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Paget病的臨床病理特徵和生存結局:基於中國人群的回顧性研究

2023-01-12     繪真醫學

原標題:乳腺Paget病的臨床病理特徵和生存結局:基於中國人群的回顧性研究

乳腺Paget病(PD)是一種罕見的乳腺癌類型。大多數PD患者伴有導管原位癌(DCIS)或浸潤性乳腺癌(IDC)。本研究旨在探索PD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徵和生存結局。納入了復旦大學上海癌症中心(FUSCC)406例診斷為PD伴IDC/DCIS的患者作為PD組,1218例同期診斷為單IDC/DCIS的患者作為非PD組,對這兩組的臨床病理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了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SEER)資料庫PD和非PD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徵用於驗證。結果顯示,與非PD組相比,PD組腫瘤較大(≥2cm:43.1% vs 35.5%,P<0.001)、激素受體(HR)陰性(68.5% vs 26.6%,P<0.001)、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陽性(70.7% vs 27.5%,P<0.001)以及Ki-67陽性(51.5% vs 42.5%,P<0.001)的比例顯著更高。HER-2過表達亞型在PD-IDC組中占比最高,在非PD-IDC組中占比最低(54% vs 8%,P<0.01)。此外,PD組的無病生存期(DFS)顯著短於非PD組(5年DFS:91.8% vs 97.3%,P=0.001),SEER資料庫顯示類似的趨勢。單變量和多變量Cox回歸分析表明PD是預後不良的獨立風險因素。本對照研究表明,排除年齡、HR、HER-2、腫瘤大小和淋巴結狀態後,PD組的生存期短於非PD組。PD伴IDC/DCIS與腫瘤更具侵襲性和生存結局更差相關。超過一半的PD乳腺癌為HER-2過表達亞型。PD是乳腺癌預後不良的獨立風險因素。

研究背景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乳腺Paget病(PD)是一種罕見的乳腺癌類型,占所有乳腺癌的0.5–5%。PD的臨床特徵是乳頭和乳暈出現濕疹樣皮損,並伴有其他皮膚變化,如瘙癢、紅斑、乳頭有血性分泌物溢出、乳頭糜爛或潰瘍以及乳頭內陷。乳頭表皮惡性乳腺上皮細胞浸潤是PD的主要病理變化。

關於PD的發病機制有兩種假設。原位惡性轉化理論認為,Paget細胞是惡性細胞,獨立於任何潛在的癌前病變或癌變原位出現。嗜表皮理論認為,Paget細胞起源於潛在的導管腫瘤,沿著乳腺導管遷移至乳頭表皮。

約90%的乳腺PD患者伴有導管原位癌(DCIS)或乳腺浸潤性癌(IDC);只有一小部分PD患者僅涉及皮膚變化。既往研究顯示,PD腫瘤雌激素受體(ER)陰性、孕激素受體(PR)陰性、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陽性和組織學分級高的可能性更大。此外,PD伴DCIS或IDC患者生存期可能短於PD患者;而與乳腺癌相比,PD的存在可能與生存結局較差相關。

由於PD較為罕見,大多數研究納入的患者數量有限。此外,PD的潛在機制仍然存在爭議。因此,本研究納入了復旦大學上海癌症中心(FUSCC)406例診斷為PD伴IDC/DCIS的女性患者,研究PD是否影響IDC/DCS(PD-IDC/PD-DCIS)臨床病理特徵和生存結局。

研究結果

臨床病理特徵

入組了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間FUSCC 406例乳腺PD患者。平均確診年齡為52.3歲,範圍為27至92歲。在這些入組的PD患者中,82%(n=333)伴有IDC,18%(n=73)伴有DCIS。表1展示了PD組和非PD組的臨床病理特徵。PD組平均年齡大於非PD組(52.3歲vs 50.5歲,P=0.004)。與非PD組相比,PD組腫瘤較大(≥2cm:43.1% vs 35.5%,P<0.001)、淋巴結轉移(39.6% vs 37.1%,P=0.043)的比例更高。此外,與非PD組相比,PD組腫瘤HR陰性(68.5% vs 26.6%,P<0.001)、HER-2陽性(70.7% vs 27.5%,P<0.001)、Ki-67陽性(51.5% vs 42.5%,P<0.001)的比例顯著更高。SEER資料庫也顯示,與非PD組相比,PD組腫瘤較大(≥2cm:49.8% vs 41.6%,P<0.001),淋巴結轉移(49.8% vs 32.9%,P<0.001),HR陰性(37.8% vs 17.0%,P<0.001)、HER-2陽性(59.2% vs 15.3%,P<0.001)的比例更高。

