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後,很多網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入伏後「曬背養生」的心得和收穫,引得很多市民也跟風曬背。那麼,「曬背養生」到底靠譜嗎?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南開醫院名中醫館主任、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戚經天表示,「曬背養生」從中醫理論上來講是靠譜的,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並不建議盲目跟風。
從中醫理論上講,曬背確實是中醫傳統的養生方式。因為人體後背有三大經脈,膀胱經、小腸經和督脈。這幾條經脈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經脈,因此背部可以說是人體陽氣匯聚的大樞紐,曬背可以攝取太陽的熱量,補充人體陽氣,調理臟腑氣血,起到溫陽散寒、疏通經絡以及祛除體內寒氣淤堵的作用。但是,進行「曬背養生」,前提是這個人的五臟陽氣比較充足,日常不貪生冷,才比較適合。而如果本身體虛內濕,再進行「曬背養生」,方法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因個人體質不同,「曬背養生」並不適合所有人。
戚經天表示,伏天的人體生理特點為「浮陽於外,中焦虛寒」,意思是陽氣浮在表面,而寒氣入侵到人體的內臟,脾胃虛弱。在這樣的生理特點下,再進行「曬背養生」,軀幹陽氣相對不足,而五臟血液循環弱,陽氣僅僅是浮於表面,無法到達腠理,「浮陽於外,中焦虛寒」的生理特點反而會被放大。其次,伏天戶外溫度高,氣溫一般都在30°C至40°C之間,曬背期間,毛孔處於打開狀態,曬背後回到屋內,溫度驟降,如果再進入空調屋或電扇屋,寒濕之氣會立刻通過毛孔進入身體內,反而會加重身體內的濕寒。此外,炎炎夏日,很多市民都喜愛吃冷飲、生冷水果,本身身體就處於「中焦虛寒」的狀態,也不適合進行「曬背養生」。另外,曬背的過程中不宜過多出汗,出汗過多也容易傷精耗氣。
戚經天建議,市民在不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嘗試「曬背養生」這種方法。選擇曬背養生,也要避開時陰時晴的天氣和有風天氣,地點可以選擇室內陽光充足的地方,避免陰濕的環境、避免後背吹風。曬完背要喝溫熱的水,切忌喝涼水、吃冰飲、吃水果,否則易傷脾胃。
戚經天表示,市民可以通過醫生的診斷,來判斷自己適不適合曬背。另外,中醫還有很多療法,與曬背有同樣的療效。比如督脈艾灸、紅外線燈照射等,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這樣的療法,一般在室內恆溫的狀態下進行,相對更安全也更有效。(記者莊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