一處是陝西省府谷縣的古城,古城門洞南即為「口裡」,門洞北即為「口外」。所以,「西口」的概念既模糊又清晰,既籠統又具體。晉西北和陝北人多由古城出關,進入鄂爾多斯的路線是沙圪堵—納林—馬場壕—新民堡—王愛召—樹林召—大樹灣,然後至包頭等地,據考證這條路是走西口的主道。
府谷縣古城城門。
今天,我們踏上鄂爾多斯境內的西口古道,遠去的歷史文明與耀眼的現代圖景交相輝映,滄桑巨變中的歷史脈絡依然清晰,滿眼勝景更讓人感受到蒙漢文化交融的無限魅力。
黃河渡口。
准格爾旗的龍口鎮政府所在地馬柵是晉西北人經河曲入蒙的必經之地,這裡在明朝末年曾是明蒙通商易馬的集市,因而得名馬柵,如今依然是晉蒙交往的商埠前沿。馬柵地處晉陝蒙三省交界,是鄂爾多斯海拔最低的地方,人傑地靈,盛產瓜果,解放前這裡曾出過50多名地下黨員,龍口鎮在大口村建設黨史展廳,記錄和展示馬柵閃光的革命史。雖然有通河曲的公路,但這裡的村民依然習慣於從黃河古渡來往於晉蒙之間,馬柵逢七趕集時不少河曲人也會坐船過河湊個熱鬧。54歲的大口村民史田榮耕種之餘在大口古渡兼職艄公,他的爺爺、父親都曾在這個渡口上搬船。現在村裡有人過河給他打個電話就行,5塊錢一個來回。「過去西口路上來的都是窮苦人,所以這個渡口一直是『半義渡』,現在我也就收點油燃費。」史田榮傳承了大口古渡的傳統。龍口鎮區河道中心便是極富傳奇色彩的「娘娘灘」「太子灘」,猶如黃河中的兩顆明珠,與萬家寨水利樞紐和龍口水利樞紐遙相輝映。雖然「娘娘灘」屬山西河曲,「太子灘」屬內蒙古准格爾旗,但這並不能分開這對「母子」,龍口鎮已經把「娘娘灘」規划進了黃河風情旅遊線路中,在龍口人心中,「娘娘灘」也是屬於他們的。
娘娘灘。
從龍口鎮向西北行進,便是陝西府谷的古城。在這裡,我們遇到了從准格爾旗嫁到古城的李翠清,她家經營一個小超市,經常往來於「口裡」「口外」。掛滿彩燈的古城門洞裡停了一輛帕薩特,車頭向著「口外」,西口古道上那艱難跋涉的足跡和辛酸的故事,已成為遙遠的往昔,風塵瀰漫的黃塵古道如今已成為風雨無阻的柏油公路,開車一天可打個來回。
准格爾旗地毯廠舊址。
舊時走西口的人過了古城,順納林川北行,第一天通常要在准格爾旗的納林打尖過夜。納林是西口路上極富文化底蘊的所在,准格爾旗在漢代因盛產糜黍被命名為「美稷縣」,美稷古城遺址即在納林。美稷是農耕樂園,盼望五穀豐登是晉陝民眾的神聖嚮往,在美稷故址打尖過夜,總是能讓西口路上的跋涉者鼓起繼續前行的勇氣和信心。走西口的勞苦大眾大多帶著手藝,因此,一直以來納林的手工業和三產服務業較為發達,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納林的地毯,曾出口海外,揚名世界,但隨著市場需求和利潤空間的縮小,納林地毯廠於2002年倒閉。現在,原先廠里的一部分工人還繼續以家庭作坊的方式製作手工地毯,支撐著這個傳統手工業。昔日繁華的納林老街,依然保持著幾分舊時風韻,商鋪飯店彰顯著誠信厚道的禮儀與風貌。街上有一家驢肉碗飥兒店生意不錯,這種晉陝地區的典型小吃如今也成為準格爾旗的招牌吃食。碗飥兒店的女主人厚道大方,一個驢肉碗飥兒竟然是肉居三分之二。應該說,今天鄂爾多斯漢族群眾的真誠大方,源於蒙古族同胞的熱情豪爽,蒙漢人民共同凝練的開放包容、誠信友善的鄂爾多斯精神品質,使我們得惠至今。
美稷古城遺址。
西口路上的美食,驢肉碗託兒。
准格爾旗打出西口文化牌,發展鄉村旅遊。
