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犯錯父母會批評,而進步的時候父母也要獎勵,目的是促進孩子更積極向上。不過在獎勵的方式上如果不是很恰當,那麼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家長們有沒有試過這樣的一種督促孩子學習的方式:為了鼓勵孩子努力學習,並且在考試中拿到好的成績,便會用金錢作為獎勵,當孩子達到一定成績時,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
最近,河南的一位媽媽就用了同樣的方式。她和孩子簽訂了一份「成績獎罰表」,表格里有語文和數學的兩個科目,按照兩個學科不同的成績,來決定孩子是被獎勵還是懲罰。
表格中規定,科目成績在90-95分之間,既不獎勵也不懲罰,而低於90分以下,每低一分就要被懲罰20元;而成績要是高於95分以上,每高出一分,則會獎勵10元;
如果孩子能考出100分的滿分成績,那麼則會直接獎勵100元。這樣細緻的獎罰措施,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這樣一來,估計孩子在每次學習和考試前,都要想一想自己的零花錢了。
其實從媽媽曬出的成績獎罰表就能看出來,孩子的成績還是比較好的,在班級里應該也能排上前幾名,而這樣的成績似乎還沒有讓媽媽滿足,仍然採取了用金錢獎罰的方式,來讓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
不過看似是一種督促孩子學習的方法,很多網友卻認為並不管用,認為媽媽這樣的做法,不僅起不到促進孩子成績提高的效果,對於孩子的三觀認知也容易被扭曲。
長期下去,孩子如果不滿足於100元,那麼學習的動機就會缺失,同時金錢觀也會發生較大的偏差。
其實對於這樣的做法,小島一直都覺得不是很理想,孩子學習與否,都是自己的事情,任何時候都要無條件地努力去做好,和有沒有獎勵是沒有關係的。
在學習這件事上,只有做好了,考出了好成績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獎勵,而如果孩子需要什麼,可以和家長表明,但任何東西都不能和學習成績相關聯在一起。
其實這種下意識地使用金錢獎勵的方式,來讓孩子主動積極學習是很多家長目前都在使用的一種手段,在考試前,家長都會承諾孩子,如果考到什麼樣的分數,自己就會滿足孩子想要的東西。
有的是直接給錢,有的則是一些物質需求,不過相比較物質,金錢是最不建議作為獎勵拿給孩子的。
金錢獎勵持續時間不長
生活中,除了學習,家長也習慣用金錢來獎勵孩子做家務等習慣,看似能立馬取得效果,但一旦沒有金錢獎勵,孩子之前的勤快努力就會立馬消失。
因為促進自己努力的源頭消失,而孩子內心又沒有主動的驅動力,自然便會一改常態,懶惰散漫。
過度獎勵會模糊孩子的金錢觀
長期用錢作為獎勵,孩子就會覺得錢很重要,甚至可以代表一切,過度獎勵會導致孩子以「錢」為重,變得眼睛裡只有「錢」,以後做什麼事情也都會先用錢來衡量。
這樣的金錢觀很明顯是錯誤的,一旦孩子把任何事情都和金錢掛鉤,那麼就會嚴重誤導自己的價值觀。
對於孩子考試取得好成績,家長要不要給獎勵這件事,其實適當時候和適當次數的獎勵,確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但獎勵的頻率不能太高,也不能根據孩子的成績和名詞來決定獎勵的大小。
從長遠來看,學習的態度和努力的過程要比分數更重要,自然也是更值得獎勵的。父母在獎勵孩子的時候,首選的是一些學習用品,其次才是一些和學習無關的東西。
最後,比起一些所謂的物質獎勵和金錢獎勵,家長發自內心的鼓勵和誇獎才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以自己為榮,當孩子有明顯的進步,家長不妨多誇誇孩子,相信孩子會比拿100元還要高興。
而父母的認可和肯定,也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孩子自然也會更加積極向上,自然會越來越優秀。
今日話題:你覺得用金錢來獎勵孩子學習的方式,到底有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