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都是「騙」出來的,這些讓孩子變傻變笨的「大實話」,千萬別說了

2022-05-25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優秀的孩子都是「騙」出來的,這些讓孩子變傻變笨的「大實話」,千萬別說了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冬已菲朗讀音頻

音樂:小瀬村晶-Untouched Rainforest, Pt.1

歌曲:陳珊妮-他說

文 | CC爸媽

來源 | 公眾號ID:cc-bama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父母會把一些騙小孩的話當做教育手段:

  • 「哎呀,超市關門了,買不了糖了」
  • 「吃這個牙齒會掉光光的」
  • 「不禮貌的小朋友是沒人喜歡的」

這種騙有很大問題,我們不提倡。

但有一種「騙」,卻可以成為輔助孩子成長的有效方法。我在生活中也經常這樣「騙」孩子:

  • 「這次你彈得太好了,比上次流暢很多,媽媽都快陶醉了」
  • 「哇,你竟然扔進去一個球,太厲害了,媽媽練半天也沒進一個」

不過我說的騙更像是一種「放大鏡」,去看見和放大孩子的長處和潛力,期待孩子將來變得更好。

「騙」有時也有大能量

我給大家講個我身邊真實的故事。

我表妹小A,大學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然後去了英國讀研,之後又去美國繼續讀。

她很小就開始學習美術,她的專業之路,毫不誇張就是被她爸,也就是我叔叔彩虹屁一路夸出來的。

小時候,小A剛表現出畫畫的興趣,她畫了一幅畫,一個站牌、一個沙發、一個人歪著坐在沙發上,兩條腿癱的筆直。

就這樣一幅簡單的畫,我叔叔卻看得老淚縱橫:

「幾個元素就生動展現出了我當時每天工作累癱的場景。畫風雖然非常稚嫩,但這孩子肯定是有天賦的,寥寥數筆,就畫的這麼傳神,這畫面都是她自己悟出來的。

他就像發現了一枚閃閃升起的藝術之星般,連吹彩虹屁。

說孩子你太有畫畫天賦啦!

這個故事,我叔叔講了幾十年,講給過我們家族所有人聽。

小A自然是備受鼓舞,畫畫更積極。

後來中途也有坎坷,尤其是臨藝考那些日子,小A壓力很大,但每次叔叔都說:「爸爸覺得你超級有畫畫的天賦,你的畫一般人都看不懂,但爸爸能看出你有自己的風格。」

叔叔精湛的演技,一次又一次打消了她的顧慮。

高考時八大美院都報了名,7個都落了選也沒放棄,最後被央美錄取了。

小A一路在她父親的「哄騙」中,在畫畫的這條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如果叔叔從一開始就說大實話「你這畫得確實啥也不像」,估計小A也不會對畫畫生出如此濃厚的熱愛。

而這種一路彩虹屁的教育模式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期待效應」。

什麼是「期待效應」?

在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他倆可是世界級大騙子。

有一次他倆到學校隨機挑選了十幾個孩子,並對校長和老師說這些孩子天賦異稟,是難得的天才。還強調要對孩子們保密,不要過多關注,以免被發現。

等過了八個月後,當他們再次來到學校,發現這些孩子全都進步明顯,且性格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也喜歡和人打交道。

這是因為老師們收到了他們的暗示,對這些孩子抱有更高的期待,通過語言、態度、表情等各種方式將期待傳達給孩子,孩子在受到期待後也給予積極回饋。

慢慢的,期待變成了現實,孩子們真的在向著天才改變。

這項實驗就是後來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期待效應」。

這場實驗證明了,當他人對個體某一方面有所期待時,個體會為了不辜負他人的期待,而更加發奮努力,從而達到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效果,尤其是孩童時期。

為什麼「騙」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其實,我們的「騙」(期待)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可以看到孩子的優點和努力。

古語有云,「求上而得中,求中而得下,求下而一無所得。」

沒有天生就有亮眼表現的娃,他們最初有的可能只是一點點不同,後來經過父母(或其他人)的看見、引導、鼓勵,才將這一點點不同,成為了自己最大的閃光點。

我們要做的,是給最初的星星之火添柴加薪,助它成為燎原之勢;而不是因為它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無視它、甚至掐滅它。

