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覆要求讀一本繪本,老母親該怎麼辦?

2022-02-04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

原標題:孩子反覆要求讀一本繪本,老母親該怎麼辦?

好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家裡有很多繪本,娃卻總是反覆要求我給他讀同一個繪本,我是該照辦(反覆講得老母親口乾舌燥好心累),還是可以適當引導嘗試其他繪本?

我們家千尋小時候,也是有好長時間每天晚上都反覆要求我給她講同一本繪本,哪一頁哪個片段忘了講,她還能提醒你。

當時我就納悶了:

「誒,你都這麼熟了還讓我講啥?一遍遍聽不膩麼?」

老母親也是被折磨得口乾舌燥很心累啊。

不過後來我知道了,重複閱讀是孩子的天性,基本上每個小孩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熟悉事物的偏愛

對孩子來說,重複能帶來熟悉的感覺,重複一個熟悉的故事,孩子可以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會有種「事情還是原來的樣子」的感覺,這將使他放心,有安全感。

既然如此,還有啥好說,咱們做父母的就「反覆講」唄。

嗯,沒錯,「反覆講」的確能夠滿足孩子在熟悉感上的訴求,但如果只是照書一遍遍講,就忽略了重複在塑造孩子學習能力上的價值。

面對孩子的重複訴求,

「反覆講」不是最優解

對孩子來說,重複不僅僅能滿足安全感訴求,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成人學習,可以基於過往的經驗。

幼兒學習不同,什麼東西對Ta們來說都是嶄新的,神經連接才剛剛開始形成。重複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幫助Ta們通過反覆刺激來發展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Sussex University)進行過一項關於「重複閱讀」的研究。

對3歲孩子做對比分析,一些孩子讀幾次相同的故事,另一些孩子讀不同的故事,結果發現,獲得更多詞彙的孩子是那些反覆聽相同故事的孩子。

同時研究還發現,重複並不一定意味著一遍又一遍完成相同的事,如果孩子能在重複閱讀中吸收新的信息,有新的發現,獲得新的理解,更有利於提高他們的整體語言發展水平!

而且,「重複-發現-重複-再發現」的正向循環,會使得孩子對「重複學習」的認同度提升,當認同發展為習慣,最顯性的好處就是:

孩子成了愛琢磨,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優質學習者!

除了「反覆講」

家長還可以做什麼

所以,基於學習能力塑造和重複模式內化的需求,當孩子要求讀同一本繪本時,家長最好的回應並不是照書一遍遍講,而是幫助孩子在重複中掌握新的技能、發現新的信息、獲得新的理解!

這時候,有爸媽可能會問了:

如果不是反覆講,還可以做什麼呢?

千媽覺得,對應「新的技能、新的信息、新的理解」,至少有3點是我們可以去做的:

給孩子重複講過繪本的爸媽應該都有經驗,重複閱讀時,孩子對故事內容已經很熟悉了,哪怕你遺漏一個小小片段,也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順勢而為,故意遺漏些情節,請孩子來做補充呢?

我在給孩子重複講《好餓的毛毛蟲》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越講內容越少,會故意遺漏很多情節:

「月光下,一個小小的卵,然後呢?

哦,躺在樹葉上啊......卵殼裡鑽出一條又瘦又餓的毛毛蟲,它要做什麼啊?哦,它很餓,它要找吃的。

星期三,它吃了......媽媽,不對,星期一和星期二還沒說呢!對喔,還有星期一和星期二,星期一毛毛蟲吃了什麼呀......」

到最後我幾乎不說內容,只負責講連接詞。

這時候,你發現了嗎,講故事的主角變成了誰?

孩子。

孩子自己複述出了這個故事。

這個重複中逐步掌握的技能,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信心,尤其是當他真的可以順暢地把一個故事完整講給別人聽。:)

2、細節提醒,帶孩子領略發現的驚喜!

除了引導複述,我們還可以在重複時提示孩子之前沒有關注到的小細節。

比如,日本繪本作家野花遙有一套很出名的專注力遊戲書,其中一本叫《109隻動物的馬拉松大賽》,千尋反覆讀過很多遍。

「千尋你看,為什麼比賽結束後,羊駝問『我是什麼第一名?』,小鳥會回答它『你是善良第一名!』呢?」

她一下子覺得很有意思,對啊,為什麼偏偏是善良第一名,不是可愛第一名或者搞怪第一名呢?

然後,我們翻到書前面去找「證據」,發現一個小細節。

原來,在大家都忙著穿越山谷時,羊駝有救一隻小綿羊哦,怪不得它是善良第一名!

找到「證據」時,千尋高興得都快從沙發上蹦起來了。

像這樣的匠心細節,每個繪本中都藏著很多,只要爸媽們留意,就一定能發現。

再舉個例,在經典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里,白貓剛開始是有鬍鬚的,後來就沒了鬍鬚。

這種「錯誤」在繪本界被稱為「著名的錯誤」,會特意留在書里,留給孩子去發現。

因為繪本大師們都知道,這些第一遍通讀時未曾發現的小秘密,將帶給孩子很多驚喜!

驚喜之餘,孩子得到的心理暗示是:

「每次重複都能發現有趣的新東西,重複真的很有意義!」

3.頭腦風暴,與孩子共享思考的樂趣!

最後,我們可以在重複時,提些促使孩子思考的問題。

記得千尋小時候,陪她重讀李歐.李奧尼的《世界上最大的房子》,我問:

「故事裡的小蝸牛,剛開始特別想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房子,為什麼後來又不想了呢?」

我以為她會答:

「因為小蝸牛聽了爸爸講的故事,故事裡那隻擁有世界上最大房子的蝸牛過得並不開心。」

這個答案最簡單,也最貼近故事內容。

沒想到,她琢磨了一會,說:

「因為小蝸牛發現,擁有太多不見得是好事,輕輕鬆鬆上路,發現更多新鮮的東西更快樂!」

對一個剛滿4歲的小朋友來說,在讀幾遍故事後,能流暢表述出有點深度的觀點,還是蠻不容易的。

當時我就有一種感覺,千萬不要小看孩子,很多時候,Ta們看問題的角度並不是大人想像中的幼稚。

如果,你試著在重複閱讀時多提問,就能「邂逅」和我一樣的感受。:)

相比簡單的「反覆講」,以上3點,能更大程度提升孩子對「重複」的認同度,隨著認同度的提升,逐漸養成「重複」的習慣。

這種在「重複」中學習、發現並思考的習慣,對孩子一生都很有益。

試想,不論閱讀還是學科學習,還是進入社會後的行事風格,淺嘗則止的人往往是很難取得成績的,只有那些樂於重複,在重複中不斷探索、琢磨的人,才能走得更堅實更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dd0bf626ac715c019bb1c79feb8cb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