表1. FUSCC PD組和非PD組臨床特徵

分子亞型

比較了333例PD伴IDC患者(PD-IDC組)和1114例IDC患者(非PD-IDC組)的分子亞型。圖1展現了HER-2過表達在PD-IDC組中占比最高,在非PD-IDC組占比最低(54% vs 8%,P<0.001)。PD-IDC組TNBC和luminal乳腺癌的比例顯著較低(TNBC:PD-IDC組占4%,非PD-IDC組占17%,P<0.001;luminal A:PD-IDC組占5%,非PD-DC組占28%,P<0.001;luminal B:PD-IDC組占22%,非PD-IDC組占39%,P<0.001)。SEER資料庫結果類似。HR陰性HER-2陽性乳腺癌(HER-2過表達亞型)在PD組中的占比高於非PD組(29% vs 5%,P<0.001),而HR陰性HER-2陰性(TNBC)乳腺癌在PD組中的占比低於非PD組(6% vs 11%,P<0.001)。

圖1. FUSCC和SEER資料庫PD組和非PD組分子亞型

生存分析

所有入組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72.6個月(範圍為5-189個月)。如圖2A所示,PD組的無病生存期(DFS)顯著短於非PD組(P=0.001,5年DFS:91.8% vs 97.3%)。SEER資料庫的生存分析顯示了類似的結果(圖2B):PD組的乳腺癌特異性生存期(BCSS:確診至乳腺癌導致死亡的時間)顯著短於非PD組(P<0.001,5年BCSS: 85.1% vs 91.3%)。比較PD-FUCSS組和PD-SEER組的OS,發現PD-FUSCC組的生存狀況更好(P<0.001)。接下來,進行了亞組分析。PD-IDC組的DFS短於PD-DCIS組(P=0.039)。PD-IDC組的不同分子亞型中,TNBC患者的DFS最短,而HER-2過表達患者最長(圖3A,P=0.045)。有趣的是,只有接受靶向治療的HER-2過表達乳腺癌患者預後較好(圖3B和C)。

圖2.(A)FUSCC PD組和非PD組DFS Kaplan-Meier生存曲線;(B)SEER資料庫PD組和非PD組BSCC Kaplan-Meier生存曲線

圖3. FUSCC PD患者DFS Kaplan-Meier生存曲線,比較四種不同亞型(A)所有患者(B)2010年前抗HER-2治療不可及(C)2010後抗HER-2治療可及

預後意義

進行了單變量和多變量Cox回歸分析,探索臨床病理因素對DFS的預測作用(表2)。單變量Cox回歸分析表明,在BC患者中,年齡、HR、腫瘤大小、淋巴結狀態和PD是預後不良因素。調整混雜變量後,PD為DFS獨立風險因素(調整後HR,1.647;95% CI,1.030–2.639;P=0.037)。其他獨立風險因素有年齡(調整後HR,1.595;95% CI,1.041–2.445;P=0.032)、HR(調整後HR,0.518;95% CI,0.354–0.756;P=0.001)、腫瘤大小(調整後HR,1.275;95%CI,1.059–1.535;P=0.010)和淋巴結狀態(調整後HR:3.261;95%CI,2.226–4.776;P<0.001)。為了進一步證實PD是乳腺癌預後不良的獨立風險因素,我們通過對照排除了年齡、HR、HER-2、腫瘤大小和淋巴結狀況等變量。對照研究表明,PD組的生存狀況比非PD組差(P=0.022,圖4)。

表2. FUSCC PD組和非PD組DFS單變量和多變量Cox回歸分析

圖4. FUSCC PD組和非PD組(對照組)Kaplan-Meier生存曲線

此外,探索了乳腺PD的預後影響因素(表3)。在單變量Cox回歸分析中,HER-2陽性和淋巴結陰性與DFS較長相關。多變量Cox回歸分析顯示,PD組HER-2狀態(調整後HR,0.338;95%CI,0.185–0.618;P=0.000)和淋巴結狀態(校正後HR,2.419;95%CI:1.340–4.368;P=0.003)是獨立預後因素。