心理學上將人的行為形成分為三個階段——定為、裝為、變為。

其中「定為」是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父母把孩子定義為了什麼樣的人。

比如,一個脾氣特別倔強的孩子,在有些父母眼裡,就是一個「意志力堅定的孩子」,而在另一些父母眼裡,就是一個「不服管教的刺頭孩子」。

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把孩子當做什麼樣的人來對待。

因為父母的評價是孩子認識自我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窗口,孩子們在確定個人發展過程中,會天然地從父母這種「過來人」身上獲取參照信息。

因此,父母的期待就成了孩子早期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影響源。

倔強這個特質,父母認為好,那孩子就會相信自己是優秀的,他就會為了成為一個意志堅定的孩子而努力,也會更自信、陽光,更願意變好。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頑劣的,那孩子多半也會自暴自棄,變得不那麼好,甚至自己都討厭這個擰巴的自己。

發明家愛迪生大家都知道,愛迪生小時候特別喜歡拆東西,就連老師都忍不住控訴「讓孩子改改這個毛病吧」!

但愛迪生的媽媽不以為然,她覺得這是孩子的愛好,更是孩子與眾不同的優點。

也正是在媽媽不斷地鼓勵下,愛迪生才成為了對人類貢獻非常大的發明家。

然後是裝為。

孩子不斷接受父母的「定為」信息,似懂非懂的他們會奔著父母的期待去行動。

我小時候就是總被誇是我們這個胡同數學最好的孩子,在碰到比較難的題時,其實我有時也懶得去算,但一想到「我可是胡同大小孩子中數學最好的人」就不自覺的想要爭一口氣,非算出不可。

當我越來越投入這種狀態,收穫的肯定也就越來越多,大家都在說「這孩子最喜歡解數學題了」。

當孩子時時都能聽到同一種肯定,比如「我就說他特別有主見吧、我就說他特別愛乾淨吧。」

這種肯定越多,孩子的勁頭兒就越足,即使不是真的,假裝一下也是可以的嘛。

最後變為,孩子裝著裝著就慢慢形成一種行為習慣。

比如開頭提到的表妹小A,一路走來,就認定了,自己是個蠻有繪畫天賦的孩子;比如我自己,一路走來,就認定,自己是個蠻有數學天賦的孩子。

這是學習層面。

性格以及行為,也是一樣。

有些人被誇愛乾淨,長大也就變成了一個特別愛乾淨的大人;有人被誇特別包容,長大也就變成了一個不愛計較的包容性子。

因為習慣,他就覺得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人,這種就是他本來就有的狀態。

期待也要講究方法和度

人都是具有向上性,希望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父母傳達期待的方式也很重要,高期待不等同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果是這種期待,我們還是要控制下自己對孩子成功的渴望。

因為過高的期待會帶給孩子壓力,無形中給孩子很多壓迫感和焦慮感。

「我必須這樣,不這樣就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了」。

我們的期待應該作為孩子向好發展的指路燈,而不是將孩子逼上懸崖,讓孩子必須按著這個路走,不然就將他摔得粉碎。

我們的期待:

1、應該是基於現實的,是孩子目前跳一跳就能觸到的高度,而不是一步登天那樣的終極夢想。

應該是 「你真的很擅長做這種數學題啊/真的很擅長背詩啊」,而不是「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考一百分」。

2、應該是以孩子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想像中的好形象為中心。

不能咱想啥,就強行輸入,而是基於孩子的特點,先發現興趣,再放大能力。

按照孩子的能力/性格去發展期待,而不是讓孩子按著父母的期待去發展不擅長的能力/相背離的性格。

只要父母願意,再差的孩子也能找到閃光點。

當你看到的都是孩子身上的光芒,那孩子一定會從我們的目光中看到閃閃發光的自己,孩子也一定會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寫在最後:

期待也不是光動嘴就可以。

在孩子發展好的時候,去認可他,鼓勵孩子可以做得更好。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去幫助支持他,這是一種期待,更是一種信任。

我們給孩子無限可能的期待,也要接受孩子的局限性。在孩子不足的、做不到的方面,接得住孩子,接納他做不好的時刻。

在孩子人生中重要的節點上,父母是支持還是打壓,這可能會使孩子擁有不同的人生。

對孩子的「期待」

不是空穴來風

而是以積極的心態

接納、鼓勵、引導孩子本身的特點

邀您加入7天好媽媽成長營

只需19.9元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輕鬆應對各種育兒場景

作者介紹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主播介紹

冬己菲,4年前在育兒的路上遇到了困惑,焦慮的我有緣遇到尹老師的書,然後參加學堂的各種群學習,成長自己,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