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善心外包」咋回事:對外同情心泛濫,對家人卻無法共情?

2023-05-30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孩子「善心外包」咋回事:對外同情心泛濫,對家人卻無法共情?

計程車上,一名8歲男孩正滿臉氣憤地指責自己的媽媽:

「你就是個沒教養的孩子!」

「就算是不給錢,看他一眼總是可以的吧?」

原來,男孩和媽媽在路邊看到一位乞討的老人,男孩覺得老人很可憐,非常同情他。

但還沒等他請求媽媽幫忙救助這位老人,已經被媽媽拉著上了計程車。

上車之後,小男孩開始發脾氣,於是有了剛才指責媽媽的那一幕。

這本是一條比較有趣的生活日常視頻,但經過網絡發酵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短短1年時間,小男孩的網絡風評經歷了「兩級反轉」,前後大相逕庭。

事實上,這則視頻拍攝自1年前,當初寶媽將視頻上傳到社交媒體,小男孩曾受到眾多網友的誇讚:

「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是有良知的男子漢。」

結果今年不知道誰又翻出了這則視頻,經過傳播後小男孩再度「翻紅」,但這次大家給出的評價卻截然不同:

「對媽媽沒有共情卻對別人有,證明他潛意識裡覺得媽媽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真正有教養的孩子,不會慷他人之慨說自己媽媽沒教養吧!」

「這不純純的白眼狼!真是十月懷胎,生了個棒槌出來!」

網友們評價,小男孩的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善心外包」。

即把善心都給了外人,卻對自己身邊的人缺乏共情能力。

男孩是「善心外包」?

同樣的視頻,同樣的事件,一年時間後人們給出的評價卻截然相反,到底是這件事的本質不同,還是人們的思考方式發生了轉變?

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小男孩有沒有真的「善心外包」,覺得媽媽付出理所應當,可以慷他人之慨,利用媽媽來滿足自己的善心。

能感覺到,因為媽媽的「冷血」,小男孩確實很憤怒,也很著急,以至於缺乏基本的尊重,引來了網友們的口誅筆伐。

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他只是一名8歲的孩子,其實本身就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

出於強者對於弱者天然的同情心,亦或是小男孩本身就是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一時間對乞討者產生共情,進而覺得媽媽「沒教養」,才口不擇言表達了出來。

因此我們不能依據一段短短的視頻,就下定判斷,這名小男孩真是所謂的「善心外包」。

更不能「一眼看大」,認為男孩小時候心疼外面的乞丐對媽媽惡語相向,長大了就變成對外脾氣好,對內不負責的「老好人」。

歸根結底,這只是男孩情緒爆發之下,衝動表達的結果,我們並不足以由此判定,他對媽媽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

當然了,對孩子而言,媽媽是名副其實的「付出者」,理應獲得孩子的愛和尊重。

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男孩的行為確實不妥,媽媽應該提醒孩子: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理所當然,即便是父母愛孩子,也是如此,只要別人對你好,就應當感恩。

除了教孩子學會同情,也要使其懂得感恩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上來說,孩子3歲之後就會獲得「理解型同情心」,即能夠真情實感地理解他人的悲傷情緒,通過語言來表達自身的同情。

心裡裝著別人,體諒他人的處境,孩子的這份同情心得之不易。

但我們除了讓孩子學會同情之外,也要教他們懂得感恩。

否則過於偏激的同情心,就會真的變成網友口中所說的「善心外包」,慷父母之慨,滿足自己的善心。

尤其如今很多孩子總覺得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對父母的愛和付出習以為常,丟了一顆感恩的心,也寒了父母的心。

因此,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及時對孩子的觀念進行引導,讓孩子明白父母的不易,珍惜父母的這份「善意」。

比如平時讓孩子也適當付出,為這個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獻,父母適當在孩子面前「示弱」,讓孩子也學會同情父母。

只有家長用合適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孩子才能真切認識到父母的付出,不去因為父母沒有幫助街邊的乞討者,而大聲指責父母「沒有教養」。

老苗結語:

同情心、感恩之心,都是孩子美好的品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二者兼顧。

但孩子的同情心,不應該以犧牲對父母的感恩之心為前提,我們作為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既能認識到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應當,也能夠保持住對於弱者的同情。

今日話題:你對這名小男孩的行為怎麼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d2e824ef32f3f9afb069f85e192d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