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是一個亡國之君,他憑什麼敢在遺書里大放豪言,稱臣子無能?

2022-06-05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崇禎是一個亡國之君,他憑什麼敢在遺書里大放豪言,稱臣子無能?

他因國破選擇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他死前留下任賊分裂朕屍,誤傷百姓一人的豪言壯語,他就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他本可以逃跑卻為何選擇自盡而亡?他自盡前寫下的遺書能否解答一代帝王自盡背後的秘密?今天我們就回歸歷史去尋找這段塵封的歷史真相。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昔日莊嚴肅穆的北京城一片混亂,崇禎皇帝朱由檢見大明大勢已去,於是安排好了身後事,前往煤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了,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崇禎帝弔死前咬破手指,以指代筆在藍色袍服上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自古以來啊,皇帝留的遺書稱為遺詔,都是在指明後繼之君或者對江山社稷提出美好的期望。崇禎皇帝作為明朝的亡國之君,他大可沒有留下遺詔的必要,那他為什麼還要留下這樣一封遺詔呢?他想表達什麼?又或者說這和他自縊而死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嗎?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楚當年的北京城到底發生了什麼。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禎17年正月,按理說正月是新年的第一個月,百姓們應當還沉寂在新年的歡樂當中,但是今年的正月與往常卻不太一樣。整個北京城始終是陰雨綿綿,塵土飛揚,天空始終被陰霾籠罩,北京城冥冥中似乎瀰漫著一種不詳的預兆,節日的喜慶早已被焦慮不安所取代。許多有錢人都收拾好了行李準備離開北京城,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此時的中國正處在混亂的年代,崇禎皇帝已經不是中國唯一的皇帝了。在瀋陽有大清對明朝虎視眈眈,而在西安有李自成的大順對明朝躍躍欲試,李自成建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軍進犯北京,所以此時的北京城已經不安全了。這也是崇禎皇帝在遺詔中說的逆賊直逼京師,而崇禎把逆賊直逼京師的原因歸結為什麼呢?崇禎在遺詔中寫到,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這句話是說崇禎皇帝認為是自己品德不行,以至於上天發怒要降罪於自己,這其實相當於客套話。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有不少皇帝會下罪己詔,而在罪己詔開頭也差不多都是這句話,崇禎皇帝也不例外,所以說這封遺詔就相當於是崇禎皇帝的罪己詔。那麼問題又來了,崇禎皇帝究竟是怎樣的人呢,造成明朝今日搖搖欲墜的局面是否和他有關呢?

崇禎皇帝雖然是一位亡國之君,但是他和其他的亡國之君跟不同,他從哥哥手中繼承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王朝。外有後金與明朝分庭抗禮。農民起義也不斷爆發,內有魏忠賢等宦官集團把持朝政。崇禎帝即位後,他經過緊密的策劃扳倒了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另外他生活節儉, 勤於政務,朝廷上的大小事務他都親自處理,使得朝政有了明顯改善,可以說崇禎皇帝確實是一位好皇帝,這與只知道做木匠的天啟皇帝和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截然不同,因此在遺詔中所說的皆諸臣誤朕才是致逆賊直逼京師的主要原因。那麼這些大臣又是怎麼耽誤這位皇帝實現自己的宏圖偉業的呢,這和崇禎皇帝自身是否有一定關聯呢?

崇禎皇帝即位以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掉了魏忠賢等宦官集團,表現出了相當的策略和稍有的忍耐,這一次的成功大大的增強了他在政治上的信心,但是同時也增長了他性格中剛愎自用的一面,他的確是想勵精圖治改變明朝當前的形式,但是他有太過於急功近利。崇禎任用大臣,還沒有等這些大臣做出成績就認定他們做不好,於是就更換其他人去做。臨時換將是兵家大忌,這也不例外。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崇禎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里,光是內閣大臣就更換了五十多位,許多大臣因為沒有做出成績就被他下令處死,因此大臣之所以耽誤他,這和崇禎皇帝自身的用人觀念有很大的關係。

對大臣不能量才錄用是導致崇禎皇帝無力回天的重要原因,難道文武百官就沒有錯嗎?顯然不是。公元1630年,李自成跟隨闖王高迎祥起義,公元1636年,高迎祥在戰鬥中被明軍殺害,李自成被推為闖王。經過幾年的南征北戰,李自成逐漸成為農民起義軍中領軍人物,而明朝面臨的不僅僅是日益強大的李自成軍隊,北方的後金也對明朝虎視眈眈,明朝搖搖欲墜,危在旦夕。

面對如此危機的形式,崇禎皇帝想要遷都南京。於是就在宮中秘密接見了大臣李明睿,商量遷都南京的事,因為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在江南地區相對來說比較安定。崇禎皇帝和李明睿商量了幾天以後,李明睿在上朝的時候向皇帝提出了南遷的事,但是當李明睿將這件事提出來的時候,卻遭到了滿朝文武的極力反對。因為在大臣們心中南遷無異於是逃跑,大明江山兩百多年的基業不能就這樣拱手讓人,誰也當不起這個責任。於是崇禎皇帝和李明睿精心策劃的遷都計劃就在眾位大臣,的反對下宣告結束。崇禎皇帝失望透頂,還說出了著名的一句話,朕非亡國之君,諸臣都是亡國之臣。但是也正因為本次沒有遷都南京,但是幾個月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大明王朝的基業毀於一旦。

1644年的北京城已經是相當巨大了,北京城內外城城牆總長度已經達到了75公里,但是守衛北京城的三大營總數卻不到三萬人,許多城牆根本沒有士兵守衛。為了徵召士兵,崇禎皇帝曾經在大臣中募捐。崇禎皇帝首先想到他的岳父周奎,按理說這女婿有難。老丈人應當伸出援助之手才對,但是這周奎卻百般阻撓,說自己沒錢,最後只拿出了一萬兩白銀,而其他的大臣也都和周奎如出一轍,最終這場聲勢浩大的募捐只籌集到了二十萬兩白銀。試想一下滿朝文武幾百號人,就拿出了這麼一點,這讓崇禎皇帝的心都涼透了。那麼這些大臣到底有沒有錢嗎?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後,不少大臣被抄出巨額財產,而崇禎皇帝的老丈人周奎僅現銀就被抄出了五十多萬兩,家中奇珍異寶更是不計其數。

由於京城沒有軍隊守護,崇禎皇帝想讓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將大軍調回回北京。但是如果吳三桂一旦離開山海關,就等於是把山海關拱手讓給大清,所以又遭到文武百官的極力反對,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北京城破和這些因循守舊的大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領大軍圍攻北京城,由於北京城內沒有多餘的士兵,被逼無奈的崇禎皇帝連太監都用來抵禦李自成的軍隊,但最終無力回天。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大明江山兩百多年的基業就這樣毀於一旦,毀於自己之手,毀於文武百官之手,最終選擇在煤山歪脖子樹上以身殉國,只留下了那幾十個字的遺詔。

崇禎皇帝到死都在埋怨那些耽誤自己,阻礙自己的大臣,自己的死和明朝的滅亡,都和那些大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他到死都還在維護黎民百姓,留下任賊分裂朕屍,誤傷百姓一人的豪言壯語。如果崇禎皇帝生在盛世,說不定也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只可惜天意如此,造化弄人。