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詩的由來
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這是流傳下來的唐代張打油寫的《詠雪》詩,要比之柳宗元寫的《江雪》,則差得太遠了。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詩寫出了詩人在革新失敗後的極端孤獨的心情。而張打油不過是用他的語言寫出了他所看到的下雪後的情景。充滿了戲謔的情調。
唐代是詩國,幾乎人人都會寫詩。據說張打油是個像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的打工仔,靠給人幫工生活。張打油愛寫詩,雖然水平不高可又喜歡賣弄。一次天下了雪,張打油在主家的粉壁牆上寫了一首詩:
六出飄飄降瓊瑤,
山前山後都白了。
有朝一日天放晴,
使帚的使帚,使鍬的使鍬。
主家看了,又好氣,又好笑。便集合家人,問是誰寫的,張打油說是自己寫的,主家不相信是張打油寫的。說:「當著大家面,我出題,你再寫一首如何?」張打油說:「請老爺出題。如寫不出,甘願受罰。」主家便以南陽打仗為題,張打油出口成章:
百萬雄師下南陽,
外無救兵內無糧。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大家聽了,笑得前仰後合,主家也再不罰他。從此,張打油名聲更大了。這個故事記載於明朝馮夢龍的《古今譚概》中。「打油詩」也成為一種戲謔的詩體流傳下來。以後,凡是開玩笑的詩或自謙認為寫得不高雅的詩都稱之為「打油詩」。
歷代打油詩
1.清代詩人陳斗泉寫的一首打油詩。是寫給給他送陳年金華火腿的一位朋友,全家人沒有得到實惠,反倒因此受累。這首五律寫的平仄合律,對仗工整。形式上是正宗詩體,可詩的語言通俗,充滿了詼諧。讓人忍俊不禁。完全是打油詩的風格。
金腿蒙君賜,全家大喜歡。
柴燒三擔盡,水至一缸干。
肉似枯荷葉,皮同破馬鞍。
牙關三十六,個個不平安。
2.清朝嘉慶年間在杭州錢王祠側署名阮漁人寫的一首:
放浪西湖二十年,飢來吃飯倦來眠。
今朝檢點傳家物,只有蓑衣最值錢。
寫出一種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的情懷。
3.清代學者錢大昕的僕人關中觀寫過一首《詠鐘樓》;
遙望鐘樓一座方,當中顛倒掛銅缸。
東邊撞起西邊響,隱另隍琅隱另隍。
這詩寫得非常直白,但不給人以美感。4.張打油詩中「有朝一日」的寫法,感染後人,有一首《青松山花》詩: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
有朝一日霜雪降,只見青松不見花。
這雖不算好詩,但也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5.下面一首《詠墓堆》的詩卻差多了 :
吾觀眼前一墓乎?腦頭細來底頭粗。
有朝一日倒過來,底頭細來腦頭粗。
這種詩寫得鄙俗,簡直不堪卒讀。
6.唐代大詩人李白死後埋在采石磯,不少文人墨客題詩抒懷,其中有一首寫道:
采石磯邊一丘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內弄大斧。
既通俗易懂又講出了一個人人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道理,「班門弄斧「的成語也因此而流傳下來。
7.李白「戲杜甫詩」
飯順山頭逢杜甫,
頭戴笠子日卓午。
為問因何太瘦生,
只為從來作詩苦。
8.司馬光的「登山詩」
一上一上又一上。
看看行到嶺頭上。
乾坤只在掌握中,
五湖四海歸一望。
9.蘇東坡的「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註:這首詩表面上是為孩兒而寫,而且其期待明顯地有悖於常情,卻抒發滿腔激憤,諷刺了當時「愚且魯」的公卿,鞭撻了不公正的社會現實。
10.蘇東坡的「竹筍燜肉詩」
無竹令人俗,
無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
竹筍燜豬肉。
11.歐陽修的猜謎詩
大雨嘩嘩飄濕牆,
諸葛無計找張良。
關公跑了赤兔馬,
劉備掄刀上戰場。
註:據說這首打油詩寫於一次飯後。歐陽修到一家新開張的酒家吃完飯後,店主詢問菜的味道如何。歐陽修於是用猜謎和諧音的手法題寫了這首打油詩,巧妙地道出了「缺滋少味」:第一句謎底為「無檐」,即無鹽;第二句「無算」即無蒜;第三句「無韁」即無姜;第四句「無將」即無醬。
12.楊萬里的「早餐詩」
船中活計只詩編,
讀了唐詩讀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
半山絕句當早餐。
註:宋代詩人楊萬里,每日堅持晨讀,十分刻苦,不許人去打擾,每每忘記了早餐。還寫就一首打油詩作為自嘲。
13.唐伯虎的「除夕詩」
柴米油鹽醬醋茶,
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暮清閒無一事,
竹量寺里看梅花。
註: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曾一度因生活困頓不堪,到了除夕年貨還沒置辦齊全,一首打油詩生動地吟出一種別樣的「除夕」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