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期清朝便已經與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距離,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國將要和已經實現工業革命的列強開始新的一輪世界霸主的競爭。
1840年的鴉片戰爭把天朝上國的榮光徹底打散,1842年魏源便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影響中國數代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隨後在晚清四大重臣: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曾國藩與有進步思想的清朝皇室宗親的支持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中國一直有一句古話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這些留學生在年少之時,便踏上留洋路,其為清朝振興而付出努力的決心是不可置疑的。但是清朝守舊的制度卻與留學生的每日見聞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在一開始清政府派出了一些官員規範這些留學幼童,在每天的新式教學後還要接受這些官員教授的儒家經典,清晨還要在五點鐘就向皇帝所在的位置磕頭請安。然而,接受了新式思想的孩子們在這些腐朽規定下,更加的嚮往自由,他們私下裡剪掉了辮子,勢與清廷決裂。1881年,清政府得知後冒天下之大不韙決定中斷這些留生的學業,命令其歸國接受懲罰,這也讓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非常震驚,甚至親自提出要挽留,但是根本無濟於事,這些孩子最終還是被押送回了清廷。
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先生,時刻關心中國與世界的局勢,總結自己留學多年多年的見識與閱歷,深思熟慮亦抱著一種對國家的憂患之愛,開出了一味良藥--《上李鴻章書》,於1894年呈交給當時的總理大臣,晚清重臣李鴻章。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孫中山的上疏無疑已從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軍事器物層次,與甲午之變戊戌變法時期對君主立憲制盲目的政治制度的模仿,上升到了對民主共和思想培育新型國民的新境界。可嘆當時的李中堂身居高位根本無暇會見無名小卒孫文,這一篇洋洋洒洒的治國良策便發霉在李鴻章的官衙。同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開始其「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一生。
大清最後的護道者們被大清自己逼成了他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