隨著走西口「進口」到鄂爾多斯的不止是碗飥兒,走西口的重大意義在於帶來了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融,形成了蒙漢人民共創共建的輝煌歷史。漢族群眾進入鄂爾多斯以後,和蒙古族下層群眾同處於蒙古王公與漢族地商的壓迫剝削之下,相同的階級地位使蒙漢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鄂爾多斯歷史上著名的武裝抗墾、獨貴龍運動就是蒙漢人民共同發起的。走西口使鄂爾多斯地區的經濟形態由單一的畜牧業經濟變為農牧業結合經濟,從而開拓了農牧並舉的歷史。蒙漢群眾在生產上的互幫互助,生活上的互相影響,逐步融為一體,在生活習慣、價值觀念、人文追求等方面也漸趨一致。漢族群眾廣泛接受了蒙古族信仰的藏傳佛教,蒙古族群眾在召廟裡也供奉起了龍王、關公;漢族群眾喜歡上了炒米、奶茶、手扒肉,蒙古族群眾也愛吃粉湯、油糕、燴酸菜。蒙漢文化的多方面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最典型的就是蒙漢人民在藝術上共同創造了旋律獨特的「漫瀚調」,如今,准格爾旗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漫瀚調)之鄉。漫瀚調在鄂爾多斯民間長盛不衰,流行在達拉特旗的經典曲目《打魚劃劃》的曲調原型就是蒙古族短調民歌《扎明扎罕》,同時融入了晉陝民歌的風味,《打魚劃劃》極其典型地說明,漫瀚調的本質就是「蒙漢調」。
西口路上一站——壩梁。
達拉特旗的馬場壕是西口路上的重要集點,馬場壕曾有兩個規模較大的車馬店供走西口的人落腳,各種手藝人聚集,紙廠、炮鋪紅極一時。如今,這裡和全市大多數農村一樣,年輕人走了出去,留守的多是中老年人。說起漫瀚調,這裡的人說:「我們這兒拉出個人來都會唱。」每個周六日,村裡都組織村民在村委會大院裡開「演唱會」。馬場壕向北,便是廣闊的黃河沖積平原,這正是《打魚劃劃》中所唱的「海海漫漫米糧川」。
西口路上的匆匆行人,在達拉特旗留下了很多印記。在王愛召鎮有個叫「三座茅庵」的村莊,便是當年走西口人落腳後搭庵而居叫出名的。西口路上重要的集散地「新民堡」也是當年走西口到達拉特旗的「賀解鄔米白程喬」七大戶出資打築的土堡,現在,丈八高牆僅剩幾截土壘,但村裡依然可見當年規劃齊整的三街六巷。站在城牆遺蹟旁,賀氏後人賀全談起當年的新民堡依然充滿驕傲:「過去這兒比包頭還紅勢。」
達拉特旗新民堡遺址。
西口路上,今天的鄂爾多斯人民共同創造了更為輝煌的現代工業文明。准格爾經濟開發區、大路工業園區、達拉特經濟開發區,三個全市重點工業園區撐起了鄂爾多斯東部的現代工業框架。今日的西口之路上,公路鐵路縱橫交錯,現代循環產業的鏈條越拉越長。
西口之路充滿苦難艱辛,同時閃耀著文明光輝,西口之路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融合升華的通道,是蒙漢人民締結友誼共創文明的橋樑。蒙漢人民共同培植的「開放包容、誠信友善、不屈不撓、拼搏創新、艱苦奮鬥、不斷進取」的精神品質,已在鄂爾多斯廣袤的大地上生根開花,枝繁葉茂,西口文化已升華為鄂爾多斯獨具風采的地域文明。
西口之路,功勳巍巍,光華燦爛;
鄂爾多斯,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來源 :鄂爾多斯新聞網微信
本期編輯:王順
厚重西口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tdrNmwB8g2yegND6_C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