表3. FUSCC PD組DFS單變量和多變量Cox回歸分析

討 論

自19世紀發現乳腺PD以來,其發病機制一直存在爭議。目前,關於PD的起源有兩種主流假設:嗜表皮和轉化理論。最近,有研究對乳腺PD和BC對照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兩組檢測到不同的基因突變,代表獨立的致癌事件,這可能使乳腺PD與BC之間的相關性變得複雜。同時,對於BC伴PD患者,根據當前乳腺癌NCCN指南3.2018版,沒有特定的分類和明確的管理方案。目前,PD沒有特別考慮,其治療基於癌症的生物學特徵和分期以及醫生的經驗。準確客觀地分析BC伴或不伴PD的生物學特徵和臨床預後是本研究的重點。

根據本研究隊列和SEER資料庫,與非PD組相比,PD組年齡較大、腫瘤較大、淋巴結轉移的比例更高(表1)。這與Sisti等人的研究一致,表明乳腺PD通常發生於年齡較大患者。此外,結果表明,診斷為乳腺PD伴浸潤性癌的患者腫瘤預後較差,這與Wong等人的研究一致,部分原因是PD進展相對較快。Lim等人報告,PD最初被患者誤認為皮膚炎症,遭到忽視,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本研究隊列中82.0%的PD患者伴有IDC,因此PD需要引起醫生和患者的注意,早期發現和諮詢非常重要。此外,PD組BC患者HR陰性、HER-2陽性、Ki-67陽性的比例顯著高於非PD組患者。在BC四種分子亞型中,HER-2過表達在PD-IDC組中占54%,在非PD-IDC組中占8%(P<0.001)。由於BC不同分子亞型風險因素不同,PD-IDC也有特定的風險因素,然而,目前這些因素尚不明確。

本研究隊列和SEER資料庫生存分析顯示,PD組的DFS短於非PD組(圖2A和B)。單變量和多變量Cox回歸分析表明,PD是影響DFS的獨立因素(表2)。對照組研究也證實PD是預後不良的獨立風險因素。先前的幾個系列表明PD是BC預後不良的因素,但這些先前的研究很少基於亞洲人群,或者樣本量較小。Zhou等人對85例BC伴PD中國患者和85例BC不伴PD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發現PD組的OS和DFS較差。本隊列研究基於樣本量較大的中國隊列,可能更能反映亞洲PD患者的臨床特徵。此外,我們觀察到,本研究隊列的OS優於SEER患者,這可能是由於不同種族的PD腫瘤特徵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一半的PD乳腺癌為HER-2過表達亞型。此外,PD組中高達70.7%的患者HER-2陽性。這與Wachter等人的研究一致,引起了我們的注意。PD組的單變量和多變量Cox回歸分析顯示,HER-2狀態是一個重要的預後影響因素。另外,本研究表明,在平衡HER-2狀態後,PD是預後不良的獨立風險因素。PD組生存狀況較差似乎是由PD的固有特徵而非HER-2狀態造成的。為什麼HER-2過表達亞型在PD組中占如此高的比例,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解釋。

很少有關於乳腺PD分子亞型和預後相關性以及抗Her-2治療的研究。本研究探索了PD四種不同分子亞型的預後,發現在PD-IDC組中,TNBC患者DFS最短,而HER-2過表達患者最長(圖3A,P=0.045)。考慮到抗HER-2治療,我們根據是否接受過靶向治療將PD-IDC組分為兩組。有趣的是,只有接受靶向治療的HER-2過表達乳腺癌患者預後較好。這一結果表明,HER-2過表達的BC伴PD患者可能獲益於針對HER-2的靶向治療。2010年後,有研究進行了SEER資料庫Her-2狀態分析,但存在局限性,結論與本研究有所不同。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考慮到Her-2狀態,本研究納入了2004年至2015年間確診的患者,而SEER資料庫是在2010年之後構建的。不同的時間點可能會影響結果。

本研究可能使人們對BC與PD有更深入的了解。超過一半的PD乳腺癌為HER-2過表達亞型。此外,PD伴IDC/DCIS與腫瘤更具侵襲性和生存結局更差相關。本研究結果可以為PD患者的早期發現、治療干預和預後提供信息。不過,需要樣本量大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來支持這些發現。

參考文獻:

Han BY, Xu XL, Zhu XZ, Han XC, Hu X, Ling H.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Outcomes of Mammary Paget's Disease: A Ret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a Chinese Population. Cancer Manag Res. 2022 Jan 18;14:237-247. doi: 10.2147/CMAR.S338788. PMID: 35125891; PMCID: PMC880786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e9548c49dcbef473fc263d4a53a47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