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神曲中的「東嶽大帝」你了解多少呢?

2023-12-12     好客山東

原標題:刀郎神曲中的「東嶽大帝」你了解多少呢?

刀郎又出神曲《珠兒》,歌中唱道:「我要擁抱你東嶽大帝我的神啊泰山,你給我高傲永恆閃耀的光環……」

東嶽大帝最初的名稱是泰山神,其信仰來自上古的山嶽崇拜。在滕州東漢畫像石上,便出現了「太山君」的形象。晉代以後,人們在廟堂奉祀泰山神像已成定製。漢魏時期由於泰山信仰「主生主死」觀念的盛行,泰山神由此而被人們視之為地府主神。在晉代《搜神記》之「胡毋班」「蔣濟亡兒」等故事中,都曾寫到泰山神主宰地府的神異傳聞,泰山神作為地府主神的形象最終確立。關於泰山神身世、來歷的各種傳說也大量出現。漢代緯書《龍魚河圖》稱:「泰山神姓圓,名常龍。」《真靈位業圖》則稱:「泰山君秦顗,字景倩。」《五嶽真形圖》又云:「東嶽歲崇。」《洞天福地記》等書則稱:「泰山名蓬元。」有的道書又說泰山神五百年一替,《夷堅志》還記有生前正直之人死後充任泰山府君的傳說。愈後傳說愈繁。到了元明,又有金虹氏的傳奇。託名漢東方朔《神異經》稱:盤古之裔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夜夢口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次子金虹氏,即泰山神東嶽大帝。到了清末民初張想園撰《泰山之神金虹小志》,更杜撰出泰山神「姓金名虹,山東曲阜縣人。洪水為患,其母攜虹避於泰山之頂」,後為平洪水,鑄劍刺蟒,身受重毒而死,被金天氏封為泰山之神的傳奇身世。

泰山神的人格化直接影響到對泰山的國家祭祀,進而促使泰山神的「帝王化」。唐玄宗開元封禪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宋真宗封禪告成之後,先後加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王、帝,元世祖更加封泰山神為天齊大生仁聖帝,使泰山神階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一級。民間把泰山稱作是「東嶽大帝」,便是從元朝的這個封號上來的。正如學者所指出:「東嶽大帝每在封禪等國家大典中受供奉一次,隨著朝廷的政治意圖,其權威即增長一分,具有與人間皇帝匹敵的力量。」

明初詔去五嶽帝號,但泰山神威並未因此減弱,「東嶽大帝」之稱仍深入人心。特別是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流行,更為泰山神形象增加新的傳奇。小說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歸國封神》中述敕封黃飛虎為「東嶽天齊仁聖帝之職」,「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嶽勘對」。神東嶽大帝系黃飛虎在民間成為「定論」。

東嶽大帝集國家祭祀與民間信仰與一身,其屬下組成了一個等級森嚴的冥冥帝國。漢代已有泰山夫人觀念,宋代為其加淑明後,專祀於岱廟後寢宮中。泰山神有子嗣,始見於《魏書》。唐代泰山三郎信仰風行一時,五代後唐進封威雄大將軍,宋代進封炳靈公。其餘諸子也均受封贈。元符二年(1099),詔封泰山神長子為祐靈侯,次子為惠靈侯,四子為靜鑒大師,五子為宣靈侯。另有一女,後世或將碧霞元君依託其身。外廷也是文武雲集,秩序整集,明代筆記小說《剪燈余話》卷四《泰山御史傳》稱:「惟是泰山一府,所統七十二司、三十六獄、台、省、部、院、監、局、署、曹,與夫廟、社、壇、墠。」其屬吏分別有張元帥、康元帥及三曹、六案、七十五司等組成。在岱廟壁畫《泰山神啟蹕迴鑾圖》上,便生動展示出這一東嶽神府氣勢的宏大與莊嚴。

東嶽大帝信仰,在數千年中傳播廣泛,信眾普及。其信仰的具體標誌——東嶽廟也由此而遍及天下。唐代東嶽行祠制度開始後,廟祀由山東而漸及北方各州縣,唐代的河南、河東、河北等道——也就是今天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是較早建立東嶽廟的地區。五代兩宋時期,由於江南開發與中原移民,泰山信仰由北而南,東嶽廟祀在南方開始興盛。特別是宋室南渡,將東嶽崇祀大力在江南推廣,更使得南方一躍成為泰山信仰的又一重鎮。隨著歷代王朝對邊疆的開發,泰山信仰也開始向邊境各地傳播。元明,先後傳入內蒙古、雲南、貴州、廣西、寧夏等地,南明鄭成功部收復台灣,又將廟祀遠播至台島。清廷入關後,東嶽廟大興於東北。此後隨著清朝先後平定新疆、西藏,促使東嶽廟祀又推廣到這些邊陲地域。

刀郎歌中「擁抱你東嶽大帝我的神啊泰山,你給我高傲永恆閃耀的光環」,正是承襲了中國信仰中循著魂歸泰山,泰山象徵著平安福地、為華夏民族的精神家園等文化特點,正是泰山信仰的當代演繹。

來源:文旅泰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935accc921d18e13ebb5baed6dce3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