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麥區小麥新品種新冬52號滴灌栽培技術規程

2023-10-15   天山植保

原標題:北疆麥區小麥新品種新冬52號滴灌栽培技術規程

北疆麥區小麥新品種新冬52號滴灌栽培技術規程

新冬52號(SD1161)由石河子農業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2015年通過新疆自治區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新冬52號 (新審麥2015年08號),並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申請,公告號CN017770E。新冬52號屬大穗大粒多穗型品種,適應在塔城、伊犁、奇台、烏伊公路沿線北疆冬麥區中等肥力條件下種植。

該品種自2014年起開始推廣,截止到2017年推廣0.842萬hm2。但在具體的田間生產中或多或少出現了大量澆水,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不能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致使小麥減產、品質下降,影響種植戶的棉經濟收入,降低種糧積極性。基於此,筆者在總結前幾年栽培試驗和生產示範的基礎上,科學系統的將多種農業生產技術措施進行良種良法配套,制定了北疆麥區新冬52號高產穩產栽培技術規程,以期為北疆麥區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供科學指導,加速新品種推廣力度。

本規程引用的規範性應用文件有:糧食作物種子(禾穀類):GB4404.1-2008;主要農作物包衣種子技術條件 :GB/T15671-2009、GB/T8321.2-2000;藥劑拌種: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686;磺醯脲類除草劑合理使用準則:GB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本標準適用於適應在塔城、伊犁、奇台、烏伊公路沿線北疆冬麥區新冬52號高產穩產栽培生產,其他麥區可參照使用。

1 品種特徵特性

新冬52號(SD1161)是石河子農業科學研究院2000年以高產、優質、適應性為育種目標,選用高產大穗新冬17號為母本,自育高產、抗倒、抗病新冬33號為父本進行雜交,經過多年系統選育出高產、大穗、抗逆性強的冬小麥新品種。該品種生育期264d,比新冬18號早熟3 d。幼苗半匍匐,生長勢好,莖稈、穗部蠟質厚,分櫱力強,成穗率高。株高80.17cm,株型緊湊,莖稈粗壯,旗葉寬長平展,穗層整齊。穗長方形,白殼、長芒,小穗排列較緊密。穗長9.2cm,穗粒數49.32個,穗粒重3.04g。籽粒長圓形、白色、角質、飽滿度好,無黑胚,落粒性中偏緊,千粒重50.54g,容重809.85g/L。高抗白粉病,中抗鏽病,抗寒性好,抗倒性一般;穩產性和豐產性很好,適應性強。

2 新冬52號栽培技術規程

2.1 播前準備

2.1.1 播前整地

選擇合適作物茬口(大豆、油葵、小麥等),收穫後及時整地,到頭到邊,整地質量達「六字(齊、平、松、碎、凈、墒)」標準,做到土壤「上虛下實」,撿拾殘膜、秸稈等田間異物,達待播狀態。

2.1.2 深施基肥

按尿素10kg/畝和三料過磷酸鈣(或二銨)15kg/畝隨耕地深施,耕深25cm,耕後適時耙地,平整好地塊。

2.1.3 種子處理

精選種子,質量符合GB4404.1-2008的規定。採用禾騰 (戊唑·福美雙)懸浮種衣劑播前拌種,藥、助劑、水比例1:1:5;混合藥液、種子比例1:75;或者採用多菌靈和五氯硝基苯藥劑播前拌種,防治黑穗病。

2.1.4 滴灌帶

選擇流量適中,滴水、滴肥均勻一致的迷宮式滴灌帶。要求滴頭間距20~25 cm,滴頭滴量3.0~3.2 L/h,滴灌帶末端承受0.18~0.20個大氣壓。

2.2 播種階段

2.2.1 播期

播種時期為小麥冬前積溫保證500℃的有效積溫,有力於培育壯苗。冬前達到5~6片葉、1~2個分櫱、4~6條次生根、葉色深綠的壯苗標準。適時播期在9月15~25日。

2.2.2 播量

該品種屬大穗大粒型品種,分櫱能力強,應合理密植。適期播種,播種量控制在18~22 kg/畝,滴水出苗要適當降低播量,晚播麥每推遲1 d增加播量0.5kg/畝,基本苗應控制在25萬~35 萬株/畝。

2.2.3 播種質量

播種深度3~4.5 cm,要求下籽均勻,不重播,不漏播,播深一致,覆土良好,鎮壓確實,播行端直。

2.3 播種方法及滴灌帶配置

2.3.1 播種方法

播種前將播種機加裝滴灌帶鋪設裝置,播種、施肥與滴灌帶鋪設採用一條龍作業。播種時肥、種分箱,帶種肥磷酸二銨5kg。播種一般採用3.6m播幅24行播種機,播機條播;灌帶隨播種機一同進行,方法是開淺溝埋於土壤 2~3cm 深處,滴灌帶鋪設方向正確,迷宮向上。

