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于都縣段屋鄉紅軍烈士後代段紹炳的故事

2019-08-03     於都信息網1

在每次下村上戶時,久聞段紹炳是紅軍烈士後代,我心存好奇,總想寫寫他的人生故事。

坐在我眼前的段紹炳,個子不高,身材較瘦,雖然行走有些遲緩,口音有些聽不清,但是精神不錯,他出生於1931年9月3日,于都縣段屋鄉圍上村軍一組人,1955年入黨。

天氣異常炎熱,在我與他落座後,我趕忙掏出筆和紙,開門見山地詢問起他的人生故事。這時的段紹炳久久陷入沉思,慢慢地拉開了話匣。



段紹炳的父親段風水,1898年出生,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1933年作戰犧牲,父親犧牲在何處,家人無從知曉。2016年11月16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評定為烈士,頒發了《烈士證明書》。母親劉老女,1989年去世,享年82歲。

段土地生是段紹炳的繼父,1914年出生,由於段土地生未結婚,在段紹炳二三歲時過繼給他為兒子。段土地生在1933年革命工作中犧牲,2016年1月19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評定為烈士,頒發了《烈士證明書》。

我遞了一支煙段紹炳,我極想聽他說說他父親和繼父在紅軍的故事,可惜他當時年幼,也說不出來。我只好讓他說說自己,他隨即點燃手中的煙,瞬時整個客廳瀰漫著香煙的味道。

段紹炳八、九歲時,進入了段屋村楓樹祠堂小學念書,當時,這所學校是公堂辦學,入學免學費,而在其它學校讀書的學費則需一擔穀子。童年期間的段紹炳,因為家庭非常貧困,他起早貪黑地干農活,如鏟草地、積農家肥、撿煤炭,只讀書半年就早早回到家裡。這時的他,曾有一個童養媳,兩人同年,童養媳是于都縣梓山鄉火山塘三貫人,一年之後,因為生計難以維持,童養媳離家出走。



十五、十六歲時候,段紹炳就挑起家庭的重擔,不僅靠種田為生,農閒時還要去挑腳力、撿煤炭。

當他年滿二十歲,便在圍上烏仙坑的煤窯里挖煤炭,採挖到煤炭後,老闆分兩份,自己得一份。

解放后土改時期,段紹炳任上塘鄉圍上村軍屯分隊長。1953年2月,圍上村改設選區。1954年分田地後,段紹炳娶妻生子,妻子梁春秀,段屋鄉康梁村人,1935年生,1980年去世。

在圍上村成立互助組時,段紹炳任軍屯互助組的組長,負責組內的各項事務。

1955年,選區組建農業初級合作社。互助組轉入初級公社後,段紹炳任初級社社長。

1957年增設康梁、杜田、圍上3個高級社,共有8個高級社。段紹炳繼續任圍上高級社軍屯組隊長。

1958年9月,撤銷區鄉建制,設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縣43個鄉成立30個人民公社。寒信鄉不變,人民公社命名為繁榮社,機關駐寒信圩,由寒信、圍腦、楓樹、康梁、大屋、杜田高級社和本初級社構成。同年11月,撤銷繁榮社(寒信鄉),所屬區域劃歸車頭人民公社管轄。段屋範圍設有康梁、寒信、楓樹、上塘、圍上、段屋等6個生產大隊。這時,段紹炳任圍上大隊軍屯生產隊隊長。1972年從段屋大隊分設圍上大隊,段紹炳任圍上大隊軍屯生產隊隊長。



1978年成立了圍上大隊黨支部,當時支部只有3名黨員,段紹炳是支部委員。

1984年5月15日,建鄉換屆,撤銷人民公社體制。車溪公社劃分為車溪鄉和段屋鄉,下設的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段紹炳任圍上村軍屯組組長。分田到戶時,軍屯組分為軍一、軍二、土地三個村民小組,段紹炳任軍一組小組長,一直至今。



段紹炳家有三兄弟,大哥段紹輝,1928年出生,59歲去世;弟弟段紹祥,1935年出生,70歲去世。段紹炳排行老二。

段紹炳夫妻共育有五個兒子:老大段福建,1960年出生;老二段志林,1964年出生;老三段志洪,1966年出生;老四、老五是雙胞胎,分別是段志輝、段志明,1977年出生。

段紹炳一直用眼神注視著我,話語聲絮絮叨叨,我的耳畔卻很寧靜,腦海的思緒也隨風飄向了大門外的銅鑼灣,和遠方連綿的群山,那裡曾是紅一軍團踏上革命征程的出發地......

(口述:段紹炳;供稿:于都縣志辦)

來源:(供稿:于都縣志辦)轉載文章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QQuW2wBUcHTFCnfMO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