2.3.2 滴灌帶配置

滴灌小麥的滴灌帶配置方式為 1機 6管,3.6 m播幅,鋪設 6條滴灌帶,滴灌帶的間距為60 cm,鋪設滴灌帶位置小麥20cm,交接行距為13.34 cm,其餘行距為 13.33 cm。

2.4 栽培技術

2.4.1 冬前管理

(1)滴出苗水。滴灌小麥採用干播濕出措施,播種結束後5 d內滴完出苗水,水的用量大小根據土壤情況而定,應確保種子行滴透水,實現全田滿苗,齊苗、壯苗。對未施基肥和帶種肥的條田,灌出苗水隨水滴施尿素3~4 kg/畝和磷酸鉀銨1~2 kg/畝。

(2)查苗補種。及時查苗補種,將補種子的種子用溫水浸種一晝夜,種子萌動後補種,以縮小田間苗齡差距。

(3)適時冬灌。在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3℃,麥田土壤含水量降到15%以下,夜凍日消時冬灌。旺苗適當推遲灌水;弱苗適當提前灌水,促進弱苗升級。灌水量60~80 m3/畝。做到不漏不積,灌水均勻,確保麥苗安全越冬。

(4)冬季管理。小麥越冬期禁止在麥田放牧,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防止鼠害損傷滴灌設施和麥苗,確保麥苗和滴灌帶安全越冬。

2.4.2 春季管理

(1)排澇保苗。積雪溶化後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防止麥苗因水澇而致息死苗。

(2)滴灌管網檢查。開春後嚴格進行滴灌管網檢查,並做好泵、增壓設備、施肥罐;地下、地上管網維護、維修工作,達到待用狀態。

(3)施肥。前輕、中重、後補原則,既孕穗前視苗情適量追施苗肥,孕穗-拔節重施孕穗肥,後期視個體與群體的協調性適量補施。在冬小麥拔節期、挑旗孕期、抽穗揚花期、灌漿期要四個時期隨滴水滴肥4~5次。開春第一次滴水追施尿素12kg/畝,磷酸鉀銨3 kg/畝,二水滴尿素8kg/畝,磷酸鉀銨2 kg/畝;三水滴尿素8kg/畝,磷酸鉀銨2kg/畝;最後兩次滴尿素2~3kg/畝,增施磷酸二氫鉀或者硫酸鉀2kg/畝,以防止乾熱風的危害,增加粒重,提高品質。

(4)在小麥拔節前、挑旗孕期、抽穗揚花期、灌漿期要滴水6~7次,灌水周期10~12d,總灌水量360~400m3/畝。拔節前輕灌,灌水 40~45m3/畝,拔節後至抽穗期加大灌量,灌水50~60 m3/畝,灌漿後視天氣、群體長勢長相,適時適量灌水35~45m3/畝。遇大風大雨強天氣過程延後灌水,防止因天氣過程造成倒伏。

(5)化學調控。根據大穗多穗品種,在高密度種植下會發生倒伏現象,合理化控一定及時到位,在起身初期使用40%矮壯素350~450g/畝,結合化學除草混合噴霧;對長勢過旺的麥田,在第一次化控7~10 d以後或者二水之前採取第二次化控,40%矮壯素 250~300g/畝,控制小麥旺長促根系生長,防倒伏,增分櫱,增粒重。

2.5 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2.5.1 防治病蟲害

小麥常發病有腥黑穗病、白粉病、條葉鏽病,但是近年有細菌性條斑病、赤霉病、全蝕病時有發生。小麥病害防治採用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處理以外,在小麥病害發病初期或者孕穗至揚花期,採用一噴三防的方法,廣譜殺菌劑(戊唑醇、三唑酮、丙環唑)+殺蟲劑 (吡蟲啉或啶蟲眯)+磷酸二氫鉀150g,達到防病、防蟲、防乾熱風的效果,防治小麥赤霉病要再加上眯鮮胺,隔10 d噴一次,噴2~3次。

2.5.2 防除麥田雜草

小麥拔節期前後,田間主要的雜草有:野燕麥、狗尾草等禾本科雜草及灰藜、田旋花等雙子葉雜草。闊葉雜草應用20%二甲四氯水劑200~250g/畝兌水 30~40kg噴施。野燕麥(燕麥草)應採用輪作等多種方式綜合防除,小麥生長期間,即在小麥拔節之前,使用驃馬40ml加水18 kg,用藥量為50 ml/畝防除。

2.6 適時收穫

(1)收穫前準備。檢修收麥使用的農機器具,停水後適墒情撤除支管管網,做好給水栓標記。

(2)收穫時間。當冬小麥達到臘熟期開始收穫,完熟結束。

(3)收穫質量。總損失不超過5%,脫凈率97%以上,破碎率1.5%以下。

(4)麥茬處理。麥後及時收回滴灌帶、麥草、滅茬;及時翻耕、曬垡。作者:林霞、洪雪梅(石河子農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